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第九章B淋巴细胞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389271617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免疫学:第九章B淋巴细胞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医学免疫学:第九章B淋巴细胞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医学免疫学:第九章B淋巴细胞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医学免疫学:第九章B淋巴细胞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医学免疫学:第九章B淋巴细胞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免疫学:第九章B淋巴细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第九章B淋巴细胞(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B淋巴细胞第一节 B细胞的分化发育哺乳动物的B细胞是在中枢免疫器官骨髓中发育成熟的。骨髓中髓质基质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是诱导B细胞发育的必要条件。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分化发育过程中发生的主要事件是功能性B细胞(抗原)受体(B cell receptor, BCR)的表达和自身免疫耐受的形成。(一)B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BCR是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即膜型免疫球蛋白(membrane immunoglobulin, mIg)。B细胞通过BCR识别抗原,接受抗原刺激,启动体液免疫应答。编码BCR的基因在胚系阶段以分隔的、数量众多的基因片段(gene segment)的

2、形式存在。在B细胞的分化发育过程中,这些基因片段发生重排(rearrangement)和组合,从而产生数量巨大、能识别特异性抗原的BCR。1BCR的胚系基因结构 人重链基因由编码可变区的V基因片段(variable gene segment)、D基因片段(diversity gene segment)和J基因片段(joining gene segment)以及编码恒定区的C基因片段组成。人轻链基因分为基因和基因,轻链V区基因只有V、J基因片段。轻重链每种基因片段都以多拷贝的形式存在。2BCR的基因重排及其机制 Ig的胚系基因是以被分隔开的基因片段的形式成簇存在的,只有通过基因重排形成V D J

3、(重链)或V J(轻链)连接后,再与C基因片段连接,才能编码完整的Ig多肽链,进一步加工、组装成有功能的BCR。Ig V区基因的重排主要是通过重组酶(recombinase)的作用来实现的。重组酶可以从众多的V(D)J基因片段中将1个V片段, 1个D片段(轻链无D片段)和1个J片段重排在一起,形成V(D)J连接(图9-2),最终表达为有功能的BCR。Ig胚系基因重排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程序化,首先是重链发生基因重排,随后是轻链重排。经过Ig胚系基因的重排,B细胞的DNA序列与其他体细胞有很大不同,这是存在于B细胞和T细胞中非常独特的生物学现象。3等位基因排斥(allelic exclusion)和

4、同种型排斥(isotype exclusion) 一个B细胞克隆只表达一种BCR,只分泌一种抗体。对于遗传上是杂合子的个体来说,保证B细胞克隆单一的特异性以及只表达一种Ig型的轻链,主要是通过等位基因排斥和同种型排斥的机制来实现的。等位基因排斥是指B细胞中位于一对染色体上的轻链或重链基因,其中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得到表达,先重排成功的基因抑制了同源染色体上另一等位基因的重排。同种型排斥是指k轻链和l轻链之间的排斥,k轻链基因的表达成功即抑制l轻链基因的表达。(二)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1组合造成的多样性 抗原识别受体的胚系基因以众多的V、D、J片段成簇存在,当发生V、(D)、J基因片段

5、重排时,只能分别取用众多V、(D)、J基因片段中的1个,因而可产生众多V区基因片段组合。2连接造成的多样性 Ig各基因片段之间的连接往往并不准确,有插入、替换或缺失核苷酸的情况发生,从而产生新的序列,称为连接多样性。在Ig V区基因重排过程中,V、(D)、J基因片段的连接处可以丢失或加入数个核苷酸。如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能将N-核苷酸加到V、D、J基因片段重排中出现的DNA断端,从而显著增加了BCR和Ig的多样性。3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的多样性 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的多样性是在已成熟B细胞即已完成V基因重排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发生在抗原刺激后外周淋巴器官生发中心的B细胞。体细胞高频突变的

6、主要方式是点突变,常发生在V区的CDR区,不仅能增加抗体的多样性,而且可导致抗体的亲和力成熟。(三)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分化发育B细胞在骨髓中的发育经历了祖B细胞(pro-B cell)、前B细胞(pre-B cell)、未成熟B细胞(immature B cell)和成熟B细胞(mature B cell)等几个阶段。1祖B细胞 此阶段发生重链重排。2前B细胞 前B细胞经历大前B细胞(large pre-B cell)和小前B细胞(small pre-B cell)两个阶段。大前B细胞可合成完整链,表达pre-B受体。pre-B受体可抑制另一条重链基因的重排(等位基因排斥),促进B细胞的

7、增殖和进一步发育。小前B细胞的轻链基因发生V-J重排,但依然不能表达功能性BCR。3未成熟B细胞 未成熟B细胞可以表达完整mIgM,此时未成熟B细胞如受抗原刺激,非但不能活化、增殖,反而引起未成熟B细胞发生凋亡而导致克隆清除,形成自身免疫耐受。4成熟B细胞 成熟B细胞又称初始B细胞(naive B cell)。成熟B细胞表面可同时表达mIgM和mIgD,其可变区完全相同。成熟B细胞离开骨髓,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介导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B细胞在骨髓的分化发育过程不受抗原影响,称为B细胞分化的非抗原依赖期。初始B细胞离开骨髓后,到达外周免疫器官的非胸腺依赖区定居,在那里接受特异性抗原的刺激而活化、

8、增殖,进一步分化成熟为浆细胞和记忆性B细胞(图9-4),此过程为B细胞分化的抗原依赖期(四)B细胞中枢免疫耐受的形成B细胞中枢免疫耐受的形成的主要机制包括克隆清除(clone deletion)、受体编辑(receptor editing)和无能(anergy)。在骨髓中发育的未成熟B细胞通过上述的克隆清除、受体编辑和失能等机制形成了对自身抗原的中枢免疫耐受,成熟的B细胞到达外周淋巴组织后仅被外来抗原激活,发挥B细胞的适应性免疫应答。第二节 B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B细胞表面有众多的膜分子,它们在B细胞识别抗原,B细胞的活化、增殖,以及抗体产生等过程中发挥着作用。(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9、B细胞表面最主要的分子是B细胞(抗原)受体(B cell receptor, BCR)复合物。BCR复合物由识别和结合抗原的mIg和传递抗原刺激信号的Ig/Ig(CD79a/CD79b)异源二聚体组成(图 9-4)。1mIg mIg是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mIg以单体形式存在,能结合特异性抗原,但由于其胞质区很短,不能直接将抗原刺激的信号传递到B细胞内,需要其他分子的辅助来完成BCR结合抗原后信号的传递。在抗原刺激下,B细胞最终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不表达mIg。2Ig/Ig Ig和Ig均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员,有胞膜外区、跨膜区和相对较长的胞质区。Ig和Ig在胞膜外区的近胞膜处藉二硫键相连

10、,构成二聚体。Ig/Ig和mIg的跨膜区均有极性氨基酸,藉静电吸引而组成稳定的BCR复合物。Ig/Ig胞质区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模体(imm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ITAM),通过募集下游信号分子,转导特异性抗原与BCR结合所产生的信号。 (二)B细胞共受体B细胞共受体(coreceptor)能加强B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B细胞表面的CD19与CD21及CD81(TAPA-1)非共价相联,形成B细胞特异的多分子活化共受体,能提高B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详见第十三章)。CD19/CD21/CD81复合体中,CD19胞质区可传递活化信

11、号。CD21即CR2,可结合C3d,C3d是补体C3活化后的片段。CD19/CD21/CD81共受体通过CD21与C3d结合,发挥B细胞共受体的作用。此外,CD21也是B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与EB病毒选择性感染B细胞有关。(三)协同刺激分子抗原与B细胞的BCR结合, 所产生的信号经由CD79a/CD79b转导至细胞内,此即为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但仅有第一信号不足以使B细胞活化, 还需要第二信号。第二信号主要由Th细胞和B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1CD40 CD40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TNFRSF),组成性地表达于成熟B细胞。CD40的配体(CD40L即CD154),表

12、达于活化T细胞。CD40与CD40L的结合是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对于B细胞分化成熟和抗体产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详见第十三章)。2CD80和CD86 CD80(B7.1)和CD86(B7.2)在静息B细胞不表达或低表达,在活化B细胞表达增强,其相应的受体是表达于T细胞上CD28和CTLA-4,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3其他黏附分子 Th细胞对B细胞的辅助以及活化B细胞向T细胞提呈抗原,均需要细胞间的接触,黏附分子在此过程中起很大的作用。表达于B细胞的黏附分子有ICAM-1(CD54)、LFA-1(CD11a/CD18)等,这些黏附分子也具有协同刺激作用。(四)其他表面分子1CD20 表达于

13、除浆细胞外的发育分化各阶段的B细胞,可调节跨膜钙离子流动,在B细胞增殖和分化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CD20是B细胞特异性标志,是治疗性单抗识别的靶分子。2CD22 特异性表达于B细胞,其胞内段含有ITIM模体,是B细胞的抑制性受体,能负调节CD19/CD21/CD81共受体。基因敲除CD22的小鼠其B细胞活化增强。3CD32 即FcgR,其中FcgRB亚型能负反馈调节B细胞活化及抗体的分泌(参见第十六章)。第三节 B淋巴细胞的亚群根据是否表达CD5分子,B细胞可分为CD5+B-1细胞和CD5-B-2细胞两个亚群。B-1细胞(B-1 cell)主要产生低亲和力的IgM,参与固有免疫;B-2细胞即通

14、常所指的B细胞,是参与适应性体液免疫的主要细胞。(一)B-1细胞B-1细胞约占B细胞总数的5%-10%,主要定居于腹膜腔、胸膜腔和肠道固有层中。B-1细胞出现较早,在个体发育胚胎期即产生,具有自我更新(self-renewal)能力。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B细胞均表达CD5,一般认为其来源于B-1细胞。B-1细胞表达的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相对保守,主要针对碳水化合物(如细菌多糖等)产生较强的应答,无需Th细胞的辅助,不发生免疫球蛋白的类别转换。B-1细胞所合成的低亲和力IgM能与多种不同的抗原表位结合,表现为多反应性(polyreactivity)。在无明显外源性抗原刺激的情况下,B-1细胞能自发

15、分泌针对微生物脂多糖和某些自身抗原的IgM,这些抗体称天然抗体(natural antibodies)。B-1细胞属固有免疫细胞,在免疫应答的早期发挥作用,尤其在腹膜腔等部位能对微生物感染迅速产生抗体,构成了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B-1细胞也能产生多种针对自身抗原的抗体,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有关。(二)B-2细胞B-2细胞是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B-2细胞在个体发育中出现相对较晚,主要定居于淋巴器官。在抗原刺激和Th细胞的辅助下,B-2细胞最终分化成抗体形成细胞浆细胞(plasma),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行使体液免疫功能。B-1细胞和B-2细胞在表面特征、免疫应答等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见表9-1)。表9-1 B-1细胞和B-2细胞亚群的比较性质B-1细胞B-2细胞CD5分子表达+-更新的方式自我更新由骨髓产生自发性Ig的产生高低针对的抗原碳水化合物类蛋白质类分泌的Ig类别IgMIgGIgGIgM特异性多反应性单特异性体细胞高频突变低/无高免疫记忆少/无有第四节 B淋巴细胞的功能B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