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学案10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394851613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1.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学案10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学案10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学案10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学案10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学案10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学案1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学案10(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学案10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虎求百兽而食之 (2)天帝使我长百兽(3)子无敢食我也 (4)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a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也不同。b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相同。c两个“百兽”意思相同,“无”和“不”意思也相同。d两个“百兽”意思相同,“无”和“不”意思不同。4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楚宣王问“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这个问题,表明楚宣王担心昭奚恤影响太大,自己将会受到昭奚恤的威胁。b江乙在他所说的寓言故事中表达的含义是,北方是因为畏惧昭奚恤而畏惧楚宣王的。c“

2、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大王您不知道北方怕您,却认为他们是怕昭奚恤”。d“犹百兽之畏虎也”是在委婉地告诉楚宣王,北方怕的是您,因而昭奚恤对您没有威胁。5、简要说说本文说理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什么相同之处?三、资料下载“三叠式”与复沓的戏剧结构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全文以事件发展的顺序为线索,完整有趣地记叙了邹忌婉词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务的史迹。文质兼美,以“重叠与复沓”戏剧美学的艺术魅力打动读者,使之既能悟出道理,又能获得审美愉悦。作为历史著作,为什么采用这种诙谐幽默的喜剧性手法来表现呢?这是由事件发生时的情境所决定的。假如邹忌一

3、开口就谈纳谏之道,往往会使他抵触。而“比美”的生活趣事,既能引起国君的兴趣,又能在此基础上借题发挥。这样的婉词劝说,使齐王“暮寝而思”,如梦初醒,翻然悔悟,明确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正如古文观止评论此文说:“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赏析这种戏剧性的构建。一、三窥。第一次“窥镜”“自视”,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逼真地再现了他不无自得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比“美”。第二次“窥视”,是“徐公来”,“熟视之”,“自以为不如”,其自信不如当初那样了。于是,又有了第三次

4、“窥镜而自视”,自我感觉“弗如远甚”。可见,由“自信”到“自惭”,心理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受蒙蔽的心情。二、三问。由自我欣赏,引出三问。“比美”是问的惟一话题。“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一问妻,语气和缓。“我孰与徐公美?”二问妾,是因“不自信”所致,内容相同而句式有变化。“我与徐公孰美?”这是当“客从外来”,“与坐谈”而“问之”的。三问客,句式又有所变化。语言一次比一次简洁,语气一次比一次急促,他想从不同方面、不同人的口中得出“比美”的结果。这样写为“三答”张本、铺垫,引人入胜。三、三答。妻一答,极赞其美,语态亲昵,饱含偏爱之情。尤其“美甚”二字,将此种情态、心理渲染得淋漓尽致

5、。与后文“私我”呼应。妾二答,少“君美甚”一句,感情色彩有别。与后文“畏我”呼应。客三答,因有求于人,故答语婉转,阿谀奉承。与后文“有求于我”呼应。三问三答,采用重叠而错综的表现手法,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并将各人的语气、心理、感情、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辞约而意丰。四、三思。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妻、妾、客一片赞扬声中,并非昏昏然,而是保持清醒的头脑。非但不自满,却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深邃哲理。妻“私臣”,妾“畏臣”,客“有求于臣”。从而明白朝上政治: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行文中,“私”、“畏”、“求”三字,反复出现三次,贯穿全篇,紧扣主题,由自身想到国家,

6、由此及彼,由小到大,入情入理,令人置信不疑。五、三时。“令初下”,宫门庭院好像闹市一样,说明纳谏之必要和迫切,“与王之蔽甚”相应,亦见邹忌讽谏的正确。“数月之后”,受蔽者日益减少。“期年之后”,无言可进,说明其蔽已除,获得大治。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说明纳谏后发生的具体变化。结尾写邻国的动态,显出纳谏效果。总之,这篇散文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重叠、复沓的戏剧性手法来写,开头直接进入故事,即使人物、场景高度集中概括,又把重点放在切合人物身份的语言、行动和心理刻画上。十分讲究结构层次的对称美,立主脑,减枝蔓,用笔简洁,值得欣赏借鉴。(摘自家教周报作者 江苏省盐明达中学 朱庆和)23 愚公移山一、知识点拨

7、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故事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_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二)学法引导查阅资料,了解列子及其作者。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细研课文,通过质疑、讨论等,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

8、;最后,在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全文。(三)审美鉴赏别具匠心的对话美这篇寓言故事,虽是以事明理,但作者在人物语言的描写上颇具匠心。对话,不仅体现了人物各自的鲜明个性,而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其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句句式相同,但内容、语气却有很大的差异。再如在情节的发展上,其妻的“献疑”、智叟的“笑而止之”等处对话,都对情节的发展起了恰当自然的推动作用。(四)重点难点突破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析这两问,一是检查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从文中概括、提取信息的能力;一是对本

9、文中心的理解、把握。参考答案 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有:(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的道理是: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2、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析这道思考题,从题目与内容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把握本文谋篇布局的特点。参考答案第1段开头的两句话写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

10、位置。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3、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析 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就课文来说,是一个生动的细节描写,设计这道题,是引导读者从一个细微的角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参考答案文章安排这个情节,一方面“遗男”“跳往助之”,表示愚公移山的伟大壮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另一方面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4、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析

11、关于本文人物命名的寓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难点,理解它,有助于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和对比写法的了解。参考答案 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穷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5、本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下面哪种说法比较准确,为什么?a、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魄力和坚强毅力。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12、认识问题的局限性。c、反映我国古代哲学中“天人一体”的思想。d、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团结一致,感动天帝的精神。答:析设计此题,是为了再次强化对本文寓意的理解,另外要注意神话与迷信的不同。参考答案 a。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二、自学阶梯评估达标训练1、愚公移山选自 ,体裁是 ,本成语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作者 ,名 ,郑国人,战国前期 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2、给加点的字注音:始龀( ) 穷匮( ) 厝 ( )万仞( ) 魁父( ) 亡以应( )

13、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始一反焉 ( ) 毕力平险( )杂然相许 ( ) 河阳之北( )渤海之尾 ( ) 寒暑易节( )4、指出下列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别于其他两句的一项。于( )a、直通豫南,达于汉阴。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c、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而( )a、面山而居。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c、室而谋曰。其( )a、其如土石何?b、其妻献疑曰。c、帝敢其诚。5、用原文回答问题:、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6、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

14、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能力提高仔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直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敢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河曲智叟亡以应。2、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15、。河曲智叟:a、老人 b、妇女 c、男子 d、老头汝心直固:a、心里 b、思想 c、做法 d、言论何苦而不平:a、苦于 b、痛苦 c、愁 d、怕曾不若孀妻弱子:a、竟然 b、并、乃 c、曾经 d、可曾3、选出翻译有错误的一项 ( ) 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可太不聪明了。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情,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报告了这件事给天帝。帝感其诚。 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其如土石何? 译文: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4、对选段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 )a、智叟和愚公之妻都对愚公移山之事提出了疑问,但愚公之妻是善意的,而智叟的话却句句充满嘲讽。b、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看到了自然的不变和人的无穷无尽,正确地看待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c、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采取讥讽的态度,是因为他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d、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6、结合本文说说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