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中考语文试题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08852047 上传时间:2023-12-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中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中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中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中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北师大版中考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中考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中考语文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师大版中考语文试题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字词书写1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月光jio( )洁而不耀眼,清澈中散发着温热。月亮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默无声息地燃烧着。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隐匿在林间的月亮,把它印照得xun( )丽多姿,好像一夜之间回春了。随风微微摇y( )的树枝上仿佛开满了粉白的鲜花,而圆月、树林、斜枝、光影像随意泼洒点染的一副画,又如典雅精zh( )的一首诗。(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jio(

2、 )洁 xun( )丽多姿 摇y( )典雅精zh( )(2)这一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错别字改正二、现代文阅读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质刘梦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无论哪一个民族,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就拥有一些共同的、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生活方式。文化还有精神价值的层面,比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艺术和美学等。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现代文化是多元的、杂陈的、共生的。而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过去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但近二三十年来,考古新发现让大家逐渐认同,中华文化并非仅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重要一源。二者在兴起的时间上是相同

3、的,但有不同的特征。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它的文化已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征。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风格特征不同。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于黄河流域;而浪漫文学的鼻祖离骚则产生于长江流域。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之滨;而道家思想的代表老子和庄子,则诞生在长江之畔。自古以来,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就相互交融而又各自存在。,中华文化除了发生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其后一直占据主流;佛教、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国文化有重要影响。“三教合一”,唐以后就有了。这是说儒释道三家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如果不是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

4、,佛道两家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的空间。儒释道历来是互补的。儒家主张一个人通过读书,积累学问,然后做官,再来治国。若此路不通,道教和佛教思想可以给人以安慰。所以古代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经常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不致走上绝路。要了解今天的中国,必须了解历史上的中国。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所谓“一体”,不是单指汉族,而是指整个中华民族一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竞争并立;唐朝之所以出现盛世局面,主要就在于它的开放与包容,胡人都可以到长安为官。因此,“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正在于它的包容性。因此中华文化还滋生出了另一个特点,就是不排外,对异风异俗,能够采取一种尊重和欣赏的态度。还有一点,就是中

5、华文化不具有侵略性。在最强大的时候,也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的关系。今天的世界同样是多元存在的世界,我们需要做的是,承认文化的差别,保护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2 . 下列对“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质”表述最正确的项是( )A单一的B多元的C不排外D包容性3 . 对“中华文化”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文化自古就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风格。B儒释道思想在中华文化中是互补共生的关系,地位同等重要。C中华文化同时具有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征。D中国文人的选择和思想,和中国文化的特点有着很大的共通性。4 . 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别拿“浅阅读”不当阅读古人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在互联

6、网及科技的高歌猛进下,实体阅读与网络阅读如何取舍?华丽转身的实体书店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书可以深读,当然也可以浅读,不要拿“浅阅读”不当阅读。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借用移动互联网新技术的浅阅读方式因其方便快捷、信息海量,开始备受年轻读者青睐。一是携带方便,海量信息就掌握在手掌之中,社区新闻、生活娱乐信手拈来,唾手可得,获取资讯、了解世界非常方便快捷;另一方面,读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用各种空隙时间进行快速阅读,将各种零散时间都集中起来。像出门在外、等公交、坐地铁、等红绿灯,只要拿出Kindle或者打开手机,就可以随心所欲畅游书海,开心阅读,看一页书、读一篇文章、听一段音频,只要能接收到想

7、要的资讯,拓展自己的认识也就足矣,如果还能从中获得感悟、产生共鸣,那就更加难能可贵了。相对“深阅读”,很多人批评“浅阅读”过于碎片化跟娱乐化,停留在浅显表层,严肃阅读缺失,很难触及深度。但其实,横亘在读者面前最大问题不是阅读的深浅之争,而是阅读严重缺失。半月谈网曾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在1500名受访者中,每年读书2本以下的人占37,还有一些受访者一年也读不完一本书,不阅读或少阅读已经很普遍。前些年有这样一句话特别流行:现在知道“周迅”人的越来越多,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知道“马克”的越来越多,知道“马克吐温”的越来越少;知道“爱情”的越来越多,知道“艾青”的越来越少。虽然这只是个调侃段子,但

8、却直接戳中现代人读书少的软肋。当被问及不阅读的原因,受访者中有24的人选择“没有时间”,这成为读书少最主要的原因,现在很多人由于学习、工作、生活压力,每次想要找点时间,找个心情,花点精力,静下来好好读一本好书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像都市白领、蓝领们每日操劳,早出晚归的生活,没时间阅读也似乎不难理解,但这不应该成为他们不阅读的理由。毕竞除了在书桌前“正襟危坐”地“深阅读”,“见缝插针”的浅阅读也可以获取资讯,在生活竞争压力日益紧张、业余时间愈加金贵的当下,“浅阅读”不失为获取知识、增长见识的一种好方式。在不读书跟“浅阅读”中间还隔着一千本知音跟故事会。如果说,不读书而将时间浪费在上网聊天、打游戏、

9、看网络女直播喊喊麦唱唱歌上面,那还不如“浅阅读”呢?所以说,不要把“浅阅读”不当阅读,至少比不读书强吧!其实,“浅阅读”也好,“深阅读”也罢!只要不将时间白白浪费了,将破碎的时间利用起来,用在读书上面了,总是有收获的,哪怕是“浅阅读”。(选自疯狂阅读,2017年第5期,文陈维澈)5 . 作者对“阅读”持怎样的态度?6 . 说说“浅阅读”受到青睐的原因。7 . 第段所提到的流行语,意在阐明什么问题?8 . 作者对第段巾受访者选择“没有时间”的看法是怎样的?9 . 第段所述的看故事会与上网聊天等,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三、句子默写10 . 古诗文默写。(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10、(_)A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进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C但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水流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题只选4题作答)念天地之悠悠,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宣室求贤访逐臣,_。 (李商隐贾生)_,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故园东望路漫漫,_。 (参差逢入京师) 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夜发清溪向三峡,_。 (峨眉山月歌李白)(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词

11、名句。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诗句是:_, _。李玉同学刚升入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学习有些松懈了。请你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的两句诗告诫他:_,_。四、课内阅读11 .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内集_(2)俄而_(3)差可拟_(4)讲论文义_阅读蒲松龄的狼,完成下面小题。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

12、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基。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2 .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顾野有麦场_(2)一狼洞其中_13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14 . 文中屠户和狼进行了几次交锋?结果如何?请用自己的话概述。15 . 这是一篇充满寓意的故事,从屠户的角度,作者悟出“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的道理。如果从狼的角度看,又能得到怎样的启示呢?请你结合文中具体语句

13、,以狼的口吻写几句启示。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

14、耶?16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译文:17 . 根据本文内容,选用恰当的词语填空。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从“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详写仲永才智,从“十二三矣”到“泯然众人矣”略写仲永才智,从“父利其然”到“不使学”略写仲永泯然众人的。18 . 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五、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廖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9 . 下列对词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篱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