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玄英的自然无为论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09717392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玄英的自然无为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成玄英的自然无为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成玄英的自然无为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成玄英的自然无为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成玄英的自然无为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玄英的自然无为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玄英的自然无为论(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玄英的“自然无为”论李刚摘 要:本文认为成玄英的“自然无为”论由下列内容构成:一、道性自然,自然虚空,自然独化。二、 人的真性自然,忘于人道之情;物性自然,因循物性。三、圣人无心,虚心顺物,认识自然之道。四、生死 寿夭、人生命运听任自然;动而常寂,入于自然。五、一中之无为 ;率性而动,为而无为。六、圣人驭世, 恬淡无为。主题词:成玄英 自然 无为道士成玄英,字子实,陕州人(今河南陕县),生卒不详,曾隐居东海。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召至 京师,加号西华法师。高宗永徽(650655)中,流郁州。在流放期间注疏老、庄及撰述其他著作。 今正统道藏存郭象、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三十三卷,此注疏又收入清

2、人郭庆藩庄子集释一书。1 成玄英的老子注疏已散佚,现有其老子注疏的三个辑校本:蒙文通老子成玄英疏六卷,严灵峰 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五卷,日人藤原高男辑校赞道德经义疏。2 本文即据其老庄注疏对他的“自然 无为”论作分析。一、道性自然,自然虚空,自然独化成玄英阐述了“道”的自然性。他认为,道是自然存在的,人与万物都难逃自然之道的法则。庄子大 宗师疏所说的:“夫物不得豚者,自然也,孰能逃于自然之道乎!”就是阐明这个道理。在他眼中,道的 本性为自然,老子讲“道法自然”的意思就是因为“道性自然,更无所法,体绝修学,故言法自然也”。3 道 自体的本性是自然,那么从道性自然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的含义是什么呢?在

3、成玄英那里,道的自然性与其虚通性是同一的,如庄子外物疏所云:“虚空,故自然之道游其 中”。虚空为自然之道提供了运行的场所,而自然之道本身也就是虚空。其老子注中反复阐明“道”是 虚空之理。他说:“道以虚通为义”;4“道者,虚通之妙理,众生之正性也”。5 其庄子疏也诠释“道” 为虚通。庄子天下疏说:“道,达也,通也”。庄子大宗师疏称:“虚通至道,无始无终”。 庄子知北游疏讲:“至道玄通,寂寞无为”。成玄英是把“虚通”作为“道”的本质特性,甚至干脆 将虚通与道相提并论,称之为“虚通至道”。从道性自然这个意义上说,自然就是虚空,就是“虚通之妙理”。 因此所谓“道性自然”即等于“道性虚空”,换言之,自然

4、即是“空”。这明显受到佛教讲“空”的影响。 自佛教空宗般若学传入中土,佛教说“空”所形成的强有力社会思潮,对道教影响很大,道教最根本的概念 如“道”、“自然”等染上了“空”的义氲。成玄英也不例外。本来,道德经讲“道法自然”,如果这 一“法”字作名词用,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以本身的样子为法则,亦即道与自然是同一的,道即等于自然。 后来的许多诠释者包括道教中人也是这样理解的。6 既然道就是自然,自然即道,那么成玄英以空虚解道, 顺理成章,用“空”说自然便不足为奇了。事实上,唐代道教论说“自然”普遍受佛教讲“空”的影响。比 如三论的“缘起性空”说就被道教义枢纳入,以解“自然”,其卷九道性义所谓“道性

5、者即真实空, 非空不空,亦非不空,道性众生,皆与自然同也”,就是说明道性的“真实空”与自然是相同的,自然与道 在“空”的意义上合为一体。7 在谈到自然的本质是种空这一点上,可以说成玄英和道教义枢是十分接 近的。和庄子一样,成玄英认为事物变化的动力因在于“自化”。庄子秋水疏指出:“万物纷乱,同禀 天然,安而任之,必自变化,何劳措意为与不为!”纷纷扰扰的万物,自然而然地在那里自我发生变化,人 们用不着去“措意为与不为”。庄子在宥借鸿蒙之口说:“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成玄英的诠释 “但处心无为而物自化”,就是劝人心处无为,听任物自化。物的自化,成玄英又称之为“独化”。庄子在 宥疏疏解“物固自生”说

6、:“能遣情忘名,任于独化,物得生理也”。庄子则阳说:“虽有大知, 不能以言读其所自化,又不能以意其所将为。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对此成玄英的解释 是:“假令精微之物无有伦绪,粗大之物不可围量,用此道理推而析之,未有一法非自然独化者也”。一切 事物的运动变化都由“自然独化”而引起,这显然受到魏晋玄学家郭象“独化”说的影响。和庄子、郭象一 样,成玄英以自化、独化说明事物变化的动因,其理论仍然建立在抽象的玄想上,没有以客观事实作依据, 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这也暴露了中国哲学传统上的缺陷。二、人的真性自然,忘于人道之情;物性自然,因循物性成玄英所谓“真性”就是指自然之性,换言之,自然之

7、性、天理之性才是人的真性。老子注卷二说: “绝偏尚之仁,弃执迷之义,人皆率性,无复矜矫,孝出天理,慈任自然”。8庄子渔父疏讲得更为 明确:“节文之礼,世俗为之,真实之性,禀乎大素,自然而然”。真性出于自然,“不知所以,莫辨其然, 故与真性符会”。9 这种自然真性是生命之本,所谓:“自然之性者,是禀生之本也”。10 因此人们应当 “动不伤性,应不离真”11,也就是行动和应对外物不伤离真性。这种自然之性亦即人的本性、天性。庄 子达生疏提出:“因于天性,顺其自然”,并以木性喻人性,说明木头虽经人工,但“木性常因自然, 故以合天也”。人性只要能因任天性,即使外物烁我,我仍能持守本性不变。然而人的天性是

8、不同的,这种 不同的天性,“禀之自然,各有定分”12,由此形成人的“性分”。在成玄英眼里,自然本性就在性分之内 “若有心分外,即不以分内为是者,斯败自然之性者也”。13自然之性与理究竟是种什么关系呢?庄子缮性疏说:“人禀性自然,各守生分,率而行之,自合 于理”。人的自然之性就是合理的,换句话说,人的自然本性即是理。后来理学家程颐明确提出“性即是理” 的命题,认为“穷理尽性至命,只是一事,才穷理便尽性,才尽性便至命”。14 这个意思,可以说在成玄 英的思想中已经包含,只是没有明确提出来。庄子天下疏讲:“死生交谢,寒暑递迁,形性不同,体 理无异”。人性物性表现出种种差异,各有各的性分,但是在“体理

9、”这一点上却为共通的。为什么?因为 在成玄英的观念中,性就是理,性的本质就是自然之理,不管表现出如何千差万别的“性”,其实质都是一 样的,都是“理”的体现。庄子大宗师疏说:“不修仁义,不偶于物,而率其本性者,与自然之理同 也”。 率其本性,就意味着不去修行儒家仁义。如果一定要讲仁义,那么率性而有的仁义才是合理的,即庄 子骈拇疏所说:“仁义之情,出自天理,率性有之,非由放(仿)效”。这种出自天性的仁义之情是学 不到的,根本就不可能学。庄子达生疏中,成玄英提出:“夫物虽禀之自然,亦有习以成性者”。“习以成性”并非是说, 人的性分可以通过修学而加以改变,特别是至德之性,更非习学可致。为什么不可以习得

10、?因为“大块造物, 率性而动,若有心师学,则乖于自然 ,故不得也”。15 本性中没有的东西是学不来的。从儿童的说话,也 证明这一道理。庄子外物疏指出:“夫婴儿之性,其不假师匠,年渐长大而自然能言者,非有心学之, 与父母同处,率其本性,自然能言”。成玄英又以离朱、师旷为例说明他们:“禀分聪明,率性而能,非关 学致”。16 这都说明性分不可由学致,学即丧失真性自然。表面上看,积习成性说似乎与其性分说是自相 矛盾的,但说到底最后仍同一于自然,积习成性以至与自然天性相同,仍然止守于性分内。这种思想也是继 承郭象而来。郭象注达生即称:“物虽有性,亦须数习而后能耳”;“心以成性,遂若自然”。习是在 自我本

11、性的基础上反复演习,学则是效仿他人,即所谓“舍己效他”,故“习以成性”与“性非由修学”的 内涵是相同的,都是一种自然主义的人性论。成玄英更倾向于通过修心而走上回归自然本性之路,在其眼中,心有欲,心有境物,心动荡不已,是无 论如何也找不回人之自然本性的,只能失去自我真性。庄子则阳疏讲:“夫有心仿效造化而与物俱往 者,此不率其本性也”。有心就不自然了,所以丢失了自我本性。特别当人有心于性分之外而不安守性分, 更是败坏自然本性,即庄子庚桑楚疏所谓:“若有心分外,即不以分内为是者,斯败自然之性者也”。 这种情况,外物疏将之比喻为如火烧人之中和之性:“不能守分无为,而每驰心利害,内热如火,故烧 焰中和之

12、性”。经此一烧,人的自然之性灰飞烟灭。因此,成玄英强调人心的活动范围最好只在自然本性内, 人心切勿去计较利害得失,这样才有自然之性的复归。关于人的“情”,成玄英主张适情,即顺任人的自然之情。庄子养生主疏从养生角度讲适情:“夫 泽中之雉,任于野性,饮啄自在,放旷逍遥,岂欲入樊笼而求服养!譬养生之人,萧然嘉遁,唯适情于林籁, 岂企羡于荣华!”养生之人逍遥适情于山林,这是种自然的情调,非人为的“人情”,一旦陷入“人情”, 跌进“樊笼”中,虽荣华而不得自在。适情是对人情的否定,因为人情违背天然,无怪庄子德充符疏 要说:“禀之自然 ,各有定分。何须分外添足人情!”人情不合理,人情有罪,此即外物疏所谓:“

13、或 纵恣六根,驰逐前境;或窍穴哽塞,以害生崖;通蹍二徒,皆不当理。斯并人情之罪也,非天然之辜”。而 至人、真人的“无情”即无普通人的那种情欲,超越人之常情。庄子列御寇疏就讲:“复古真人,知 道之士,天然淳素,无复人情”。无情是人的自然状态,只有至人,真人才能保持这种“天然淳素”的状态, 一般人都跌入“人情”的泥淖。成玄英大声疾呼:“率其天道之性,忘于人道之情,因合于自然之理也”。17 无人道之情,有天道之性,此即成玄英自然主义的无情有性说。成玄英又论及物性的性分,以说明万物都有各自的性分,物性与人性是相通的。庄子逍遥游疏说: “物性不同,各有素分”;“物性不同,不可强相希效”。物性的性分决定了

14、彼此之间的差异,不可强求一 物仿照他物,于是物性也当止于性分之内。故庄子大宗师疏说:“以德接物,顺物之性,性各有分, 止分而足”。由此成玄英提出“因循物性”的命题。庄子齐物论疏说:“无所措意于往来,因循物性 而已矣”。这是从时空上讲因循物性。至乐疏说:“先古圣人,因循物性,使人如器,不一其能,各称 其情,不同其事也”。这是将人才比作器物,说明器物的使用当因循物性,人才的使用理当相同。所谓因循 物性即指顺从物性。庄子徐无鬼疏解释说:“循,顺也。顺于物性,无心改作”。为什么应当因循物 性?在成玄英看来,物性自然,物性有差异,因此当随物性之本然,根据不同的物性而妥善安臵,则无有不 当。庄子秋水疏以鸱

15、为例推论说:“(鸱)昼则眼暗,夜则目明,故夜能撮捉蚤虱,密视秋毫之末, 昼出瞋张其目,不见丘山之形。是知物性不同,岂直鸱鸺而已!故随其性而安之,则物无不当也”。从个性 推出共性,得知世间万物的物性相异是普遍的,当“随其性而安之”。假如不是这样,后果也就不同,正如 庄子外物疏所指出:“反于物性,无不伤损”。三、圣人无心,虚心顺物,认识自然之道成玄英主张圣人无心,此种“无心”建立在自然主义的理论基础上,与道家自然无为的学说分不开。18 “无心”的含义是什么?成玄英用自然无为去揭示它。庄子至乐疏说:“天无心为清而自然清虚,地 无心为宁而自然宁静。故天地无为,两仪相合,升降灾福而万物化生,若有心为之,即不能已”。天地无心 而万物化生,此种无心就是无为自然,只有如此才能完成天地本身的功能。徐无鬼疏也说:“夫二仪覆 载,亭毒无心,四叙周行,生成庶品,盖何术焉,而万物必备”。天地并未机关算尽,用种种心术去生成万 物,而是顺其自然,“亭毒无心”。天地如此,人又怎能不效法呢?刻意疏说:“心既恬淡,迹又平易, 唯心与迹,一种无为”。从天地之无心论及人之无心,天人于此合一,同样都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的“无 心之心,用而不劳”,19 与道相通。“无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含义就是虚心、忘心。庄子徐无鬼疏 说:“玄古真人,用自然之道,虚其心以待物”。这说明虚心是心的一种自然状态,是心与自然的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