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05406957 上传时间:2023-09-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15.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2-2013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2-2013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2-2013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2-2013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2013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白湖镇顺港中学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语文试题(满分150分,卷面5分)一、语文积累(20分)1给下列句中画线的字注音,并按拼音写出汉字。(2分)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 )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 )尽了。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qng( )口的蜡梅花。在无边的旷野上,在ln li( )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2.默写古诗文。(12分)(1)瀚海海阑干百丈冰, 。 (2) ,心远地自偏。(3)春蚕到死丝方尽, 。 (4) ,病树前头万木春。 (5)_,只缘身

2、在最高层。(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揭示时代环境和自己生活状况的诗句:_(8)面对离别,李商隐道出了 ;王勃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写出了 ;而王维则写出了与王勃截然不同的意境的诗句 (9)行路难中用典故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的两句诗是: 3.下面几句用的修辞手法是( )(2分)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 风!你咆哮吧!A、拟人、排比、反复、比喻 B、比喻、拟人、反复、排比C、反复、比喻、排比 、拟人 D、比喻、反复、排比、拟人4找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 )A、油光可签 鹤立鸡群 美

3、不胜收 迁徙 犀利 B、深恶痛疾 颔首低眉 冥思遐想 繁衍 黝黑C、抑扬顿挫 正襟伟坐 油然而生 搓捻 广袤D、翻来覆去 粗制烂造 落英缤纷 禁锢 标致5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格外) 鱼可百许头(大约) 太守谓谁(是)B、薄暮冥冥(迫近) 春和景明(景色)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C、翼然临于泉上(靠近) 佳木秀而繁阴(滋长) 去国怀乡(离开)D、柔梢披风(开、分散) 以游堕事(坏、耽误) 南极潇湘(尽、到达)二、阅读理解(55分)(一)数的功能(15分)汉书律历志上有言:“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数的观念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假如没有数,世界必定混乱不

4、堪。观念和符号相结合,便有了数字,有了数学,便能实现数的基本功能计算。然而,除此基本功能外,数还有其他许多用处。数,极大地丰富了祖国语言。拿成语,以“一”打头的就有几百个,带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也为数甚多。如:一干二净、二满三平、三从四德、四分五裂、五颜六色等等。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聚类、分群方面,数也起着特殊作用。有些植物以数命名,如半支莲、一品红、二叶蕉、三角枫、四照花,五味子、六月雪、七星草、八仙花、九重蒿、十大功劳、百岁兰、千金榆、万寿菊等。有些事物以数概括,如世界三大宗教、四大谜、七大奇迹,中国九大名关、十大名茶、十三大名酒。有些人以数归类,如二乔、三苏、四

5、杰、五霸、六君子;竹林七贤、饮中八仙、香山九老、大历十才子。作家秦牧说:“诗歌中适当引用数字,有时的确情趣横溢,诗意盎然。”在这方面,杜甫的绝句颇为后人称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相传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风雪天偶遇一群读书人,触景生情,随口吟道:“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又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见江中驶过一条渔船,即命大臣纪晓岚以十个“一”字作诗。纪晓岚脱口而出:“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钧。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1、根据选文,概括数有哪些功能?(4分)_2、第段中提到的“四杰”,你知道他们

6、是哪个朝代的吗?请写出他们的姓名。(3分)3、你能列出几个带数字的成语吗?(不少于4个)(每个成语不少于二个数字)(2分)_ _- _ _4、第段中作者引用了杜甫数字入诗的绝句。你还了解其它数字入诗的诗句吗?试写出连续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4分)5、这几段文字的表达方式是_结构上的特点是_(2分)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二)春雨梨花(14分) 每当梨花盛开的时候,梨乡都要举办梨花节。每年的梨花节前,都会有一张素洁得如同,梨花一样的请柬飞到我的案头,传达着梨花对我的召唤。 我在一个飘雨的日子,踏上了去梨乡的路途。一路风雨,心中默念着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却全然没有

7、女词人那种洒脱和悠然。“梨花一枝春带雨”,美倒是美,可那柔弱的梨花,能经得住几番风吹雨打?记得当年秋末,大丰收后销不出去的雪梨堆得像小山,压得人们心里透不过气来,梨农们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去年夏天,梨乡的朋友捎来一箱他们自己生产的雪梨汁,细细地品上一品,那甜丝丝和凉幽幽的浸润,又让人闻到了梨花的芬芳。我想,今年梨农们该不会为销梨发愁了吧。 细雨霏霏,春意阑珊。路旁是一片片青绿色的麦田,阡陌间的农人披着雨衣,烟雨中,一望无垠的绿一直铺上西边山影朦胧的太行群峰。干旱的北方原野,此时竞有了一种江南水乡的气息和韵味。 车到梨乡,、只见蒙蒙细雨之中,地上一层落花如雪;再看枝上,千树万树,依旧如雪,只是有些

8、稀薄。地上的白与树上的白浑然一体,冷香接天,梨花如海,俨然一片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让人整个身心都变得清纯而宁静。 拨开横陈的枝桠,迎着甜丝的细雨,我小心翼翼地走进树林,去亲近梨花。枝头上,或一丛丛一簇簇或星星点点,或密或疏,或浓或淡,一色的浅素嫩白,有着一种令人心颤的圣洁的美。越往深处,枝与花越稠密,不时拂面擦身,留下一片水痕一抹暗香。那些可爱的梨花在雨中浸润着,花托、花瓣、花蕊、花蕾上,都挂满了晶莹的雨滴,颗颗粒粒如散珠碎玉悬坠欲滴。丛丛梨花,在风雨中相互依偎,绽放着少女般清纯的笑靥,深情地贪看着这雨中的春光,让人不忍去触摸他们,生怕惊动了一个个美丽的梦。 细雨还在飘着,天空中似有千万条飞舞

9、着的丝线,北国的雨竟然也像江南的雨一样的缠绵。身旁的花枝在雨中簌簌抖动,不时有一阵雨珠和花瓣掉落,一层素馨飘零,如同一曲缥缈而伤感的弦乐。花浓雨密,香雾迷离,分不清哪是花哪是雨。这雨中的花,这花中的雨,这清凉的芬芳,这芬芳的清凉,花香水色,似梦非梦。啊,这美丽而圣洁的陶醉与洗礼,竟会是如此的刻骨铭心。不由得想起一些古人吟咏梨花的诗文,李重元的“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秦少游的“梨花满地不开门”,还有洪升的“天涯谁品梨花雪”等。这花与诗,浇上这缠绵的细雨,营造出一片忧伤的美丽,让人深切地体味到人类古今相通的一种美好情感,那就是对真善美的向往和钟爱,虽年华暗替,终也不改。 一年一

10、度,花开花落。梨花的花期虽短,留给人的美却永恒。更何况花落过后,还有果实的生长,还有秋天的希望。遥望中秋时节,这片片梨园当是枝叶葱茏,黄金万点,雪梨飘香。到那时,人们就又会想起这些洁白的,在细雨中飘落的梨花。 1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赋予了梨花哪些美好的象征意义? (2分)2本文写的是春天的梨花,看过后,你能联想到春中的哪两个情节?请具体写出来。 (2分)3文中第二段主要记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分)4用简洁的文字说一说作者在梨花林中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2分)5本文中除了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外,还大量引用了古代诗词,你认为引用这些诗词有哪些作用? (2分)6如何理解“让人深

11、切地体味到人类古今相通的一种情感,那就是对真善美的向往和钟爱”这句话的含义? (2分)7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梨花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2分)(三)送东阳马生序(14分)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也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1解释下列句中的文言

12、实词。(2分)又患无硕师_每假借于藏书之家_俟其欣悦_ 礼愈至_2下列句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无从致书以观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B计日以还C俯身耳以请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下列选项中的文言句式与“弗之怠”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何陋之有C马之千里者4翻译下列句子。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2分)。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2分)。5本文第一段写“我”求学时_的精神,第二段写求师时_的态度。(2分)6有人认为成功来自勤奋学习,有人认为来自机遇,有人认为来自天生的聪明,谈谈你的看法。(2分) (四)马说(12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食等策材2用“”为下面的句子标出正确的朗读节奏:(2分)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3本文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一句是 (2分) 4第段中用“_,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