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的社会制度属性本文发表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5摘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把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三重和谐资本主义是造成生态危机的制度根源,而社会主义是生态文明的制度基础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必须摆脱西方发展主义的霸权语境,建立绿色GDP体系的建立,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和管理形式,发挥国有经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主导作用走向生态文明的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融合是同步的过程关键词:生态文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任务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年12月9日2版,成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大部署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由中国而不是由拥有相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西方国家率先提出决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生态问题本质认识的深化。
我国的生态文明思想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基础上,超越了西方文化主导的工业文明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既不把自然作为凌驾于人类之上的至高存在,坚持人类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作用;又尊重自然对人类生存的前提意义,强调人类实践活动必须与自然规律相符合,把人的解放与自然解放相结合,把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有机统一起来,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一、社会主义是生态文明的制度基础自20世纪50年代西方绿色运动兴起以来,西方理论界关于生态问题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化,这种生态视野也深深影响了各学科发展然而西方理论界主流始终从伦理、技术或市场失灵的层次审视生态问题,回避生态问题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联系,把生态问题视作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甚至主张人类放弃现代文明,回归荒野这些思想的根本缺陷在于它割裂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制度个体主义思维我国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对资本主义带来的工业文明的挑超越,其理论基础是基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现代生态观马克思指出,动物只能按照它所属的物种的方式生存,而不能按照其他的物种的方式存在而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这便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的区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影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更深层次的因素,虽然其影响是间接的,但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马克思把个人看做是自然与社会整体联系中多种规定性的有机统一,从而跳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决定的二律背反的困境,在生产实践基础上坚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推论出在此过程中受生产力制约的人与自然及人类社会关系的本质,并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些整体范畴的性质和相互间的关系来认识个体行为、个体动机的性质,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出发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生态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制度整体主义的分析方法生态文明承认人对自然的超越性与人对社会的超越性,也坚持自然对人及社会对人的前提意义,主张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有机统一,这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主张完全一致马克思指出,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对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必然是尖锐冲突的只有抛弃私有制,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即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达到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谐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版,81页1]。
通过否定小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生产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各生产单位的局部利益服从全社会的共同利益,人们在生产中的互助合作关系将充分实现;不同的部门、企业和职工之间将由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联系起来,而不再互相对立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生态文明社会是消除自然的异化与人的异化的社会,强调的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统一、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统一,主张利他主义而非利己主义,显然,建立生态文明的根本要求与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相一致公有制是生态文明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社会主义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制度保障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理论自信正是源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二、资本主义是生态危机的制度根源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念是对西方发展模式的反思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的领先地位使各国的发展思维深受西方模式的影响,“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经济发展之路几乎被默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必然选择,然而当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走上这条道路后,他们面临的却是环境恶化、两极分化、社会动荡的生态、经济、社会皆无法持续的状态。
翻开历史我们发现,不同社会制度普遍面临生态问题毕竟人类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注定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但这无法得出生态问题与社会制度无关的结论前资本主义面临的诸种生态环境问题,远不如我们今天如此严峻: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类对自然的开拓还较为有限,而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时期,因为农业这种以土地为主要的生产资料,以有生命的动植物为劳动对象的产业,客观要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所以在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人类社会,虽然存在生态问题,但都是局部的,没有酿成全局性灾难性的后果生态问题真正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梦魇,是在工业文明开始以后日本学者通过长期研究,证实地球环境污染始于1800年左右这与欧洲的工业革命恰好同步表面看,工业文明带来的技术飞跃似乎是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深入分析则会发现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与工业文明相伴生的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为人类向自然界的大规模开拓提供了可能,而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才使生态危机成为必然生态危机根源于资本的内在逻辑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就决定了资本运动的无限性作为资本,它“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获取剩余价值”,[3] 马克思:资本论 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260页对剩余价值或者说对利润的无限贪欲,驱使资本家不停地进行资本积累,不断地把剩余价值资本化,“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吸引着资本家”。
[4] 马克思:资本论 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243页在剩余价值规律的决定作用下,自然也必然服从这一逻辑对于资本家而言,只有当自然为资本获取利润服务时才有意义为了利润,资本颠倒和割裂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内在联系:资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使资本无限扩张,无视生态环境要求经济方面投入与产出的均衡与生物链条的矛盾纵观资本主义发展史,也正是一部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史 早期资本家通过“圈地运动”把田地等生产资料和环境等公共产品变成其私有财产,变成市场上的商品,为其获取利润服务同时,失去了土地的农民为了维持其生存与发展,只能走进资本家的工厂,成为雇佣劳动者,人的异化与自然的异化在资本的要求下同步进行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中已经蕴含着环境问题本质的胚胎形式”[5] 秦益成:该怎样谈论“环境问题[J]”,《哲学研究》2001(6),29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这种无视生态环境的资本逻辑渗入到世界各地资本所到之处,在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下,各种自然物都成了市场的:“资源”,而自然物一旦具有了这种“资源”的性质,它们就在被迅速市场化和商品化的过程中,越来越集中到了各种权势集团和资本集团的手中。
成为少部分人的获取利益的手段,而让大部分人去承担资源耗竭和环境破坏的灾难性后果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在积累了巨额财富后,为缓解国内日益猛烈的环境运动的巨大压力,把那些污染严重的行业转移到第三世界,然后利用技术上的垄断地位,集中力量发展技术水平高,产品附加值大的产品,既保证了高额利润,又使这些发达国家拥有了清洁的环境发达国家回避自己在工业革命以来对全球生态危机欠下的债务,而拿出环保卫士的姿态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横加指责虽然资本主义国家口口声声讲环保,但面对经过各国艰苦努力达成的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京都议定书》,美国率先拒绝签字,金融危机之后,更多的发达国家无视人类的共同利益,加入到混淆生态问题历史责任的队伍中,极力弱化自身减排指标和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的义务,另一方面又试图将减排负担转嫁给发展中国家这充分表明资本主义国家面对资本的利润面前,人类的共同未来只能让步 三、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生态危机的反思既然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从理论上来说,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不存在生态危机,然而现实状况并非如此,社会主义国家也曾受困于环境问题前苏联对环境的掠夺式开放,无视环境保护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我国也不得不面对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事实在经济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空前改善的同时,我们目前面临着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后果最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社会主义国家生态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是战争与革命的背景下形成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对经济增长的过度追求,把“物质财富的增长作为经济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核心,坚信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社会财富的增加和人类文明及福利的进步的观念”[6] 许宝强:发展主义的迷思[J],读书,1999(6)51对经济增长速度的无度追求实质是西方社会资本逻辑的集中体现在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导的当今世界,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把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通过大众传媒、经济活动、政治交往等途径渗透在各国的治国理念之中,也包括各社会主义国家 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对经济计划超额完成的追求,还是改革开放后各级政府对GDP增长速度的狂热,把经济增长速度视作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为了保持在经济增长速度上的优势,国民经济活动不惜对自然资源破坏性的开发利用长期依赖于粗放型经济增长的高投入换来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使能源和矿产资源等不可再生产品越来越处于难以为继的窘境,在盲目乐观地认为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产物时,却不觉陷入了西方的霸权语境,去面对生态危机的梦魇。
造成我国生态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公有制的组织形式及运行管理还处在探索之中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总是希望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这就使企业的行为陷入资本的逻辑想超越这种逻辑,只有使企业的生产目的跳出对利润的追求从逻辑上说,公有制企业的生产目的可以实现这一超越但实践上,必须找到适合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和运行模式否则理论难以转化为现实,近年来国有企业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就是这种矛盾的体现2009年环保部监测的7043家国家重点监控企业中,有2713家企业超标排污,约占监测总数的四成国有企业作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代表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本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结果却成为污染大户而备受公众诟病在各级政府长期的GDP政绩观指导下,国有企业承担的是推动经济增长速度的目标,环境保护不在考虑之列,此时国有企业的行为与非公有制企业追求利润的目标并无二致,也就不能跳出资本逻辑的影响政府的错误导向造成国有企业无法在环境保护上有所作为,在对国有企业的污染行为指责中,公有制与生态文明的关系被淹没了四、发挥社会制度优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是提供了建立生态文明的可能性,而如何把这一可能性变成现实,还需要使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