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语文摸底考(统编版)0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语文摸底考(统编版)0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统编版)01语 文(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
2、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田野调查和儒学经典的基础上铸就了乡土中国这部传世之作。该书中的“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等概念迄今仍然被学界不断征引、诠释或拓展,彰显出强大的学术生命力。在传统的乡土中国,农民流动性缺乏。村庄成为一个亲密社群,是为熟人社会。所谓熟悉,不仅是信息对称,而且村民共享一套礼俗。费孝通先生曾说,乡土社会的信用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熟人社会中的礼
3、俗规则,指导人们处理公与私的问题。所谓公与私,在费孝通先生那里,是群已、人我的界线怎样划分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圈子,在圈子之内的人,就是自己人,之外就是外人。农民在对待自己人和外人时遵循着不同的规则。只要是自己人,一切都可以商量。如果是外人,那可能公事公办,按程序和制度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历经革命、政权建设、市场化等现代化冲击的当代中国农村,早已不是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中国”。农民不再被束缚在土地上,村民之间难以知根知底了,“皇权”下县了,农民开始“迎法下乡”了。这一切,都意味着当代中国农村正在迈向一个“新乡土中国”。在新世纪初,贺雪峰教授写下新乡土中国这一影响甚巨的作品。
4、该书通过对村民选举、农民合作、村级债务、农民上访等问题的深度观察,十分详尽、鲜活地呈现了自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化。该书提出的“半熟人社会”“村庄社会关联”等概念同样被学界广泛援引和讨论。当代中国农民的行动逻辑已经发生巨变。这种巨变不仅体现为农民行为、交往规则方式之变,而且体现为社会结构之变、农民价值之变。贺雪峰教授认为,农民价值之变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的根本性变化。不理解农民价值的变化,就无法理解农村巨变的实质。农民价值发生变化,意味着农民有了新的人生意义和归属。在许多地区的农村,受市场经济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对村庄的归属感正在减弱。农民的“主体性”正在丧失。农民不
5、仅“身体不在村”,而且“人心不在村”。村庄还缺乏一套能为村民所共享和遵循的公共规则。村庄社会关联日渐松散,人际关系日益理性化,村庄公共性日趋消弭。此时,村庄已经不再是农民知根知底、互帮互助的“熟人社会”,而是转变为“半熟人社会”。人们的行为正越来越少地遵循乡土逻辑,而越来越多地拥抱市场逻辑。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人口流动进一步加剧,市场经济渗透进一步加深,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如果说新乡土中国主要关注了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农村,那么进入21世纪的中国农村又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杨华的这本随笔集为这个问题做出了一些解答。在书中,杨华讨论了纠纷调解、人情往来、村庄选举、农民自杀、婚姻爱情、农民分化
6、等多个主题。这些议题虽然分散,但贯穿其中的主线是以熟人社会为参照系,阐释当前中国农村的“去熟人社会”特征和逻辑,并以此来解释作者所观察到的各类村庄政治社会现象。本书不仅在研究的时空上和观察的对象上不同于乡土中国和新乡土中国,而且在提炼的学术命题上和讨论问题的视角上也与二者存在诸多差异。特别是作者对农民生命价值变化和农村社会分化问题的理解,都是相当独到且精辟的。在这个意义上,本书延续了乡土中国和新乡土中国的一些传统议题,同时又开拓了一些新的领域。(摘编自田先红序言)材料二:当村庄社会结构进一步松动“自己人”的认同圈子就越发萎缩,“自己人”不断地“外化”,成为外人。不仅血缘很远的家族成员逐渐地被新
7、地方性共识确认为“外人”,而且血缘较近的人也会慢慢被视为“外人”。与自己人“外化”同步发生的另一村庄社会现象是熟人社会的“陌生化”,它既表现为村民从相互知根知底到相互生疏,更意味着陌生人社会的交往规则被带入了熟人社会中。自己人“外化”与熟人“陌生化”是两个相伴而生的社会变迁过程,二者作用的结果是村庄的交往规则最终摆脱“血亲情谊”和“人情面子”的束缚,走向以利益算计为旨归的共识规则体系,这意味着村庄共同体性质的变化。在我们调查的许多农村地区共同体被新的规则体系逐步肢解,人们因为无须顾及“自己人”“熟人”的情面,无须在意自己、家庭在村庄中的面子和声誉,就很容易肆无忌惮地倾轧他人,占他人的便宜,对弱
8、者进行奴役和驱使,对强者则阿谀奉承、讨好巴结,结成功利性关联。从村庄纠纷性质的转变可看出人们所受“外化”和“陌生化”的影响。村庄“接触性纠纷”因为人们接触的机会变少和空间变小而逐渐减少,日常性的“口角”“骂街”“埋怨”“数落”“指摘”等需要密切交往接触才能发生的争执在村庄中日趋衰微,村庄中已经很少再见到这样热闹的场面。接触性纠纷的减少是人们“外化”“陌生化”的直接、表面的结果,隐藏在自己人“外化”、熟人社会“陌生化”背后的是村庄延续数百上千年的生活、生产和交往规则的更迭,而这一更迭直接导致了村民的人身、名誉、财产等“侵害性纠纷”的增加。(摘编自杨华陌生的熟人: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1下列对材料
9、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传统的乡土中国,村民之间不是信息对称,而是共享一套礼俗,礼俗规则规范着村民的行为,指导人们处理公与私的问题。B当代中国农民的行动逻辑发生巨变,体现为农民行为、交往规则方式、社会结构、农民价值之变等,已与传统农村不同。C杨华笔下的21世纪中国农村,村庄的人情味越来越淡,自己人不断“外化”和熟人社会“陌生化”两种现象相伴而生。D“外化”“陌生化”的社会变迁直接导致了村庄纠纷性质的转变,“接触性纠纷”逐渐减少,“侵害性纠纷”日益增加。【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村民之间不是信息对称,而是共享一套礼俗”曲解文意。材料一第
10、二段原文是“不仅是信息对称,而且村民共享一套礼俗”。故选A。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以田野调查和儒家经典为基础的学术著作,其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等概念对学界影响很大。B贺雪峰教授的新乡土中国呈现了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化,涉及村民选举、农民合作村级债务等问题。C杨华的陌生的熟人: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探讨了诸多不同于乡土中国和新乡土中国的议题,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D费孝通、贺雪峰、杨华关于乡土中国的三部著作,展现了中国农村延续数百上千年的生活、生产和交往规则的更迭和进步。【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
11、力。D“展现了中国农村延续数百上千年的生活、生产和交往规则的更迭和进步”中的“进步”无中生有。材料二第四段原文只是说“隐藏在自己人外化、熟人社会陌生化背后的是村庄延续数百上千年的生活、生产和交往规则的更迭”,没有体现“进步”的意思。故选D。3下列各项中,符合材料一中传统乡土社会特点的一项是(3分)A“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C“令则行,禁则止。”D“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一中传统乡土社会的特点主要有农民缺乏流动性、用礼俗规则指导人们处理公与私的问题。A是说农村中农忙时的景
12、象,B可以体现农民缺乏流动性,这符合乡土社会的特点。C强调法治思想,D是利己主义,不符合传统乡土社会的特点。故选B。4请结合材料内容,将下表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4分)作者书名研究对象社会结构特征费孝通乡土中国 熟人社会贺雪峰新乡土中国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当代农村 杨华陌生的熟人: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 【答案】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传统农村 21世纪以来的中国新农村 半熟人社会 去熟人社会 (每空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第一段“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田野调查和儒学经典的基础上铸就了乡土中国这部传世之作”“在传统的乡土中国,农
13、民流动性缺乏。村庄成为一个亲密社群,是为熟人社会”等内容可知,乡土中国研究的对象是“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传统农村”。从材料一第八段“那么进入21世纪的中国农村又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杨华的这本随笔集为这个问题做出了一些解答”可知,陌生的熟人: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中所研究的对象是“21世纪以来的中国新农村”。从材料一第七段“此时,村庄已经不再是农民知根知底、互帮互助的熟人社会,而是转变为半熟人社会”可知,新乡土中国一书中所描写的社会结构特征是“半熟人社会”。从材料二第三段“自己人外化与熟人陌生化是两个相伴而生的社会变迁过程,二者作用的结果是村庄的交往规则最终摆脱血亲情谊和人情面子的束缚,走向以利
14、益算计为旨归的共识规则体系,这意味着村庄共同体性质的变化”可知,陌生的熟人: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一书中所描写的社会结构特征是“去熟人社会”。5当代中国农村的人际交往规则随着时代的不同发生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客观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4分)【答案】革命、政权建设、市场经济等现代化冲击。农村人口流动的加剧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于导致当代中国农村的人际交往规则随着时代的不同发生变化的原因,从材料一第四段“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历经革命、政权建设、市场化等现代化冲击的当代中国农村,早已不是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中国”可以
15、总结出,革命、政权建设、市场经济等现代化冲击是导致当代中国农村的人际交往规则变化的原因之一。从材料一第六段“在许多地区的农村,受市场经济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对村庄的归属感正在减弱。农民的主体性正在丧失。农民不仅身体不在村,而且人心不在村。村庄还缺乏一套能为村民所共享和遵循的公共规则。村庄社会关联日渐松散,人际关系日益理性化,村庄公共性日趋消弭”,材料一第八段“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人口流动进一步加剧,市场经济渗透进一步加深,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等内容可知,农村人口流动的加剧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也是导致当代中国农村的人际交往规则变化的原因。(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书房的窗子杨振声说也可怜,十四年抗战归来,卧房都租不到一间,何言书房,更何从谈到书房的窗子!正因为没得,才想得厉害,我不但想到书房,连书房里每一角落,我都布置好了,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它给你清风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