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10月)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394331413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10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10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10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10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10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10月)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10月)试题(含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10月)试题(含解析)1. 从秦朝到清朝两千多年的吏治发展中,地方官员的选任制度不断演变,但有一点始终未变,那就是地方主官一律由中央任免。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 维护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B.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C. 体现君权至上和皇恩浩荡D. 确保选官、用官制度的连续性和一贯性【答案】A【解析】依据“地方主官一律由中央任免”可知,中央把地方主官的任免权控制在中央,其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加强中央集权。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A项。B项与题意不符,C项属于表面现象,D项不是其根本目的。2. 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

2、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 宋代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B. 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 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D. 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答案】D【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的意思是一般平民家庭,购置农庄田地,招募佃农,本来是希望租地课税,而并不是为了行仁义。但是到了某些年洪涝灾害,必须减免课税,贷种子给佃农种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内心害怕佃农不干田地荒芜,日后的损失一定会比现在(减免租税)严重得多。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宋代佃户

3、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所以选D。3. 武汉大学冯天宇教授等撰著中华文化史,研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如“隋唐:隆盛时代”,那么两宋时期的文化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应该是A. 从神本走向人本B. 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C. 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D. 沉暮与开新【答案】C考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点评:高考中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内容的考查角度多样,难度较大。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其差异性;“百家争鸣”出现现象的原因和各家所代表的阶级立场;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和表现。对上述几点内容必须仔细体会,才能基本把握

4、思想史的内容。4. 某条约规定:“(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据此判断该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说明开放的通商口岸已经深入到长江流域的重庆,再根据“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只交所定进口税”说明列强取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权利,这些信息都说明该条约是马关条约。所以本题选C,A、B、D与材料不符。5. 清政

5、府致各省督抚电文:“(对义和团)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这说明当时清政府对义和团的基本态度是A. 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B. 支持义和团反侵略战争C. 暂时控制和利用义和团D. 镇压、剿灭义和团【答案】C【解析】“(对义和团)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说明当时清政府对义和团的基本态度是暂时控制和利用义和团,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ABD材料未体现,排除。6. 辛亥革命以后的政治精英,引入了多党竞争的议会民主制度。当时中国出现了三百多个政党,各党派运用自己的政治资源,不遵守游戏规则,在议会中进行权力博弈,最后出现了总统独裁,多元民主政治失败。这说明A. 议会民主

6、制度弊端丛生B. 多党并存必然会导致无政府状态。C. 辛亥革命导致中国政治败坏D. 中国社会缺乏法制传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议会民主制度弊端丛生是错误的结论,排除A;多党合作并存必然导致无政府状态也属于错误的结论,中国现在就是多党并存,排除B;当时中国政局的混乱与辛亥革命本身没有直接联系,与材料更不相符,排除C。结合“运用自己的政治资源,不遵守游戏规则”,即中国社会没有与之适应的法律传统,因此是D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议会民主制(课标外)7. 仲伟民在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中提到“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其路线是“英国将印度的鸦片出口到中国,英国从中国进口

7、茶叶到本国,英国纺织品出口到印度”。某同学由此得出一些结论,其中错误的是A. 推动英国主导三角贸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开展与本国人们生活的需要B.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口到英国的茶叶数量急剧下降C. 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更加有利于三角贸易的发展D. 这种三角贸易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表现【答案】B【解析】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所以出口到英国的茶叶数量是上升而非下降,故选B。工业革命后,英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势力主导与印度和中国贸易,故排除A;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更加有利

8、于三角贸易的发展,排除C;英国、印度和中国的三角贸易体现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故排除D。8. 下表是上海海关进出口货物统计,表中数据最能反映出年份中国进口英国毛纺织品占当年英国输华商品的比例中国对英国出口农副产品工业原料占当年中国出口的比例1850年6%2%1860年4%6%1869年30%13%A. 英国对华输出的毛织品逐年增加B. 中国茶叶质高价廉具备较强竞争力C. 中国逐步沦为外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D.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D【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由“英国毛纺织品占当年英国输华商品比例”可知中国逐步沦为英国的商品倾销市场;由“中国对英国出口农副产品工业原料占当年中

9、国出口的比例”可知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掠夺地。故排除ABC,选D。9.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A. 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迅速传播B.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C.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D. 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答案】D【解析】材料中主要阐述了洋务运动“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洋务运动主观目的是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创办了一大

10、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但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由此分析可知C的表述符合题意;B不合题意,AD虽然也涉及封建统治秩序的逐渐崩溃,但并非本质含义。故选C。点睛:关键点是“旧轨”指的是封建统治秩序,而“逸出旧轨”就是指封建统治秩序的逐渐崩溃。10. 清末新政中曾出台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该法在“判案后查封产物”一节中规定:“凡封票纸查封被告本人之产物,如产物系一家之公物,则封本人名下应得之一分,他人之分不得株连。”该规定最重要的时代意义是A. 折射出清末政治的民主化方向B. 以法律形式巩固了财产私有权C. 表明近代人权意识的影响扩大D. 体现民主自由原则的法律认

11、同【答案】C.11. 下图所示为1920年5月4日胡适等发表的文章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部分),由此可见A. 作者并不完全认同五四运动B. 作者反对学生参与社会事务C. 五四运动产生负面社会影响D. 五四运动的余波延续了一年【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可知,作者是在批评国家政治的不正常和政府的卑劣腐败,这正是关心政治的表现,即排除B。根据材料中“政府太卑劣腐败了”“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要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的”“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抛弃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可知,这番言论针对的是五四爱国运动,作者表达

12、了对政府的不满,以及对学生运动的关注、同情以及不赞成学生牺牲学业的罢课行动等观点,故排除CD,选A。12. 1929年,三家上海影戏公司合并成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公司以“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为口号,开展“国片复兴运动”,很快与老牌的电影公司“明星”“天一”形成鼎足之势。对此合理的解释是中国电影业A. 其发展应与社会需要相适应B. 在旧中国以联合发展为主C. 突出功能在于引导社会舆论D. 已经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说明影戏发展与社会需要相适应,故A项正确;三者形成鼎足之势,而不是以联合发展为主,故B

13、项错误;引导社会舆论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发展模式的转型,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近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第II卷非选择题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唐以前饮用者多为王公贵族,一般注重茶的药用价值。茶经记载唐朝以来“举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无不饮茶”,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方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寝,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

14、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泽甚多。”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饮茶习俗的演变材料二茶叶在近代西方的流行开来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几乎是在同一时期,非洲的咖啡、美洲的巧克力和亚洲的茶这三种“异国嗜好”不约而同传至欧洲。巧克力传入欧洲是1520年,咖啡1615年由阿拉伯中传威尼斯。这些“提神醒脑”的新饮料几乎同时在欧洲大行其道,从人群嗜好的角度透射出社会业已出现或正在酝酿着重大变化:人们比以前空闲了,上述种种均为生活必备品外的“消闲”饮品;群体公众活动更多了,品茗喝咖啡都有人聚才好,茶园、咖啡馆等应运而生,并屡屡成为近代欧洲重大革命和风潮的策源点。推论再广一些,城

15、镇更多了,城市生活更丰富了,中世纪毫无生气少有交往的黑暗封闭时代已经或即将结束,市民阶层的力量更加强大,人们的情绪趋于激昂,旧时宁静的心态不再平静,躁动的人群需要茶来加以温润发酵,社会也开始了躁动。有生产才会有消费,反之同样,有大宗消费才可能有大宗生产,而大宗消费必有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国古已有之的茶叶偏偏在18世纪后的欧美获得广泛市场,绝不偶然。摘编自郭卫东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饮茶之风所呈现的发展趋势及其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后茶叶在欧美获得广泛市场的原因及影响。【答案】(1)趋势:从南方扩展到北方;从内地扩展到边疆;从王公贵族到社会各阶层;从注重药用价值到普通饮品。背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南北交通的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佛教的影响。(2)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的传播和发展;市民阶层和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和消费能力的提高;欧洲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言之成理即可)影响:加强了东西方联系;使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有助于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1)对于唐代饮茶之风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