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我残损的手掌》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395143980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用我残损的手掌》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我用我残损的手掌》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我用我残损的手掌》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我用我残损的手掌》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我用我残损的手掌》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用我残损的手掌》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用我残损的手掌》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用我残损的手掌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我用我残损的手掌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教学依据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厚。”(艾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带给读者的首先是一股震撼人心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这是诗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用爱和恨、苦痛和希望编织成的一首酷爱祖国,向往光明的诗篇。随着诗人的神思遐想,诗人“无形的手掌拂过无限的江山”,从塞北的长白山,到中原的黄河,从江南水乡,到岭南至南海,面对一片山河破裂的凄凉景象,诗人深厚的哀痛洋溢在字里行间;可那“辽远的一角”,却依旧“暖和,明朗,坚实而蓬勃生春”,又使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深情的赞颂解放区是“永

2、恒的中国”,他把祖国的新生、民族解放的前途都寄予在解放区。这铁窗关不住的爱国情能够赐予中学生剧烈的情感熏陶,使他们了解诗人在那种苦难的时代和环境里是怎样的执著爱国,也启发他们反思在和平年头又该怎样以自己的方式酷爱祖国,这就是本课在情感、看法和价值观方面的价值所在。爱祖国爱家乡是语文学习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本课也不例外。信任在诗歌阅读的潜移默化中能够如新的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给学生“关于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关于诗歌的学习,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是“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重点应当放在从语言入手领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内涵、情感上。课标也要求:“初步

3、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尝作品中有表现力的语言”。在这里,强调对文学作品的观赏要有“体验”。体验什么?体验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并实现自己情感上的认同。因此学习这首诗歌,要引导学生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详细形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观赏凝练的诗歌语言。特殊要留意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详细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新课程标准还对学生提出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须要的信息和资料”的要求。因此,本课仍旧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戴望舒生平及其佳作,并进行简洁的分析和赏析

4、,写下简短的感悟(在涉及新的作家作品时查阅相关资料,做好相关链接,到九年级时应当已成为一种学习习惯。),目的正是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实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中还首次对学生的阅读方式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要求的重点在于强调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合作”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发挥大家的才智、集体的力气。为此,本课选择在体验诗中的情境和形象、体验诗中的情感和内涵时采纳合作学习的方式,不是以老师的讲解取代学生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和评价,而是让学生在合作沟通中相互切磋,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

5、体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共同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阅读中得到养分,这样的教学才真正有利于培育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建性阅读的实力。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学问与实力:随着诗人“无形的手掌拂过无限的江山”,诗中呈现出一幅祖国山河破裂、灾难深重的图画,可谓笔力纵横,想像飞扬。学习本课要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观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过程与方法:读中品,品中读。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尝富有想像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诗中洋溢着一股剧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洪流,其中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的哀痛,对解放区热忱的赞颂都溢于

6、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教学方式 做好相关链接。课前收集关于作者及本诗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对这位“雨巷诗人”及其诗作有确定了解。尤其要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领悟作品内涵,理解本诗抒发的情感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反复诵读诗歌。在诵读中,随着诗人“手掌”的移动整体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改变起伏的情感。在诵读中,进一步明确诗人借助哪些形象抒发情感,品尝诗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人奇异的想像和诗中剧烈的对比。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直至背诵。 开展合作沟通。用小组合作沟通的学习方式强化诵读,品评语言。“读”时可以轮番读,可以分工读。由于每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可能不

7、同,每读一遍都可以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品”时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切磋,针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在沟通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做好课堂盘点。本课结束后每个同学要刚好回溯检索本课学习内容,盘点自己的学习收获。想想自己在本课中收获最大的是什么,或者最想在本课中实现突破的是什么。这种理性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学习效率。 布置课外作业。在课堂盘点之后,依据学生自己的选择布置几种不同的课外作业,将学习由课内延长到课外,针对不同的学习个体作不同的突破和拓展。教学构思 本课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课前指导学生课外收集戴望舒有关资料及其佳作,作一些简洁的分析和初步的爱好式赏析。有

8、实力的同学可以写下对戴望舒这位诗人或者他的某首作品的感悟片段。 上课时,用一盘朗诵得极富音乐感的磁带导入。一方面,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有利于学生读出节奏感;另一方面,抑扬顿挫的乐感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怀。 听完范读随即支配学生自由诵读,并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改变起伏。 体会了困难的情感之后,引导学生观赏诗歌。一是看诗人是借助哪些形象来抒发情感的,二是诗人是怎样利用语言技巧来抒发情感的。这是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独特的情感体验并领悟诗歌语言凝练而又形象的特点的重要步骤,老师不能越俎代庖,所以选择在同学中开展合作沟通这

9、种学习方式,在合作中表达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这一步中,诵读仍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学习方法,力图通过品读诗歌使自己的诵读更有节奏感,更富有感情。 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之后,须要一个班内的沟通。此时仍是由诵读贯穿,学生以读带讲,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谈出自己的体验,品尝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此时诵读的要求是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然后是引导学生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作一个回顾和盘点,总结一下自己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有什么收获或不足,反思一下自己的目标实现得如何,课外又将如何再去弥补缺憾或者有所拓展。 最终,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他们自己的选择确定不同的课外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后都有相对丰足的收

10、获。 课堂实录师生活动 (课间播放美丽的诗歌朗诵录音,使教室里充溢文学的韵味,营造一种诗意的学习氛围。) 营造氛围,从细微环节做起。 师:前面我们学过了艾青的诗歌土地,现在有哪些同学能够充溢感情的为我们背诵这首诗? (众生举手。指名背诵,两名至三名。) 师:刚才观赏同学们的背诵,最感动我的一句就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厚。”今日我们要学习戴望舒的一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与艾青的土地一样,诗人对这土地爱得深厚,爱得热情。我们来听一遍课文录音,留意一些字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 示范性的朗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也为学生学习供应最佳指导。 (生听读诗歌,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听

11、过一遍之后,同学们体会到这首诗中包含着什么情感? 生1:诗中包含的是爱国的情感。 整体把握是深化探究的基础。 师:是总体的把握。是一首爱国诗。详细说呢? 生2:我感到诗人很哀痛。 师:“哀痛”一词好像不够精确啊。(有生补充:悲愤。老师确定。) 生3:其中还含有激烈、欣喜的感情。 师:看来,诗中不止含有一种情感。怎样才能更精确地把握诗人抒发的情感呢?我建议大家找到一条诗人抒发感情的线索,顺藤摸瓜。 生4: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阔的土地”,那就应当顺着他摸索的依次去看他抒发了什么情感。 师:很好。我们就按他说的方法做。大家自己把这首诗朗读一遍,留意看诗人用他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地

12、方,又分别在上面寄予了什么情感。读完在书上做勾画批注。 (生朗读,读后勾画批注) 生5:诗人手掌摸索到的有“这一片湖”“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因为这些地方都已经被毁坏,都沾满了血和灰,所以作者是特别苦痛特别悲愤的。 师:抓得特别好,概括得也很精确。请其他同学补充。 生6:还有“辽远的一角”。可看出诗人这时特别欣喜。因为前面他看到的都是阴暗的,而这里却是“暖和,明朗,坚实而蓬勃生春”,“将驱散阴暗,带来苏生”,所以他是很兴奋的。 师:明显,本诗的情感呈现出一种前后的对比:前半部分主要是冷色调的,低沉伤痛;后半部分主要是暖色调的,昂扬,向往。

13、回顾一下,我们刚才读的时候,有没有读出这种情感啊? (生杂说:没有。有许多人起先小声试读。学生自读) 师:我来听听同学们这时候的朗读是不是有进步了。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表演一下。 (指名让一个学生读) 师:好多了!总的来说把握住了两种情感,但一些详细的句子处理的还不够精确。下面同学们就要想想方法让自己的朗读更有情感更有节奏感一些。我建议大家分组来读。合作学习的时候,同学们要弄清晰诗人借助那些形象来抒发了什么情感,在语言上哪些句子让我们很喜爱。读一读这些句子,品一品它的韵味,看看是不是读的更有味道一些。可以分工读,也可以轮番读,每个人都要读到。 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由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14、 (起先分组合作学习。师在小组间巡回解疑) 师:请各小组读一读我们最观赏或最有感受的句子。 生7:(读“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旧完整永恒的中国!”)这一节是我们很喜爱的。首先,从感情上来说,它很昂扬,能够给人以鼓舞,让人读起来就能感到一种力气。 师:打断一下,你认为这种力气是什么?“辽远的一角”详细指什么? 生7:我们查过资料,“辽远的一角”应指延安。有的资料上说的是解放区。(其他同学纷纷点头)这种力气就是一种爱国的力气,诗人信任我们国家虽然现在灾难深重,但还是有希望的。 师:好!同学们课前查阅资料做的不错。 适时确定学生并进行学法指导,老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生7:其次,从语言上说,这一节

15、用到了许多让人感觉蓬勃向上的词语。比如:暖和、明朗、坚实、蓬勃生春、太阳、苏生等,让我们感觉到诗人欣喜、赞美的感情,也受到鼓舞。 师:这一小组对这一节诗的品读有两点很值得赞扬。一是擅长抓住作者选择的形象,体会作者在其中寄予的情感。其次是擅长抓一些起修饰作用的,从这些带有剧烈感情色调的词语入手,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等会希望其他组的同学能够学着做做品析。 生8:(读“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这一节我们很喜爱。因为他列举了一系列事物,表达出了对祖国的酷爱。 生9:这一节中列举了“这一片湖”“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16、在这些事物上面表现了作者酷爱祖国的情感。其中第一个列举的就是作者的家乡,说明他是特别酷爱自己的家乡的。 师:这位同学指出,作者将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寄予在这些形象上面。那么为什么作者单单选择了这些形象呢?西湖是作者的家乡,所以他首先选择了它。其他的呢? 生10:长白山、黄河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很重要的一些地方。像黄河,她是我们的母亲河。还有南海,这是我们祖国领土不行分割的一部分。 师:很好!我们还可以从这些形象中看出一个列举的依次。 生11:是从北到南。 师:这也就是说,诗人用无形的手掌摸索这广阔的土地,是从北到南涵盖了我们完全的版图的。这样写给我们什么感受啊? 生12:作者并不是真的用手掌在摸索,这是他的想像,很奇妙。 生13:我们课前查阅资料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