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2024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初适应性练习试卷附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2024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初适应性练习试卷附参考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初适应性开学试卷一、选择题1“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研究“北京人”的直接证据是() A神话传说B化石遗迹C口述史料D史书记载2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下列史料最可信的是()A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C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和玉璧D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的传说3“全球华人,同根同源,不忘初祖,爱我中华”,这是2019年3月“中华民族万姓先祖报恩祭祖活动”的一段祭文。祭文中“初祖”是指() A炎帝B黄帝C炎帝、黄帝D尧、舜、禹4国家的产生是文明形成的本质特征。以下史实能论证这一观点的是()A北京人的群
2、居生活B炎黄联盟的建立C夏朝的建立D甲骨文的出现5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据此可知,分封制() A强化了诸侯权力B扩大了统治范围C加速了西周灭亡D确立了君主专制6下图所示工艺程序反映的是()A铸造青铜器B制造纸张C印刷书籍D制作火药7“当时的大小国家。在名义上都承认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实权早已消灭,只有霸主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这体现当时的政治特征是()A周王势力衰微B兼并战争不断C中央集权强化D各国政局动荡8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
3、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A西周B秦朝C西汉D春秋后期9辞赋“江分内外,腾翔鱼贯,离堆锁峡,宝瓶枚关”赞誉的是() A灵渠B长城C都江堰D大运河10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今年是孔子诞辰()A2502年B2572年C2573年D2574年11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A周平王迁都洛邑B社会生产力发展C齐桓公称霸中原D百家争鸣的出现12“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高,我无欲而民自朴”。主张“无为而治”思想的是() 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13下图为收藏于博物馆的“孔子问道于老
4、子”画像石拓片。该画像反映了()A炎黄部落结成联盟B西周开始分封诸侯C儒家道家始祖交流D战国时期百家争鸣14“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句反映了秦始皇()A统一度量衡B统一文字C统一货币D统一全国15秦始皇下令全国“车同轨”并修建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700千米,仅用两年半时间即修通。这主要得益于() A人口数量的增长B铁制工具的出现C国家体制的作用D筑路技术的提高16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懂。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毛色相同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A休养生息B强征赋税C发动
5、战争D严刑酷法17据史料记载,汉武帝继位之初,“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西汉的赋税十分沉重B汉初奢靡之风盛行C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D“文景之治”的出现18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A统一文字B焚书坑儒C独尊儒术D张骞通西域19“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汉代,自“异域”传入的“佳种”有()A葡萄B茶叶C占城稻D马铃薯20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两汉。前期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繁荣局面,但中后期却走向衰落。其
6、衰落的根本原因是()A州牧势力的膨胀B农民起义的打击C王莽施政的危害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21“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变得快捷便利,也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该材料表述的是书法艺术发展的() A原因B特点C内容D影响22对联“民命至贵,仲景之术广济世;医道精深,伤寒大纪独擎天”反映的我国古代科技成果当属()A史学B农学C建筑学D医药学23如表所示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曹操南下到赤壁,孙刘联军齐抗击。孔明周瑜巧用计,火烧赤壁定大局。A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B加速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大量内迁C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不断开发D实现了民族交流交往的日益密切24秦始皇“书同文字”对汉
7、字结构进行规范,使汉字形体走向定型。后来的隶书和楷书字体结构基本承袭秦篆。这说明汉字发展具有() A普及性B连续性C实用性D艺术性25西晋末年,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战乱B诸王势力强大C西晋衰落D统治者软弱无能26如图是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朝代更替示意图。该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是()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D国家统一与科技进步27历史事件并不是孤立发展的,我们要善于发现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下列历史事件(现象)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昭君出塞丝绸之路开辟 秦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刘秀以柔术治国光武中兴 牧野之战西周结束ABCD28
8、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稳定。这次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29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反映了() A饮食文化丰富生活B农历节气指导农耕C祭祀礼仪追思先祖D种植技术推陈出新30齐民要术中明确提出从事农业生产必须因时、因地、因作物品种而异,不能整齐划一。这强调了农业生产要() A遵循自然规律B创造经济效益C改进生产工具D追求品种齐全二、辨析题31阅读材料,辨析作答。材料: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
9、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摘自战国策秦策一(1)商鞅在哪个诸侯国实行变法?(2)商鞅最后被车裂而死,小历同学认为商鞅变法最后失败了。这种说法正确吗?请简要说明理由。三、综合题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丝绸和香料从原料产地向西,运输到中亚、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过丝绸之路吸引了远方的信教者。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2)根据材料二,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四、论述题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今天人们能见到的
10、成系统的古文字中,距今3000多年前殷商的文字无疑是最早的。其内容大多与祭祀、田猎、风雨、战争和疾病之类相关,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况。在此种文字的基础上演化出“金文”。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小篆。从此以后,在今天的中国范围内,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开始使用统一的文字作为记录语言和社会交往的工具因为汉字在塑造思维方面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学习和使用时就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汉字新书写的文明和文化近十年来随着技术的革新,汉字输入法在记录语言时远比英文输入法要快。未来的大数据时代,汉字还会爆发出更强劲的生命力。华觉明中国三十大发明(1)材料中“殷商的文字”被称为什么? (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
11、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五、综合题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魏迁都示意图中国地图出版社等中国历史地图册材料二: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简述北魏都城地点发生的变化。(2)
1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迁都的原因及意义。(3)根据材料一,概括迁都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1B2B3C4C5B6A7A8D9C10D11B12A13C14D15C16A17D18C19A20D21A22D23A24B25A26B27C28D29B30A31(1)秦国。(2)不正确;理由:商鞅虽死,但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所以说变法是成功了32(1)长安;南海(2)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33(1)甲骨文(2)答题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事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得到发展。文化认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坚实基础。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我们要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34(1)从平城迁到洛阳。 (2)原因: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较先进;洛阳区位优越,是汉族政治文化的中心;平城地理环境恶化,区位不利于对黄河流或的统治;摆脱保守势力,减少改革阻力。 意义:便于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加强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人新的活力。(3)汉化;涉及面广;自上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