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唐朝诗人王维所作的一篇散文,本为书信,因其有诗歌美感与韵律,成为唐朝散文名作作品内容编辑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zhé)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qì)而去比涉玄灞(bà),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wǎng)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chōng),复与疏钟相间(jiàn)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nǎng)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tiáo)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gāo),麦陇朝雊(gòu),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bò)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译文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 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
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仆人已入睡,多想从前你与我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 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很快就来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你邀请来游山玩水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山,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注释秀才:唐代对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的称呼腊月:农历十二月古代在农历十二月举行“腊祭”,所以称十二月为腊月景气:景色,气候故山殊可过: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故山,旧居的山,指王维的“辋川别业”所在地的蓝田山过,过访、游览足下:您,表示对人的尊称方温经:正在温习经书猥:鄙贱自谦之词,表示谦敬的语气词烦:打扰辄便:就憩感配寺:在感配寺休息感配寺,王维集中有游感化寺的诗,《旧唐书·神秀传》中说,蓝田有化感寺感配寺可能是化感寺之误饭讫(qì):吃完饭饭,名词作动词,吃饭比涉玄灞:近来渡灞水比,俗本多误作“北”,系形近而误玄,黑色,指水深绿发黑。
华子冈:王维辋川别业中的一处胜景辋水:即辋川,在蓝田南村墟:村庄夜舂:晚上用臼杵捣谷(的声音)舂,这里指捣米,即把谷物放在石臼里捣去外壳疏:稀疏的静默:指已入睡曩:从前仄径:狭窄的小路当待:等到蔓发:蔓延生长轻鯈(tiáo):即白,鱼名身体狭长,游动轻捷矫翼:张开翅膀青皋:青草地皋,水边高地麦陇:麦田里朝雊(gòu):早晨野鸡鸣叫雊,野鸡鸣叫斯之不远:这不太远了斯,代词,这,指春天的景色倘:假使,如果天机清妙:性情高远天机,天性清妙,指超尘拔俗,与众不同不急之务:闲事,这里指游山玩水是中:这中间无忽:不可疏忽错过因驮黄檗(bò)人往:借驮黄檗的人前往之便(带这封信)因,凭借黄檗,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和茎内皮可入药茎内皮为黄色,也可做染料不一:古人书信结尾常用的套语,不一一详述之意山中人:王维晚年信佛,过着半隐的生活,故自称曾子烹彘曾子烹彘的故事小而言只是家庭教育的问题:父母对孩子说话要算数,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守信的榜样;大而言之是处世为人要讲诚信的问题原文编辑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1]2译文编辑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孩子边跟着她边小声哭,母亲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杀猪给你吃妻子刚从集市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抓住猪把它杀了,妻子阻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和小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孩子是不能和他随便开玩笑的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向父母学习的,听从父母的教导如今你欺骗他,这就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该用的方法曾子于是就把猪煮了[2]3注释编辑(1)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2)之:曾子之(的)妻,之:(到,助词,呈过度)市(3)泣:小声哭4)彘(zhì):猪5)适:往,到……去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6)止:阻止7)特:不过,只是8)婴儿:小孩子9)戏:(通假字)通嬉,嬉戏,玩耍,这里指开玩笑(10)今:现在11)女:通“汝” 意为你,对对方的尊称12)烹(pēng):煮13)顾:回来(14)是:这(15)反:通“返”,返回(16)还:回来(17)第一个子:你第二个子:曾子(18)遂:于是,就[3]4启示编辑父母与孩子答应的每一件事都必须做到,要与孩子诚实相待。
这个故事说明了要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不可欺骗别人三上”文章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寮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唯此尤可以属思尔译文编辑钱思公虽然出身富贵之家,但是没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僚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史,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上厕所的时候就读词典、小令大概从来没有半刻离开书的时候谢希深也说: “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远的地方都能听到,他也是如此的好学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在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大概只有此等之处可以构思吧2字词注释编辑虽:虽然嗜好:爱好,此指特殊不良的爱好西洛:洛阳语(yù):告诉寮属:寮,同“僚”;属,部属寮属即“同僚部属”辞:辞赋释:放下卷:书本顷刻:时间短,指一刻时琅然:读书响亮的样子盖:大概此:这样尤:更以:让(我)属思:思考,构思属:集中思尔:思,指(集中)思想写作;尔,罢了道理编辑“马上”“枕上”“厕上”看似是戏语,实则是对钱思公勤于读书的赞赏。
我们只有学习钱思公惜时如金,刻苦攻读的精神,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收获读书有三到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课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名词解释编辑【词目】:读书三到 读书三到【发音】: dú shū sān dào【释义】:读书要专心一致,必定要三者到位【出处】:出自南宋·朱熹《训学斋规》: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文言文编辑原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注释<1>心不在此此:这<2>决不能记决:肯定<3>心到最急急:至关重要的要点始得西山宴游记文章一开始便交代了作者自己的“僇人”身份和一直惴惴不安的忧愁心情这一交代和提示对我们准确地理解和赏析“永州八记”很有帮助始得西山宴游记唐柳宗元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其隟(xì)也,则施施(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jué)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zhēn)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jī)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pǒu)塿( 字为高中课本原版)(lǒu)为类。
悠悠乎与颢(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shāng)满酌,颓(tuí)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2全文翻译编辑自从我遭到贬谪,居住在永州,心中一直忧惧不安时间有空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与随从爬高山,到茂盛的森林,走遍萦回曲折的溪涧,幽静的山泉,奇怪的石头,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倾尽壶中的酒,喝得大醉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躺下就做梦意有所至,梦也同往醒来之后就起身,起身之后就回家我认为凡是永州特异的山水,都已被我游览了,而未曾知道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指点并感到奇特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杂乱丛生的草木,烧掉茂盛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爬上了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它高高低低的态势,又显得高低起伏,有的像是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蚂蚁洞,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重叠到一起,没有逃脱隐藏的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浑然一体。
然后才知道高峻独立出众的西山,不能跟那些小土堆相比这景象多么旷远浩渺啊,我好像与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一道存在,而不能了解它的边际;这景象多么广阔壮观啊,我好像与大自然一道游览,却不知道它的尽头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在湖南零陵县西南通假字⑴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的意思)⑵梦亦同趣(通“趋”,往,赴)词类活用⑴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⑵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遍)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