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395958208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学问点总结大全 学习的时候,我们看学问点是最快的学习方法,你还在找寻九年级语文上册学问点总结吗?来看看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学问点总结,欢迎大家来阅读。 九年级上册语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问点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学家,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词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表现为题材新、形式新、风格新,具有豪壮、雄浑的风格,使宋代词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后南宋辛弃疾等人继

2、承并发展其词风,形成豪放词派。有东坡全集等。 二、故事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本词无题目,为了与其他同词牌的词区分开来,常用词的第一句来充当题目。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多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遂作此词。 三、课文翻译 1.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注释: 丙辰: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 译文:宋神宗熙宁九年的八月十五,(我)欢畅饮酒直至天亮,醉醺醺的,写下这首词,同时(借此)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思念。 2.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

3、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注释: 把酒:举起酒杯。 阙:皇宫大门前两边供?t望的楼。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中的仙宫。宇,屋檐,引申为房屋。 不胜:不能承受。 译文: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担忧不能承受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 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3.原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许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绮户:雕花

4、的窗户。 恨:怨恨。 何事:为什么。 共:一起。 婵娟:姿态美妙,这里指月亮。 译文: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透进雕花窗户,照着不眠之人。月亮对人不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人间有离别的苦痛、团聚的快乐,月亮也会阴藏晴出,时圆时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妙的月光。 四、问题归纳 1.“高处不胜寒”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这句词不仅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还包括不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中的党派相争、钩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挚友的孤寂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含义。 2.作者为什么把幻想乘风上天说成是“归去”?欲去

5、却“又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 把上天说成是“归去”,是因为在作者看来,或许那美妙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时,作者又迟疑了,通过“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把那种既憧憬天上又留恋人间的冲突心理非常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3.赏析词中的“转”“低”“无眠”。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示意夜已深;“无眠”泛指因遭遇分别之苦而难以入眠的人,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深。 4.你是如何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 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引出月的盈亏改变,对月表示宽恕,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月亮的阴晴圆缺,如同人的悲欢离合,是必定的规律。既如此

6、,就不必慨叹和哀痛了,表现了词人心胸开阔、情怀旷达的一面。 五、课文主题 水调歌头词的上片写词人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冲突,下片写对月怀人,以主动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之情,以及对美妙生活的憧憬。 九年级上册语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学问点 【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坚决地信念和乐观精神。 【名句赏析】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角度一:“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悲伤之情;但他对将来并不悲观,坚信“沉舟侧畔”,必定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

7、“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角度二:借自然景物的改变示意社会的发展,蕴含深刻的哲理,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定取代旧事物,将来确定比现在美妙。 角度三:(描绘画面)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蒸蒸而上的景象。 2.“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芜的地区,二十三年就犹如弃置在道旁一样。表达了作者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 3.“闻笛赋”、“烂柯人”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闻笛赋”抒发了对已故

8、挚友的悼念之情;“烂柯人”抒发了对岁月消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九年级上册语文家乡学问点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宏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呼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很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二、故事背景 家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状况。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变更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社会中求索了几十年,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家乡这篇小说。 三、理解

9、词义 1.阴晦:阴沉昏暗。 2.萧索:荒芜、冷落的意思。 3.伶仃:孤独,没有依靠。这里指瘦弱。 4.愕然:惊讶的样子。 5.鄙夷:看不起。 6.嗤笑:讥笑。 7.大抵:也许。 8.惘然:心里似乎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9.恣睢:放纵,放任。 10.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5):描写家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家乡时的困难心理,并交代了“我”回家乡的目的。 第一部分(6-77):写“我”在家乡的所见、所闻、所感。着重刻画了闰土与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 第三部分(78-88):我”怀着悲观与苦痛的心情离开家乡,但“我”并不因此而消沉、悲观,而是把希望寄予于将来?寄予于下

10、一代。 五、问题归纳 1.简析课文其次段家乡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 “阴晦”“冷风”“苍黄”“横”等字词形象地渲染出家乡寂静、荒芜、死气沉沉的景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仿佛使我们置身于深冬季节的原野,“苍黄的天”已使人感到压抑,远近村落又那么荒芜,更令人产生忧虑担心的感觉,而一个“横”字则更把一片荒芜的景象尽现,它们个个犹如僵卧在寒冷中一样,突出了家乡的“没有一些活气”。作者只寥寥几笔就写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凋敝的面貌。 2.“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迎”“飞”两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迎”“飞”用词精确,符合人物不同年龄段的

11、特点,写出了两种不同年龄层次人物生命的活力的差异。“迎”字写出了母亲盼望“我”归来的急迫心情,“飞”运用拟物修辞,既写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又写出了侄儿见到亲人的喜悦心情。 3.“我的母亲很兴奋,但也藏着很多凄凉的神情。”母亲又兴奋又凄凉的心情是否冲突?为什么? 不冲突,“兴奋”与“凄凉”这两个词写出了母亲内心困难的情感,“兴奋”是因为见到了久别的儿子,“凄凉”是因为要离开家乡远行了。 4.第1528段塑造了少年闰土怎样的形象? 这部分文字塑造了少年闰土活泼健康、聪慧能干、口齿伶俐、见多识广、热忱纯真的小英雄形象。 5.课文12-30自然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插叙。这部分文字塑造了

12、少年闰土活泼健康、动作干炼、能言善说、见多识广、有勇有谋、热忱纯真的小英雄形象。插入少年闰土和“我”友情片断,表现了“我”和闰土纯真密切的挚友关系,与下文两人的隔膜关系形成显明的对比。 6.课文第12段写“我”记忆中的家乡的图画,这幅图画有什么特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第12段描绘了一幅“月夜刺猹图”,记忆中的家乡漂亮动人,色调明快;作者用漂亮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形象的烘托,同时它也是作者志向中家乡的象征,与现实中萧条冷落的家乡形成显明的对比。 7.闰土脸上“高兴”和“凄凉”两种不同的神情同时出现是否冲突?这里对闰土的描写刻画出闰土怎样的形象? 不冲突。闰土见到阔别多年的儿时好友,自然兴奋,所以

13、“高兴”;但二十多年的世态炎凉,以及贫困、窘迫的生活使他感到苦痛、尴尬,所以脸上又现出“凄凉”的神情。表现了闰土见到儿时挚友的困难心情。“动着嘴唇”“最终尊敬起来”说明闰土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封建等级观念最终战胜了少年时的纯真友情。一个满含愁苦、愚钝麻木的中年闰土的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 8.为什么“我”听了闰土的称呼后“好像打了一个寒噤”? “老爷”这一称呼表明“我”与闰土少年时代建立起来的纯真友情已被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所取代。“我”内心感到悲凉、凄冷,因此“我”“好像打了一个寒噤”。 9.你认为这“厚障壁”指什么?为什么是“可悲”的? 指的是一种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

14、膜。文中是借喻的说法。“可悲”在于这样的“厚障壁”在生活中近于“合理”地存在着,而且也是精神上、伦 理上难以打破的。 10.在71自然段中,中年闰土与“我”对话中,多次运用省略号,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在这短短的一段话中,作者连用四处省略号,不仅写出了中年闰土反应呆滞,头脑已被苦痛塞满,讲话吞吞吐吐,更有助于刻画中年闰土木偶人的形象。这与口齿伶俐的少年闰土形成了显明的对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1.“他只是摇头,脸是虽然刻着很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石像一般”运用明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出闰土内心的不平却又无力抗拒,在看不到希望中变得迟钝、麻木的形象。生活的重担将闰土压得缄默寡言了,这与“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的少年闰土形成显明的对比。 12.怎样理解“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特别气闷”这句话? 这里的“高墙”是借喻。因“我”对家乡的期望与家乡的现实相去甚远,因“我”与家乡的人们有较大的隔膜,所以“我”感到四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