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1949—1978+)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二轮复习

上传人:p****u 文档编号:389281416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PPTX 页数:63 大小:702.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1949—1978+)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二轮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1949—1978+)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二轮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1949—1978+)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二轮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1949—1978+)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二轮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1949—1978+)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二轮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1949—1978+)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二轮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1949—1978+)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二轮复习(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1949-1978)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历史分期: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中国现代史可分为五个时期:1、过渡时期(1949、10-1956、底):政权巩固、经济恢复时期(1949、10-195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底)2、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底-1966、5)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5-1976、10)4、徘徊时期(1976、10-1978、底)5、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底-至今)政策调整时期(1978、底-1992)制度创新时期(1992-至今)二、核心知识突破过渡时期(19

2、491956年)二十年探索时(19561976年)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以来)政治三大政治制度确立。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个人崇拜盛行,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一国两制”成功运用,经济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开始了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极大地破坏了生产力。“文革”使经济遭到更大的破坏。对内改革(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文化“双百”方针文教发展。国防科技和农业科技取得突出成就;文艺和教育事业受到重大冲击。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外交“一边倒”“两个拳头打人”“一条线

3、、一大片”全方位、无敌国外交活动1、记住一五计划背景、时间、成就、特点、意义2、记住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3、知道三大改造时间、目的、措施、实质、意义4、记住过渡时期的阶段特征回顾基础,查缺补漏经济领域:新教材新观点新教材新观点知识扩展线索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的特点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其过渡的特点:(1)从社会性质看:过渡时期不完全是社会主义的,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说过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就其政权的某些特点和多

4、种经济成分并存而言;说过渡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就其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这是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加以强调的结果,我们不能把新民主主义同社会主义截然割裂开来。(2)从经济结构看:三大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并存,其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占较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完全占据主导地位。(3)从阶级结构看:三大改造前,多种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并存;经过改造,他们都成了社会主义劳动者。知识扩展线索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的特点(4)从

5、主要矛盾看: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经过三大改造,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复存在,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5)从政治制度看: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政治制度由初期的政治协商制度转变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识扩展线索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的特点二、核心知识突破【知识梳理】【过渡时期(1949-1956)】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6、一五”计划(1)“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2)“一五”计划的实质既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的开始。二、核心知识突破【知识梳理】【过渡时期(1949-1956)】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一五”计划(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4)“一五”计划的特点改造与

7、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2015全国卷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解题思路解题突破:特殊标点,粮食减产情况下出口增多缩减口粮支持出口题型类型:变化类、表明类考查方式:时

8、空观念、历史解释苏联工业之路:苏联工业之路:补充材料: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据(美)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阶段小结】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类型特点:1.与前苏联相联系: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是先走苏联式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利用农业积累资金;后探索出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农、轻、重协调发展,实施

9、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与欧美国家相比较: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是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经历了先政府主导,后市场调节为主的发展阶段;起步晚,速度快。二、核心知识突破【知识梳理】【过渡时期(1949-1956)】2.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三大改造(1)内容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建成社会主义的需要。)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改造的经验是:第一,严格区别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对民族资本采用利用、限制与改造的政策,实行和平赎买。第二,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

10、,坚持了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第三,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逐步把他们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二、核心知识突破【知识梳理】【知识梳理】【过渡时期(1949-1956)】2.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三大改造(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唯物史观】(1)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

11、“两翼”。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是“两翼”,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3)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二、核心知识突破【知识梳理】概念统购统销就是借助政权的强制力量,让农民把生产的粮食卖给国家,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部由国家供应,农民的口粮和种子也得由国家批准后才能留下,城镇家庭凭粮本供应粮食,国家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是国家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新中国实行的统购统销政策二、核心知识突破【知识梳理】3.统购统销政策(1)原因:一五计划,保证工

12、业化建设的需要;配合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严峻的粮食供需矛盾,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2)过程:1953年10月1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这标志着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正式出台。1953年11月开始实行油料计划收购和食油的计划供应。1954年9月实行棉布计划供应、棉花计划收购。1992年底,全国844个县(市)放开了粮食价格,粮食市场形成,统购统销才真正退出了历史舞台。二、核心知识突破二、核心知识突破【知识梳理】3.统购统销政策(3)内容: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简称统购)的政策,统购价格及统购粮种均由中央统一规定。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

13、计划供应(简称统销)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私营粮食工商业进行严格管制,并严禁私商自由经营粮食。(4)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呈现阶段性。二、核心知识突破二、核心知识突破【知识梳理】3.统购统销政策(5)影响:积极影响粮食统购统销的实施,维持了物价的稳定。物价的稳定意味着国家能保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才能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建设的投资计划统购统销为国家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消极影响统购统销强化了城乡二元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的贫困与落后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不良影响统购统销催生了票证制度,带来一些消极后果二、核心知识突破【知识梳理】全国

14、粮票全国粮票概念解释:“票证”为保证工业化建设顺利进行,国家从1953年起对粮食、油料、棉花实行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凭票供应的物品扩大到肉、蛋、糖、豆制品和一些日用工业品,人们消费普遍实行配给制度。各种票证进入人们的生活,各种商品皆需凭票购买,中国进入长达30多年的“票证时代”。知识拓展“票证时代”国家同时提高粮食的定购价格和销售价格,基本上实现了购销同价,在此基础上,各地陆续开始放开粮价、取消粮票。“票证时代”结束,中国由计划经济时代走向市场经济时代步伐加快。1、概况:从1964年开始,中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

15、。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八年抗战期间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2、背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1958年中苏决裂后,严峻的战略形势与东南沿海脆弱的防务系统,让中共领导层开始考虑在西部建设后方的战略问题。1964年8月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挑起并扩大与北越的武装冲突。美国出动第七舰队125艘军舰和600余架飞机介入越战,中国的经济命脉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三线建设及其影响知识扩展3、评价:积极:三线建设有效地缩小了东西差距,改变了很多落后地区的面貌,许多交通不便甚至与世隔绝的地区开始步入工业

16、化时代;对促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的交流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促进了军事工业和重工业的发展,为后来的西部大开发打下一定基础。消极:由于建设地点都太过偏僻,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不便;三线建设耗费人力与物资巨大但成就十分有限;国家将资源大部分倾斜在三线,间接导致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缓慢;三线建设集中于军工业和重工业,无法改善民生物资匮乏的现状;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三线建设及其影响落实基础查缺补漏1、了解第一次政协会议时间地点内容,新中国成立意义2、了解1954年宪法颁布目的、性质;3、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地位、确立时间、确立形式;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基础、指导思想、主要形式、组织;民族区域自治确立时间、自治区4、记住一边倒的背景、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背景成就政治领域:政治领域:知识汇总:中国近代以来法制建设:1912年临时约法:内容: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宪法,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保障共和1949年共同纲领:体现新民主主义性质,起到临时宪法作用,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了保障向社会主义过渡,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法律。1982年宪法:新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