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块 平 场 工 程 施 工 图边 坡 工 程 设 计 说 明101、工程概况工程位于 ,位于 以西, 东侧, 以北本次设计为工程3 号地块平场局部边坡拟治理的边坡为在斜坡上的填方边坡,边坡总长约475m,其中 1 号边坡长约 102m,位于 3#地块北侧;2 号边坡长约 207m,位于3#地块北侧,3 号边坡长约 166m,位于 3#地块东北侧边坡承受坡率法,按坡率按 1:1.5、1:1.75、1:2 分级放坡,坡底线为现状边坡坡顶线或现状建 H2 路边线,每 8m 高设置宽 2m 的马道,坡面承受格构护坡,2 号边坡坡脚设重力式挡墙护脚,墙高 1~4.5m,3 号边坡坡脚承受重力式、衡重式挡土墙,墙高 4~15m,格构承受 M7.5 浆砌块石砌筑,挡墙承受 C20 片石混凝土浇筑,坡顶、马道、坡底设置完善的截、排水系统及防护设施边坡局部可能发生沿层面滑动的边坡土石方回填前应先削坡清表处理,局部地形坡度为 1:2.5~1:5 时,应承受挖台阶措施,台阶宽度不小于 3m,再进展分层压实回填,当坡度陡于 1:2.5 时采用土工格栅对土体进展处理,台阶宽度为 5m 一阶台阶向内倾斜,坡度为 2%。
2、设计依据及承受标准2.1 本工程设计依据有: 1〕业主供给的 1:500 地形图2〕业主供给的该片区路网规划资料3) 道路设计图-平场、箱涵设计施工图4) 地块边坡勘察岩土工程勘察 报告5) 业主的其他要求2.2 本工程设计标准有:1) 《大路桥涵设计通用标准》(JTG D60-2023);2) 《混凝土构造设计标准》(GB 50010-2023);3) 《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23);4)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标准》〔GB50330-2023〕 ;5) 《大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 D65-04-2023);2.3 主要设计技术标准(1) 边坡安全等级:一级,构造重要性系数 γ =1.1;0(2) 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一级边坡 Κs≥1.35;(3) 设计使用年限:50 年;(4) 坡顶地面超载不得大于 20kPa;(5)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标准》〔GB50011-2023〕〔2023 年版〕附录A,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其次组,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设计根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65g3、工程地质建设条件3.1 场区地层岩性依据现场钻探成果结合已收集资料,勘察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全统人工填土层〔Q ml〕、第四系全统冲洪积层〔Q al+pl〕、第四系全统残坡积层4 4〔Q el+dl〕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 s〕。
现由至老分述如下:4 2⑴第四系全统人工填土〔Q ml〕4该层主要由①1杂填土和①2素填土组成① 杂填土: 杂色,稍湿~湿,以松散为主,主要由建渣、场平开挖的碎块1石等组成,局部含生活垃圾,碎块石直径 15~80cm,含量一般 60~85%,母岩成分主要为泥岩、粉砂岩及砂岩等,局部充填粉质粘土、角砾、岩屑,颗粒级配差,均匀性差,架空现象明显,钻探过程中易塌孔漏浆,主要由抛填、机械碾压形成,回填时间多数缺乏 5 年,为近填土,构造松散,分布不均匀,力学性质差,分布厚度 0.5~3.0m① 素填土: 黄褐、灰色,稍湿~湿,以松散为主,主要由场平开挖的碎块2石等组成,碎块石直径 15~80cm,含量一般 70~85%,母岩成分主要为泥岩、粉砂岩及砂岩等,局部充填粉质粘土、角砾、岩屑,颗粒级配差,均匀性差, 架空现象明显,钻探过程中易塌孔漏浆,经过机械碾压,回填时间缺乏 1 年, 为近填土,分布厚度 0.5~15.6m⑵第四系全统冲洪积层〔Q al+pl〕4该层主要由②1软塑粉质粘土、②2可塑粉质粘土、③1稍密卵石组成② 软塑粉质粘土:红褐、灰褐色,软塑,无摇振反响,稍有光泽反映,干1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包含少量圆砾、卵石,含量一般为 5~15%,可见植物根系。
场地内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沟谷地带,分布厚度 1.3~3.2m② 可塑粉质粘土:红褐、灰褐色,可塑,无摇振反响,稍有光泽反映,干2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包含少量圆砾、卵石,含量一般为 5~15%,可见植物根系,场地内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沟谷地带,分布厚度 0.5~7.0m⑶第四系全统残坡积层〔Q el+dl〕4该层主要由③可塑粉质粘土组成③可塑粉质粘土: 红褐、灰褐色,可塑,无摇振反响,稍有光泽反映,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包含少量碎石、角砾,含量一般为 5~15%,可见植物根系,场地内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山麓缓坡、斜坡地带,分布厚度 0.6~ 1.8m⑷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 s〕2该层主要由④泥岩、⑤粉砂岩、⑥砂岩组成④泥岩:该层广泛分布于场地内,埋深不等,场地内可见基岩露头,实测得其产状 195°~220°∠15~22°红褐色,局部为灰色,泥质构造,薄层- 中厚层状,局部夹薄层粉砂岩,可见灰绿色钙质结核此次钻探只觉察中风化层泥岩④ 中风化层:岩芯多呈碎块-短柱状,节长一般为 8~12cm,最大节长为225cm,经统计该层的 RQD 值为 54%~75%岩体完整程度为裂开-较裂开,质软, 锤击声哑,有凹痕,敲击易碎,具有遇水软化、崩解、暴露后易进一步风化的特性。
⑤粉砂岩:该层广泛分布于场地内,埋深不等,场地内可见基岩露头,实测得其产状 195°~220°∠15~22°以紫红、红褐为主,局部为灰色,砂质构造,中厚层-厚层状,局部夹薄层泥岩或泥岩条带,可见灰绿色钙质结核依据钻探岩芯裂开程度、裂隙发育程度,按其风化程度将其分为二个亚层,分述如下:⑤ 强风化层:节理、裂隙发育一般,岩芯多呈碎块-短柱状,节长一般为 7~110 cm,最大节长为 13cm,岩体完整程度为裂开-较裂开,岩质坚硬,锤击声脆, 有反弹,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等,具有遇水软化、崩解、暴露后易进一步风化的特性该层厚 0.8~2.1m⑤ 中风化层:节理、裂隙发育一般,岩芯多成柱状 -长柱状,节长一般为210~18cm,最大节长为 30cm,经统计该层的RQD 值为 66%~88%岩质坚硬,岩体较完整,敲击声较脆,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等,具有遇水软化、崩解、暴露后易进一步风化的特性⑥砂岩:该层广泛分布于场地内,埋深不等,场地内可见基岩露头,实测得其产状 195°~220°∠15~22°灰白、紫红、红褐色,砂质构造,厚层- 巨厚层状依据钻探岩芯裂开程度、裂隙发育程度,按其风化程度将其分为二个亚层,分述如下:⑥ 强风化层:节理、裂隙发育一般,岩芯多呈碎块-短柱状,节长一般为 8~111cm,最大节长为 15cm,经统计该层的RQD 值为 20%~36%。
岩体完整程度为裂开-较裂开,岩质较坚硬,敲击声较动听,局部因风化差异以及胶结程度较弱, 强度较低,手可捏碎,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等该层厚 1.0~1.8m⑥ 中风化层:节理、裂隙发育一般,岩芯多成柱状-长柱状,节长一般为 8~215cm,最大节长为 35cm,经统计该层的RQD 值为 69%~89%岩质坚硬,岩体较完整-完整,锤击声动听,有反弹,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等3.2 水文地质条件3.2.1 地表水勘察场地处丘陵地区,原地形为平缓沟谷—缓坡—斜坡山脊相间的地形, 斜坡及山脊外表无地表水分布,坡脚坡积裙及溪沟地段现状分布农田,地表水体主要为农田积水和溪沟水,农田积水水量较小场地内主要分布 2 条冲沟,冲沟沟谷宽度、补给来源、相关水位、流量等详见表 2.3-1,冲沟横断面多呈“U”型或“V”型,沟底狭窄,少有积存物,沟宽一般为 1.0~5.0m,切深 0.5~2.0m,水深 0.10~0.50m,流量约 0.2~1.0m3/s沟岸一般较稳定,局部有垮塌现象,沟口有少量积存物其中 1 号冲沟由于 D 段边坡目前已进展了局部回填,已被掩埋,回填后地表径流通过箱涵进展汇流排泄,2 号冲沟在修建厂区 H1 路时也已被掩埋,由地表径流转为地下潜流。
冲沟编号水面宽度主要补给来源流量一般水位勘察期间水位50 年一遇洪水位表 2.3-1 3#地块边坡冲沟一览表〔m〕〔m3/s〕〔m〕〔m〕〔m〕1 号冲沟1.0~3.0大气降雨,雨季有水0.20~0.300.2已被回填1.02 号冲沟2.0~5.0大气降雨,常年有水0.30~0.500.2已被回填1.0D 段边坡,F 段边坡为沟谷缓坡地区,其中 1 号冲沟位于 D 段边坡,2 号冲沟位于 F 段边坡,地势相对低洼,为积水区、湿地,浸泡软化回填土,对拟建人工边坡造成肯定的影响,同时雨季时集合的水流易对边坡形成侧蚀、冲刷, 造成岸坡坍塌,进而不断蚕食岸坡,设计施工时应做好边坡防冲刷措施及截排水措施下穿涵洞、箱涵应做好排水、防冲刷措施,适当加大过流断面,并准时维护、清淤3.2.2 地下水场地内主要的地下水类型为:土体中的上层滞水、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1)上层滞水:地势平缓地带大气降水排泄条件较差,易在低洼处聚拢形成上层滞水该层地下水主要分布于填土、粘性土中,无统一的自由水面该层地下水由大气降水及区域地下水补给,与接近的河沟、池塘存在肯定的水力联系,总体而言水量相对较小,虽易于排解,但对本工程根底施工仍能造成肯定影响。
2) 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素填土、残坡积粉质粘土中、卵石层和冲洪积粉质粘土中;素填土为透水层;残坡积层粉质粘土为弱透水层,属相对隔水层;地下水受地表水、大气降雨以及河流水的补给,向地势低洼处排泄,最终排入农田、河流和鱼塘内3) 基岩裂隙水:主要存在于风化带裂隙与基岩节理裂隙中,下伏基岩为泥岩、粉砂岩和砂岩,泥岩为相对隔水层,粉砂岩和砂岩为相对含水层,易在该层中形成裂隙水,受大气降雨和上部土体下渗的补给,无统一稳定水位,各地段富水性不一,水量主要受裂隙发育程度、连通性及裂隙面充填特征等因素的掌握,裂隙发育带水量相对较丰富,地下水沿基岩裂隙流淌,顺坡形向地势低洼带排泄至地势低洼处,水量随深度渐渐增大因工程区基岩岩体较裂开~较完整,富水性差,含水微弱总体上看,该类水水量一般不大,其埋藏较深勘察期间属丰水期,地下水主要为土体中的孔隙潜水和上层滞水,局部地区已进展场平工程转变了原有地表水和地下水渗流通道本次勘察在钻孔中测得水位埋深 1.40~16.50m,相应高程为 542.94~554.65m,局部钻孔未见地下水据调查及前期收集资料觉察,地下水位丰、枯水期变化幅度为 1.50~2.50m素填土孔隙性较大,为中~强透水层,渗透性随填土组成变化而变化。
场地粉质粘土孔隙较小,为弱透水层;强风化基岩风化裂隙发育,为中等透水层中风化泥岩体较完整至完整,裂隙不发育,为弱透水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