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397337769 上传时间:2023-12-2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南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南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南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南开中学高2018级高三(上)中期考试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背景对于诗歌意义的阐释是必要的,我们常听到诗歌批评家振振有词地教训学生:搞清楚了背景就掌握了理解意义的钥匙。可是,背景真是一把万能钥匙吗?首先一个难题是诗歌写作背景并不都能考证清楚。史料匮乏使背景考证常常捉襟见肘,猜测自由又使编年系诗往往胆大妄为,凭感觉强作

2、解人。就像李商隐的无题时而被当作他与政治人物之间微妙关系的隐喻,时而被当做他与女道士之间绝望恋情的追忆。其次,就算我们对创作的背景有精细的了解是不是就有权作诗人的代言人宣布它的意义?背景是批评家视野里重构的历史,但它并不是真实的历史本身,属于历史的那些事件早已逝去,属于历史的诗人早已死亡,时间带走了他们复杂的精神与微妙的心灵,把“背景”之因与“意义”之果硬叠合在一起难免犯刻舟求剑的错误。像很多诗人写作只是“兴会偶发”“因题凑韵”,他与他周围的那些“背景”有什么关系?再次,即使我们再退一步承认这些背景的准确性,这些批评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诗歌本来是给人以美感享受的,而这种精确到有些残酷的背景批评

3、却常常破坏这种乐趣。如唐代宋之问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人们能感受到归乡者惴惴不安的普遍情感,可是,当考据家们认定这是他从流放之地逃经汉江所作时,那份美好的情感就成了逃犯潜逃时的心理报告,一首诗就被“背景”勾销了作为“诗”的资格。批评家的背景批评自有他们的依据。其中一小半来自对某些诗歌词语象征意义的习惯性联想。如“汉武”一词曾被用在唐代天子身上,于是以后凡“汉武”一词都可被读成唐代史事。当然,更大一半来自他们对背景的预先了解,背景先横亘心中便把诗歌看得句句都包含了背景。面对背景与意义之间的这种尴尬局面,我们再次追问:诗歌的意义是不是由背景限定的或离开了背景诗歌是不是就不能理解?显然,

4、我们应当承认诗歌本身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文本,相当多的诗歌并不需要背景的支撑就可以拥有完足的意义。特别是那些传诵不绝的抒情诗,它并不传达某一历史事件、某一时代风尚而只是传递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感,像自由、生存、自然、爱情等,一旦背景羼入,共通情感被个人情感所替代,反而破坏了意义理解的可能。同时,既然诗歌创作包容了诗人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那么背景就不必指望独揽意义的解释权。背景批评应当允许存在并作为探寻意义的一个途径,尤其是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相关密切的时候,但不应成为压倒性力量充当解读诗歌的万能钥匙。(摘编自葛兆光背景与意义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中一个传统方法的反省)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

5、一项是(3分) A.背景并非万能钥匙,就是因为它难以考证清楚,胡乱猜测反而会曲解诗歌。 B.背景是批评家重构的并非真实的历史,无法完整重现诗人微妙的内心世界。 C.挖掘背景却使渡汉江失去了诗歌的形式美,可见背景未必越多越好。 D.背景若不确凿,则不宜用于诗歌阐释,若足够详尽,则有较积极的作用。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分析了背景批评的局限性和背景批评的依据,探讨了诗歌的文本特性。 B.认为诗歌可以自给自足,这是文章论述诗歌并非由背景限定的一个前提。 C.文章列举李商隐无题诗的多种解读,论证了诗歌阐释的多种可能性。 D.文章先驳后立,对背景批评这一古典诗歌研

6、究的传统方法进行了反省。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背景考证可能为猜测诗歌意义提供可靠线索,被普遍运用于诗歌的阐释。 B.当诗中出现常有象征意义的词,我们就要对它作联想,借此挖掘诗歌深意。 C.如果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无关联,则储备的背景知识可能干扰诗歌的理解。 D.对传达人类共同情感的诗歌,我们可以只解读文本本身,而不过问其背景。(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不设防:我的一枚“闲章” 王蒙为了明朗的生活就要对万事万物采取一种光明、透明、敞开、开放的态度,永远不搞得鬼鬼祟祟、偷偷摸摸、神神经经。我有一枚闲章,叫做不设防。我特

7、别喜爱“不设防”这三个字。不设防是由于胸怀坦荡,不做见不得人的事,没有见不得人的心计,什么都可以拉出来晒晒太阳。不设防还因为不怕暴露自己的弱点。弱点总是要暴露的,正像优点也总会有机会表现出来表达出来一样。而对待自己的弱点的坦然态度,正是充满自信并从而比较容易令他人相信的表现。只要你确有胜于人处,长于人处,某些弱点的暴露反而更加说明你的弱点不过如此而已,而你的长处,你的可爱可敬之处,正如山阴的风景,美不胜收。那还设什么防呢?弱点与优点、长处与短处往往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二者间是难分难解。心直口快的人容易说错话,一句错话没有说过的人,可能是心直口快的人吗?思想深邃的人容易显得冷漠,你到处热火朝天,

8、深得下去吗?聪明了极易被认为狡猾,老实了极易被认为笨拙;海阔天空易于被认为是大而化之,精细认真易于被看做苛刻;上升态势被看做走运,下降态势被看做窝囊。人家看到你的弱点了,便更了解到你的长处并认为那是十分可信的。高度警惕与隐藏自己的结果,最好的情况下,不过是令人莫测高深敬而远之,你在包住了缺点的同时也包住了长处。再说人人都会感到一个不设防的人比较坦率真实诚信可靠,人们会宁愿去接近一个不设防从而暴露出不少弱点的人,而不愿意去轻信一个由于步步为营、城府森严、装模作样、摆臭架子,从而没有暴露任何问题,也没有表现过任何真情实感的人。人不可能以虚伪换得真情,不可能以严防获得信任。不设防还因为自信自身的基本

9、品德、基本观点、基本立意、基本方略、基本态度,自信自己的境界、心术、学问、成色,直到动机与长远效果,都是经得住折腾,经得住晾晒,经得住推敲和考验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话算说对了!最后,不设防还是最好的防在一旦需要防一家伙的时候。我还很欣赏一个成语,叫做防不胜防。防永远是有漏洞有破绽的,能防就能攻,防的严密未必顶得住攻的犀利。而由于不设防而形成的明朗与坦白、交流与信赖、好感与打成一片、好脾气与容易接近,以及由于诚信而得到的了解与支持,这不是最好的防,而且是无处不在又无具体设施可打可拆可成为攻击炮火的靶子的防线吗?当一些别有目的的人企图伤害你的时候,你不是更会博得同情而使那些对你不好的做法

10、陷于孤立吗?以“有”防之,总有软腹部;以“无”防之,那就如老子所言:犀牛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那些想加害不设防者的人,常常觉得无从下手;那些意欲批倒不设防者的人,常常觉得没个抓挠;那些咬牙切齿地整不设防者黑材料的人,常常埋怨材料整得不好。妙哉!善哉! (选自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三段以硬币的两面作比,表明一个人的弱点是必然存在的,而长处会因弱点的暴露而更令人信服,表露出作者光明、开放的心态。 B.一个步步为营、城府森严、装模作样、摆臭架子,没有暴露任何问题,也没有表现过任何真情实感的人,也是有可能获

11、得信任的。 C.结尾拍案叫绝的“妙哉!善哉!”,让我们看到拥有一枚“闲章”的作者,对那些想加害不设防者却“无从下手”“没个抓挠”“整得不好”的嘲讽。 D.本文作者凭借丰富的人生经验,列举了生动的事例,依靠深刻的艺术鉴赏力,理性地批判了“设防”,雅俗共赏。5. 结合全文,概括“不设防”的原因。(5分)6. 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据2000年五

12、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留守儿童一词出现之初并未得到太多关注。1993年到2003年相关的文章仅有6篇。2002年以后国内主流媒体开始关注和报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先后报道了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这一社会弱势群体逐渐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到2004年新春开学之际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报道达到了第一次高潮。同样的一条新闻,如果选取不同的新闻报道体裁

13、写出来可能会产生全然不同的传播效果。报道文体的选取可以显示出媒体对于相关议题的重视程度。表1 人民日报关于留守儿童的各年报道数量及占比统计时间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合计数量0282758591934163424299比例09.36%9.03%19.39%19.73%6.35%11.37%5.35%11.37%8.02%100%表2 人民日报2003-2012年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体裁统计消息报道通讯评论图片新闻数量183201680比例61.2%6.68%5.35%26.75%(摘编自人民日报关于留守儿童报道研究,2015年1月5日人民网

14、)材料二:中国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千万留守儿童。2016年底,民政部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的通知。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2017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

15、白皮书显示,11.4%的孩子称自己父母离世,这一比率明显高于中国年平均死亡率。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摘编自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2007年9月7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7. 下列关于留守儿童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从2000年到2010年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四千多万,但在2003年以前,民众是不了解农村留守儿童这个概念的。 B.2006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