巧用课文“例子” 实现“读写结合”获奖科研报告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10663621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巧用课文“例子” 实现“读写结合”获奖科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巧用课文“例子” 实现“读写结合”获奖科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巧用课文“例子” 实现“读写结合”获奖科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巧用课文“例子” 实现“读写结合”获奖科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巧用课文“例子” 实现“读写结合”获奖科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巧用课文“例子” 实现“读写结合”获奖科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巧用课文“例子” 实现“读写结合”获奖科研报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巧用课文“例子” 实现“读写结合”获奖科研报告 课文;例子;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是小学语文重要的教学原则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这种结合能在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得两者交融一体,相辅相成。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老的话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和特性,也是他多年教学经验的精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

2、础”,让学生在读写实践中学写作。 一、巧妙模仿创新,进行“读写迁移” 吕淑湘先生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实践才能养成。”现行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或句式精美、语言生动,或结构典范、简洁明了,或表现手法独特、体现思想明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和精彩语段,学习构段成篇的方法。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找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创新依据和有效练笔的借鉴对象,及时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仿句子,教给学生遣词造句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常见连接句、简单的并列

3、句。可先引导学生领悟其用语的精妙,再进行仿写。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一文,在品读课文后,教师可再引导学生把第15自然段和第12自然段对比着读,体会爸爸在表白什么。最后学习课文的造句方法,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一段话。还可以学习文中的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对比句等进行修辞手法的仿写。例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第4自然段,使用排比的手法,连用4个“有的”写“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又用“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夸张地写鱼多。学习这段后,要求学生用排比句子写一段话。这样的练习,既积累了知识,培养了语感,让学生知道选词用语须合乎语言规范,又提高了学生的

4、语言表达能力与表现技巧。 (二)仿顺序,训练学生清晰的描写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在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和训练。例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夜的工作一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连段成篇,用具体的事例表达中心的,教学后可让学生写难忘的一件事值得我尊敬的人等。学习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一课,了解游览顺序后,可让学生写可爱的家乡公园一角等。 (三)仿语段,提高学生连句成段能力 课文阅读中学生可积累的不仅是语言,更是语感的培养、语段的结构和布局

5、谋篇知识的渗透。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对一段话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过渡难以把握。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示范性语段的仿写,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段的概念,不断提高连句成段能力。段的结构方式多种多样,有总分方式构段的,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翠鸟第一自然段描写翠鸟的颜色部分,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第一自然段;有并列方式构段的,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三自然段;有因果关系构段的,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惊弓之鸟最后一段。这些构段方式典型的段落,是仿写的最好范例,教师应引导学生领会和模仿。 (四)仿篇章,增强学生布局谋篇能力 篇章仿写犹如书法临摹,是利用好的文章框架去填充新的内容。篇章仿写包括写作顺序

6、的仿写和布局谋篇的仿写。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燕子一文是第一自然段引出燕子“乌黑光亮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点出我对燕子的美好印象;第二自然段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在微风细雨中的春天“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燕子也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写出了燕子的灵性以及燕子的机智可爱;最后与课文的开头照应,写电线像五线谱,落在电线上的燕子像音符,“谱成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进一步表达了对燕子的热爱之情。教师可在指导学生朗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仿写训练。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仿写,都要注重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变,仿中创新,表达真情实感。这种以仿带写、以仿促写的

7、方式,有利于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促进学生逐步向自主独立习作过渡。 二、注重书面表达,实现“妙笔生花” 语文教学就是要千方百计使学生吸纳课文的规范语言,并能融会贯通,为己所用,达到“自能读书,自能写作”的目的。因此,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绝不能放弃文章写法的学习,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紧随课文,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思想的方法,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在不知不觉和潜移默化中感受语言的无穷魅力。 (一)解析“文题”,引导学生自主拟题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新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命题、自由表达。可学生经常不知道怎样给自己的习作拟题。其实最有效的方法是指导学生向课文借方法,因

8、为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题目可归类分析。有以主要人物为题的,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西门豹小英雄雨来;有以中心思想为题的,如尊严匆匆为人民服务;有以写作对象为题的,如新型玻璃太阳珍珠鸟;有以主要内容为题的,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草船借箭圆明园的毁灭等。无论哪种类型的题目,都可以表现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在借鉴中引导学生学会给自己的习作安个合适的题目。 (二)学习“选材”,引导学生善于选取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较充实的材料是习作的前提。学生的生活固然丰富多彩,平时也有不少的积累,可为什么一写作时就感到头脑一片空白,“无米下锅”?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还缺乏发现素材的眼睛。教材中课文的选材都很有特点,引导得法对学生有

9、很大的启发作用。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一文,通过写父亲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到湖中并对“我”进行教育这件事,说明现实生活的小事往往可以悟出像“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的大道理。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写的是父亲和母亲对巴迪写的诗的不同评价,捕捉到的却是十分新颖的写作素材。教学中教师只要巧妙点拨:“你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过类似的事件吗?如果有,也可以写一写。”这样,学生就会从中受到启发,领悟出“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 (三)探讨“技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应该由语言的理解、记忆以及语言的运用、表达两个环节构成。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他

10、们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及时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迁移文本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创设一种富有情感意味的情境进行练笔,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学完全神贯注鱼游到纸上等课文后,及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对一个做事投入、专注的罗丹如痴如醉动作神态的描写,对聋哑青年“呆呆地、静静地”、“一会儿一会儿”看鱼、画鱼时的神态、动作描写。再如,穷人一文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充分展示了桑娜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教学时,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学习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三、强化语文实践,达成“学以致用”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的习作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11、从题材看,有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说明文、小说、童话、寓言等;从表达形式看,有文字素材、实体素材和音像素材。因此,读写相融、以读促写的方式,除前面介绍的向课文学表达,通过模仿由读到写迁移外,还有很多的途径和方式值得探讨。 (一)填补空白扩写 文本是召唤读者广泛参与的意义空间,作者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点,抓住课文言而未尽之处,凭借课文找准落笔点,进行文本补白,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学生走进文本,真切地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还可有效地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在指导学生理

12、解“饱经风霜”一词时是这样设计的: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脸。想好了,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让学生接着写。这还原词语意向的练笔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把词语的意思表达出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本来相对静态的词语在学生心中被激活了,既帮助学生理解了“饱经风霜”这个词语的意思,又让学生习得了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 (二)发挥想象续写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学生对故事有浓厚的兴趣,有些课文的内容比较简略,叙述描写留有余地,这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是最好的读写训练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教材中的内容,巧妙地指导学生推测

13、、构思,以小练笔的形式在这些“空白”处加以补充。如果教师引导得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例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父与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教师在引导学生读懂父亲的语言、动作、外貌,树立了父亲形象后,再通过播放汶川大地震中部分视频资料,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伟大的父母之爱。学生读后从中明显地感受到身处逆境中的儿子阿曼达也同样有着坚定的信念,他的确和他的父亲一样了不起。因此,教师可利用这段文字,以逆境中的儿子为题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

14、展开想象,描写阿曼达在逆境中的坚强,以照应结尾的“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句话。 (三)变换文体改写 改写是一种难度稍大的写作活动,一篇课文教学结束后,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课文的特点,指导学生变换文体适当练习写。可以为长城或桂林山水写一段导游词;上网查找资料,结合鲸这篇说明文的内容,为“鲸”做一张名片;将晏子使楚改写成剧本,将学弈两小儿辩日等古文译成短小精悍的现代故事等。这种练笔方式,由于是建立在读通文本、领会大意、感悟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学生既有写的素材,又有写的方法,降低了训练的难度。 总之,教学中不能流于形式,要想方设法找到最佳的读写切入点。不仅要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地把习作训练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还应把习作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写什么、怎样写好,进而喜欢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