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化(精品)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396422877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生文化(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养生文化(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养生文化(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养生文化(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养生文化(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养生文化(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生文化(精品)(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大纲一、养生的概念二、养生的层次1.依靠整个社会2.依靠医学力量3.依靠社会成员三、养生的基础理论1.整体观念2.阴阳学说3.五行学说4.脏腑学说知识点汇总T01:养生的概念T02:养生的层次T03:整体观念T04:阴阳学说T05:五行学说T06:脏腑学说正文一、养生的概念早在吕氏春秋就说:“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养生,古亦称摄生、治身、道生、卫生等。老年人延缓衰老之养生,又称寿老、寿亲、寿世、养老等。养生,从字义上看,有护养、保养、调养生命之意。一般而言,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手段或方法护养人体生命的主客观行为,或根据人体生命过程的活动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与精神的心身

2、护养活动,才称之为养生。反之,诸如饥而欲食,渴而求水,寒而添衣,此类行为多为延续生命的本能反应,尚不能称之为养生活动。事实证明,科学的养生实践,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盲目护养身体的行为,徒劳无功已属庆幸,甚反生害亦不鲜见。二、养生的层次养生不只是个人行为、家庭活动,其涉及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谐程度。曾几何时,我国民众中的绝大部分急切关注的是基本的温饱问题、生计问题。而今,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长足发展,科学养生、健康生活已经成为大众的共同追求,即为明证。笔者以为,养生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完整意义上的养生,应包含以下三个层面:1.依靠整个社会政府、社区尽可能地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

3、境。空气、水质、土壤、绿化、声光,乃至于社会治安、政治氛围、民情习俗等均是构成生存环境的要素。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群体的养生保健;不良的生存环境,有害于民众的身心健康。历史与现实的教训,让人刻骨铭心。在此层面上,政府作为、社会力量起主导作用。现今提倡全民健身,创建健康城市,对提高群体的心身素养有了良好开端。2.依靠医学力量医院、医生积极发挥健康咨询、养生指导和早期诊治疾病的作用。长期以来,我们的医院、医生主要承担临床医学的责任。随着医学理念的改变和医疗市场的扩展,在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领域中,医院、医生也应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目前不少医院开设健康体检中心和心理咨询门诊,不少医护人员深入社区,进

4、入家庭,提供多种防病保健服务,使医学职能的扩展初显端睨。3.依靠社会成员个人、家庭有意识地做好自身养生或帮助他人养生。有意识、有目的的科学养生活动伴随一个人的终生。人生在世,外有邪气之侵,天时之感,内有七情忧患,饮食劳逸,疾病发生在所难免。病前预防、病中治疗、病后康复的全过程中都必须有养生行为的参与或配合。而有些亟需养生的人,因其失去了自理自养的能力,家人、亲友甚至社会其他成员帮助其调养身心,当属值得提倡的客观养生行为。上述三个层面的养生活动,既各有侧重,又互有关联。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展现一幅完整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养生画卷。三、养生的基础理论养生之说,古已有之。早在先秦

5、老庄著述中即有相关记载。成书于秦汉时期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的问世,更是养生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嗣后,专著专论代有,养生名家辈出,逐渐成为具有中医养生保健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养生的基础理论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1.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强调事物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以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性。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同时人与自然界有密切关系,能主动地适应自然,从而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这种人体自身内外统一性及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现代学者即将其称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古代养生学家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阐明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把喜、怒

6、、忧、思、悲、恐、惊七情当作致病的“内因”,把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当作致病的“外因”,强调内因起主导作用的同时,也注重外因的重要作用。要求重视自身精、气、神的内因锻炼,并强调“精神修养”、“顺应四时”、“起居有节”、“不妄作劳”等。在精神方面,讲究情绪平衡、心情愉快、避免过分的情绪变化,否则会导致疾病。2.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是当时人们用以概括和说明自然界以及人体变化规律的科学。它认为,万事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而阴阳的对立、统一活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产生、变化和消亡的根本原因,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者对立统一、变化发展的结果。阴阳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对立、互根、消

7、长、转化”八个字来概括:(1)相互对立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两者不断地排斥、斗争,这种不断地排斥和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阴阳双方处于一种动态中,当人的各种生理机能保持并处于阴阳排斥、斗争的平衡状态中,人的身体就处于健康状态中。(2)相互依存阴与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即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这种关系又称之为“互根性”。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即生命就会停止。(3)相互消长阴阳两个方面始终处于互为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或是“阳消阴长”,或是“阴消阳长”。在这种消长的动态变化中,平衡、静止是相对的,

8、变化是绝对的。当阴阳两方面的变化,超出一定的限度,则会破坏阴阳的相互制约关系和相对平衡状态,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阳胜则热。”例如:水被称为“阴气”,当人在生病时,产生脱水现象,祖国医学称之为“阴病”。(4)相互转化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阴阳调和就是健康;人体的阴阳失调即成疾病。因此,养生也必须在阴阳理论指导下进行。3.五行学说我们先辈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是生活中不

9、可缺少的。尚书指出:“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这一“五材”之说,经过引伸、发展,逐步形成我国古代的重要哲学命题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国传统医学及养生文化之中,首先将木、火、土、金、水五行进行哲学抽象,提炼出各自的特征:“木曰曲直”,意为“木”具有枝曲干直、生长舒展等的特性,“火曰炎上”,意为“火”具有温热上升、蒸腾推动等的特性,“土曰稼穑”,意为“土”具有促进生长、受纳承载等的特性,“金曰从革”,意为“金”具有清肃洁净、肃杀收敛等的特性,“水曰润下”,意为“水”具有滋润寒凉、向下流动等的特性。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或现象,都可以

10、根据“五行”的属性归类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动变化决定了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发展。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差异性,是由这五种属性的物质间运动状态所决定的。五行学说又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解释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生命)的发生发展的运动变化规律。相生:生,是指资生、助长、促进的意思。五行相生是有序的,其次序为木、火、土、金、水依次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理论又有“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说法。相克:克,是指克制、制约、削弱的意思。五行相克也是有序的。其次序为木、火、土、金、水隔一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既相资生,又相克制,

11、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任何一行事物,既有资生它的力量,又有克制它的因素,才能保证其正常的发生发展变化,这种正常的生克现象,被称之为“生克制化”。人体的疾病状态即是五行生克异常的状态。相生的病理状态,分为母病及子及子病犯母两类。相克的病理状态,分克制太过的相乘和克制反向的相侮两类。养生的目的即在于维护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正常的五行生克状态,或设法调整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偏颇状态。4.脏腑学说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按照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主要分为五脏和六腑(另有奇恒之腑之说)。此外,中医脏腑学说又有“详于五脏而略于六腑”、“以脏统腑”的特点。因此,中医所说的心、肝、脾、肺、肾五脏,实际上是人体全部生理功

12、能的五大系统。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如下:(1)心:心主血脉,主神志,外合血脉,开窍于舌。 (2)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3)脾: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外合肌肉,开窍于口。(4)肝:肝主疏泄,主藏血,外合诸筋,开窍于目。(5)肾:肾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外合骨骼,开窍于耳及二阴。此外,人体的神志、体液、华彩等也均可分别归属于五脏功能。除了以上讲的养生的基础理论外,还有经络学说;精、气、神学说等。链接信息链接信息1吕氏春秋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

13、余万字,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又名吕览。返回链接信息2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返回链接信息3素

14、问生气通天论“素者,本也;问者,皇帝问于岐伯也。”岐伯乃上古医学先知,因此就诞生了以皇帝与先知们问答形式撰写的综合性医学文献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相传为黄帝创作,实际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原来9卷,古书早已亡佚,后经唐王冰订补,改编为24卷,计81篇,定名为黄帝内经素问,所论内容十分丰富,以人与自然统一观、阴阳学说、五行说、脏腑经络学为主线,论述摄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药物以及养生防病等各方面的关系,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保存了五色、脉变、上经、下经、太始天元册等20多种古代医籍,突出阐发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而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源。生气通天论篇是其中一篇,位于卷一。返回链接信息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篇也是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一篇,位于卷二。返回链接信息5尚书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但这散文之中,用今天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