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语文摸底考(统编版原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语文摸底考(统编版原卷)(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统编版)语 文(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
2、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传统的意义大小是由后人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决定的,认识和理解达到哪里,传统的意义才能到达那里。只有不断“激活”传统,使之成为后人创新的“源头活水”,才有资格如屈原般无所愧怍地吟唱“帝高阳之苗裔兮”。“意法论”就是一个值得“激活”的文学批评传统,它可以成为我们今天文学研究再出发的起点。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意法”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出现在明代,而从创作论转移到批评论,则到清初才出现。文学作品中的“意”就
3、是由所指代表的内容,而“法”就是由能指代表的形态。在作品中,内容和形式是结合在一起的。就创作而言,诗人要透过“法”以完美地呈现“意”;就批评而言,读者要从“能指”把握其“所指”。它强调不可以将内容和形式强行割裂,反对完全以内容为评判作品优劣的主要依据,而将形式的功能视为若有若无,这就是“意法论”的基本含义。虽然这一概念出现得较晚,但蕴含了这一意涵的不同表述可谓由来已久。这样一个概念意味着什么呢?它至少意味着“意”和“法”,或者说内容和形式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对于今天的大部分人来说,经过百年以来现代学者的层累涂刷,其心目中对中国文学批评的认识恐怕不出以下印象:要么是“言志”“载道”等空洞的判断,要
4、么是“神韵”“肌理”等含混的名词,再不就是如王夫之的价值观:“情为至,文次之,法为下。”但王夫之的话有其特别的针对,即反对法则主义,并非一概否定“法”的作用。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当时王室藏书分作“六略”,也就是六类,值得注意的是,其他五类都是根据其“说什么”也就是其内容划分,唯独“诗赋略”是根据其“怎么说”也就是其形式划分:不仅如此,赋类之中的屈原赋、陆贾赋、孙卿赋和杂赋,也还是从如何结撰成篇的视角所作的区分。中国目录学史上首次对文学作品的分类,无论是整体分类还是细部分类,形式的重要性已经有所显现。齐梁时代的刘峻,将文学作品分作“形文”“声文”和“情文”,而区分“文”与“非文”的标准是“形”(俪对
5、)和“声”(音律),是文学形式的因素。至于“载道”的意思,其含义不是对于“技”的否定,而是一种提升。如果我们再重新检讨尚书尧典中“诗言志”的提出,或许也能得到新的认识。“诗言志”谓诗歌“说什么”,而从“歌永言”到“无相夺伦”都是“怎么说”,“神人以和”“百兽率舞”则是音乐的效果,这些都取决于音乐表现上的“和谐”,感动人神百兽的秘诀是在“怎么说”。这么看来,强调“说什么”的“言志”“载道”,其实也包含了对于“怎么说”的高度重视。在这样的总体脉络中,“意法论”强调内容和形式的同等重要,就很容易得到理解了。(张伯伟意法论:中国文学研究再出发的起点,有删改)材料二:“意法论”的提出者是清初杜诗学者陈之
6、壎。其杜工部七言律诗注注杜律凡例云:诗,意与法相为表里,得意可以合法,持法可以测意。故诗解不合意与法者,虽名公钜手,沿袭千年,必为辨正。“意法论”是指诗意与诗法并重,两者互为表里,体现作品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与前代学者运用“以意逆志”法时特别强调读者之“意”的主体性原则不同,清代学者有意识地把“以意逆志”法纳入到文本的“意”与“法”-即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进行探计。陈计戏之德此书,谓其长处即在“能以意递志”。从之塘注社几例来看,他认为要达到理解诗“意”亦即作者之“怎”。必须从诗“法”入手,二者“相为表里”,如果缺少了任何一方,不但不能得作者之意,亦不能得作者之法,并且坚信这是杜诗解意最为重
7、要的原则。以“意法”进行“诗解”是陈之壎社工部七首诗律注遵塘的主要原则,卷一题张氏隐居注云: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曲。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麇鹿游。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前四句教入山之情与景,后四句写张隐之高,章法井然。曰“润道馀寒”,曰“石门斜日”,虽公自述所历所到,而山居幽渺,便为下“杏迷”二字地。“乘兴”二字,蒙首二句来,“香迷”二字,梦次二句来,木句,蒙“不贪”二句来,意法层次如此。陈之壎着眼于此诗的章法意:此诗从总体上看为四句分截,前四句叙入山情景,后四句赞张氏品格之高。从畑处看,第七句以“乘兴”“杳然”分别照应首联和领联,木旬则与联
8、关合。由诗法入手将诗中的层次缕清后,诗意便自然显示无遗,之壎将此称之为“意法”。由以上例子不难看出,之壎解诗的关注点在于“章法意法”之间的浑然一体:章法、联法层次的丰富性与诗人感情的曲折变化相一致。这与其注杜律凡例中所说的“意与法相为表里,得意可以合法持法可以测意”这一诗学阐释的方法是一致的。(刘重喜杜诗学视角下清初学者“意法论”诗学理论和方法,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的意义取决于后人对它的认识和理解,而不仅仅是传统本身。B激活传统,使之有利于创新,是我们为自身传统而自豪的必要条件。C明代及以前“意法论”不是一个批评概念,但此意涵在汉代前已存在。D
9、现代学者认为,中国文学批评存在空洞、含混、反对法则主义等特点。【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现代学者认为反对法则主义等特点”错误。由原文“对于今天的大部分人来说,经过百年以来现代学者的层累涂刷,其心目中对中国文学批评的认识恐怕不出以下印象:要么是言志载道等空洞的判断,要么是神韵肌理等含混的名词,再不就是如王夫之的价值观:情为至,文次之,法为下。但王夫之的话有其特别的针对,即反对法则主义,并非一概否定法的作用”可知,原文主语是大部分人,不是现代学者;且“反对法则主义”是王夫之的态度,不是现代学者的主张。故选D。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
10、料一提及中国目录学史上对文学作品的分类,意在证明古人意识到作品形式的重要性。B材料一头为,“意法论”这一概念意味着古代“说什么”和“怎么说”具有同等重要性。C清代学者将“以意逆志”提升到新阶段,强调读者“意”的主体性和“法”形式性互为表里。D材料二陈之壎解诗的着眼点与其提出的诗学阐释的方法是一致的,都强调诗意和诗法并重。【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强调读者意的主体性和法形式性互为表里”错误。与前代学者运用“以意逆志”法时特别强调读者之“意”的主体性原则不同,清代学者有意识地把“以意逆志”法纳入到文本的“意”与“法”即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进行探讨。
11、故选C。3下列选项中的文本阐释没有运用材料中所说的“意法论”的方法的一项是(3分)A解读答司马谏议书时,要注意王安石的回信之所以简短有力,不仅因为北宋积贫积弱、改革势在必行,还因为变法得到皇帝支持,王安石信心十足,将反对派视为保守、苟且、不恤国事。B解读陈情表时,要结合作者从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感、“本图仕宦”的心理,对朝廷知遇之恩的感念为行文思路,以及“圣朝”“伪朝”“贱俘”“至陋”的语言,可以解读李密的心曲。C蜀相从首联开始就不断蓄势,服务于主题:对诸葛亮的景仰缅怀和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例如,用“丞相”而非“蜀相”,表示尊敬,“寻”字表明专程探访,遣词用字均为主题服务。D解读谏逐客书时,要注
12、意文章在回顾历史时强调外来人才的贡献,而写当代时则强调外来之物的优点,这种“互文”结构不仅论证了“逐客”之非,也有利于避免秦王的猜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讨论的是形式与背景的关系,不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故选A。4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及“意法论”,请分析二者在侧重点上有哪些不同。(4分)【答案】材料一侧重介绍“意法论”的发展历程,得出其在文学批评上的意义;材料二侧重介绍“意法论”的提出者清代的陈之燻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结合“意法论就是一个值得激活的文学批评传统,它可以成为我们今天文学研
13、究再出发的起点。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意法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出现在明代,而从创作论转移到批评论,则到清初才出现”可知,材料一侧重介绍“意法论”的发展历程,得出其在文学批评上的意义;结合“意法论的提出者是清初杜诗学者陈之壎”“以意法进行诗解是陈之壎社工部七首诗律注遵塘的主要原则”可知,材料二侧重介绍“意法论”的提出者清代的陈之燻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运用。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意法论”对你的阅读与写作各有哪些启示。(4分)【答案】阅读时要从“能指”把握其“所指”,不能只关注写了什么,还要研究作者采用怎样的形式来表现“所指”,通过形式更好地理解内容和主题;写作时要通过“法”以完美地呈现“意”,选择最贴
14、切的语言、最合适的结构以更完美地表现写作目的,作品内容与形式互为表里,体现的一致性。(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就批评而言,读者要从能指把握其所指。它强调不可以将内容和形式强行割裂,反对完全以内容为评判作品优劣的主要依据,而将形式的功能视为若有若无”可知,阅读时要从“能指”把握其“所指”,不能只关注写了什么,还要研究作者采用怎样的形式来表现“所指”,通过形式更好地理解内容和主题;结合“意法论是指诗意与诗法并重,两者互为表里,体现作品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他认为要达到理解诗意亦即作者之怎。必须从诗法入手,二者相为表里,如果缺少了任何一方,不但不
15、能得作者之意,亦不能得作者之法,并且坚信这是杜诗解意最为重要的原则”可知,写作时要通过“法”以完美地呈现“意”,选择最贴切的语言、最合适的结构以更完美地表现写作目的,作品内容与形式互为表里,体现的一致性。(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静物池莉塔克拉玛干沙溪是美丽而安详的,下午三点的阳光光线已经比较柔和,微风中的沙漠以一种流线型的柔弱无骨的姿态静静躺在阳光下,这就是历史有时候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某种状态。它容易使人们在无意之中深信不疑地接受它。于是,在这个美丽而安详的下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车队没有停下。九辆大卡车一辆接一辆地从江安身边开了过去。江安吹着愉快的口哨钻进车厢底下修理他出了一点小毛病的大卡车。江安一直都吹着愉快的口哨。江安以擅长吹口哨讲故事射击而闻名。在愉快的口哨声中,江安没用多少时间就把车修好了。在踩着油门一气追赶了两个小时之后,富有经验的江安悚然一惊,他误入歧途了。江安环顾四周:茫茫沙漠。茫茫沙漠上只有一滴缓缓下坠的如血夕阳和一辆大卡车。江安顿时感到了由沙漠的美丽安详中渗透出来的恐怖。人的视野是有限的,就在江安的视野边缘,有一片茂密的胡杨林,这里栖息着一群正处在动荡时期的狼。狼也许来,也许不来。狼是另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