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03420192 上传时间:2024-0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6.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其次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教学设计其次课时铝的重要化合物一、教学内容分析1. 课程标准分析铝的重要化合物是课标人教版化学 1必修中第三章其次节其次个框题,是中学的根底学问。一般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关于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标准清楚的指出:依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试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从课标中这局部内容标准的要求,可以看出,突破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 不再以构造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争论有关的物 质,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和将要经受的阅历动身,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的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

2、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 中,表达其社会应用价值。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2. 学问类型分析教材在第一章从试验学习化学和其次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根底上, 从第三章开头介绍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的学问。在其次章的学习中,学生已把握了物质的分类方法,这有利于学生从物质分类的角度了解本章内容编排体系。通过本章学问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所学的试验和理论学问补充感性生疏材料,又可以为化学必修 2 物质构造、元素周期律等理论学问的学习打下重要的根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本章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化学事实去探究物质的性质,再从根本概念和根本原理深化对物质性质的理解,从而使学问规律

3、化、系统化、网络化。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把握,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同时还能使学生真正生疏化学在促进社会进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3. 学问构造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金属性质的根底上,重点学习金属化合物的性质。在自然界中,金属元素大多数是以化合态形式存在。只有既了解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 又了解它们化合物的性质才是完整地了解了金属,教材选取了钠、铝、铁三种有代表性的金属,从金属分类的角度,按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金属盐性质的挨次编排,使学问构造格外系统,有利于学生形成规律性的学问网络。二、学情分析1. 学生的学问、技能的根底分析。此次课

4、针对的学生是高中初入学,估量刚刚学习完化学 1必修中的第一章从试验学习化学,其次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已初步理解了从试验学化学的思想,稳固了化学试验的根本方法,学习了氧化复原、离子反响、物质的量等根本概念,具有试验探究心理,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试验,为本课学习奠定了肯定的学问、技能和心理根底。但学生对试验现象分析力量、思维力量、探究力量有待进一步培育和提高。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金属的初步学问, 并且了解金属铝的致密氧化膜能阻挡铝进一步与氧气反响,在教学中应多加考虑旧学问的相互连接。这节铝的重要化合物内容里并无涉及氧化复原反响, 离子反响涉及也较少,所以,考虑将课的重点放到氢氧化铝的制备及两

5、性的探究上,从学生的试验根底和对氢氧化铝的酸性的猛烈古怪的心理角度来分析,应当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2. 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及认知进展水平分析。高一学生有很强的古怪心,尤其对化学试验布满期盼和向往,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三、设计思想课程提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主见教学以学生思维活动,实践活动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制造性,到达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学问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本节课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综合运用“问题探究”、“试验探究”、“有意义的承受式学习”等教学方式方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探究

6、学习中动态建构学习铝的重要化合物的学问。1. 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中,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各个学问点的教学目标到达程度,从而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必需重视教学媒体使用方法的设计,本节课教学媒体系统设计为学生试验竞赛、板书、电脑投影等多媒体的综合运用。同时利用学生试验现场录像,将学生试验放大,而且依据需要准时回放,使学问呈现方式更直观、更形象具体。争论性学习及练习反响在网络平台上进展,便于教师准时把握学生学习状况。2. 教学模式的选择本课是元素化合物学问课型,这种课型在传统教学中通常承受构造性质 用途的教学思路,并通过化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提醒学问内在联系。课程强调要

7、以化学事实为根底,严密地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力求通过问题预设学问生成的动态建构过程学习学问,使学生亲历学问的生成过程,体验学习学问的方法, 使学生的情意和力量得到和谐的进展。四、教学目标依据以上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和课标中的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1. 学问与技能:通过试验把握氢氧化铝的两性。把握试验室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法把握氧化铝的两性。思考铝离子的试验室鉴定方法。2. 过程与方法:学习推断两性化合物的方法,并运用到设计试验中去。通过运用分类、比较、归纳的方法学习铝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使学生学会分类、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体验-合作,对问题的过程进展理性思考。学会

8、科学的试验方法,敏捷掌握变量进展争论。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实践问题的解决创设试验,体验通过试验觉察物质性质的过程,提高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根底的科学”的生疏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培育学生擅长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心理品质。通过氢氧化铝两性的验证,加深对化学的元素观和分类观的生疏。通过制取氢氧化铝的试验探究,明白“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学会辨证和进展地生疏事物,并在以后的试验中认真遵守试验操作标准。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自行设计试验制取氢氧化铝,在过程中觉察氢氧化铝可以溶解于强碱的事实。教学难点氢氧化铝的两性概念的建立;如何引导学生在氢氧化铝制备过程中觉察氢氧

9、化铝和强碱反响的事实,引导学生学会掌握变量进展试验。六、教学过程提出问题 过渡明矾净水的关键在于生成了氢氧化铝,那么在试验 思考、争论室里如何制取氢氧化铝?提出问题理论分析 师生共同争论制备方案的可行性利用初中所学的物质转换关系图,思考可行制备方案培育学生利用所学学问分析问题的力量,并为下一步解决问题打好根底试验探究 试验玩耍分 4 组利用供给 学生分组竞赛的氨水和 NaOH,用等量的硫酸铝看谁制取的氢氧化铝多, 碱的用量不限。1 组 氨水+Al2(SO4)32 组 NaOH+Al2(SO4)33 组 氨水+Al2(SO4)34 组 NaOH+Al2(SO4)3竞赛实况拍成录像备用试验完毕,师

10、生共同分析实 合作探究,观看视频。验,分析过程中,适时调用视 思考得出结论频思考 1:用氨水或 NaOH 到底 书写方程式能不能制得氢氧化铝?试验分析分析得出结论:思考 2:为什么使用氨水制得 Al(OH)3 能和 NaOH的 Al(OH)3 多,而使用NaOH反响制得的少?书写离子方程式进一步分析得出:实培育学生竞争意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获得学问稳固重点内容提高学生分析力量教学环节教师导学生学设计意图过渡Al(OH)3 能否和弱酸反响?请设计一个试验验思考,设计方案:用玻璃管向已制得的培育设计试验创力量证,要求:弱酸自带氢氧化铝中吹气,观察沉淀是否溶解向刚刚的试管中滴加盐酸,观看、思考,

11、得出结试验分析观看现象,写出方程式。论:氢氧化铝可以和简要介绍氢氧化铝的用途:强酸反响,和较弱的制胃药酸不反响课件演示CAI 课件 02验室制 Al(OH)3 宜选用氨水评价评析学生答案,引出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课件演示CAI 课件 03 过渡氢氧化铝还有什么性质?2Al(OH)3Al2O3+3H2O简要介绍此反响的用途:制氧化铝课件演示CAI 课件 04思考、领悟阅读归纳,氢氧化铝的热稳定性倾听、思考、记忆稳固重点内容准时反响适应把握状况过渡氢氧化铝有两性,氧类比分析,写出离子培育学生类比化铝是否也有两性呢?请反响方程式的学习力量写出氧化铝分别与强酸、强碱反响的离子方程式思考铝制餐具能长时间蒸

12、煮酸性或碱性食物吗?课件演示CAI 课件 05明矾除了能净水以外,添加小组争论,利用网络培育学生应用了明矾的食品油炸以后会平台,提出方案所学学问,解更松脆。早点铺子的王老板决问题的力量今日早上有点郁闷:由于冰稳固当堂内生活应用糖和明矾外表很相像,又没容,反响学问有标签,他把两者弄混了。把握状况你能想想方法,用化学方法把它们区分开吗?反响练习课堂小结利用网络平台,完成反响练习并准时评价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完成练习自己归纳总结稳固当堂内 容,反响学问准时总结,使学问系统化七、教学反思1. 课程改革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育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力量以及沟通与合作的力量。本节课力求从学生已有的阅历和生活实际动身,生疏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同时通过以化学试验玩耍为主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熬炼了学生的试验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用化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2. 本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功能。将学生的探究试验活动现场录像并准时回放,将一些试验现象准时放大、比照,增加了试验的直观性,避开了因学生观看不认真,错过了某些试验现象而导致试验重做、探究无效。3. 利用网络平台功能,使学生能“异时异地异步”学习,练习反响也更具有针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