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过程与反思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389271499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过程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语文教学过程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语文教学过程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语文教学过程与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语文教学过程与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过程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过程与反思(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年春语文教学反思初中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三岔河中学 母建林内容摘要:农村初中课外阅读与作文教学现状令人堪忧,效果欠佳。认真反思,就其成因寻找对策,从而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角度,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初中生的阅读现状。同时,指导学生敢于作文,善于作文,乐于作文。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思考与实践经验,谈谈几点设想与尝试,提出一些建议与做法。 关键词: 课外阅读 作文教学 成因与思考 对策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一)阅读方面1、学生课业负担偏重。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

2、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课业负担偏重,往往整天埋头于课本、题海,无心也无力进行课外阅读。2、缺乏阅读兴趣。中学生阅读面狭窄,缺乏兴趣。长期以来,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宰,学生常处于被动地位,只能在教师限定的思维中去接受,很少能有自己的见解,这严重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自主创造性。而文学具有不确定性,同一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作品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建构,读者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作为读者的主体性和作品作为阅读文本的多解性,从而讲有余而悟不足,析有余而辩不足,学生没有充分的机会去体会、感悟、想象、创造,那么

3、也就不会有主动阅读的欲望,渐渐地对阅读失去了兴趣。3、文化氛围差。现在我们的社会读书风气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当今正处于信息时代,“计算机+互联网”等于是向学生们完全开放了整个世界。过去,书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现在,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接受方式多样化,并且直接作用于视听,相比之下,读书就显得枯燥乏味。这些以视听刺激为主的信息接受方式使学生语言感受能力退化,从而削弱了他们对文学阅读的兴趣,并形成恶性循环。其实,这些信息源好比一次性消费的“文化快餐”,缺少文学阅读时的感受、想象、审美和创造,是无法替代阅读的。这些社会现象凭个人的努力无法改变,但作为教师,我们应做的是引导学生走一条正确的阅读

4、之路。(二)写作方面1、书写不“规范”,文面“惨不忍睹”文面,就是文章的“面貌”,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如行款格式,标点停顿,文字书写以及行文中某些“习惯用法”,直接影响着文章表情达意。学生作文中,字迹潦草难以阅读,不讲究行款格式,随心所欲使用和书写标点,乱写错别字的现象普遍存在。2、兴趣不浓厚,作文“敷衍应付”“作文作文,一提头疼”。这一口头禅形象说明了学生对写作“一怕二厌三应付”的态度。每当教师布置作文,较多学生唉声叹气,愁容满面。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有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才能激发起作文的灵感,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我想写”的动机,其对写作的满腔热情才能触发文思

5、泉涌,逐渐造就坚韧的写作意志和顽强的写作毅力,满怀信心地去克服重重困难,走向作文成功之路。“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并未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上花功夫,他们只顾一味布置作文,收取作文。很多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平淡无奇,甚至味同嚼蜡,难有成功的体验,写作兴趣一点点被磨灭。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头疼、逃避作文。3、语言运用能力偏低,不能准确表情达意“语文就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与训练。”福楼拜曾经对莫泊桑说:一定要仔细观察从你眼前走过的每一个人,然后分别用最恰当的词语去描述他们。“最恰当的词语”即是要尽可能准确精练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实际呢,一方面因为学生

6、词汇积累不足,另一方面教师又缺乏对学生遣词造句系统的训练,学生语感自然不强,语言运用能力自然偏低,作文不仅文采欠缺,而且作文中滥用误用词语、前言不达后语、表达欠严密等毛病比比皆是。学生作文时常出现“心会而口难传,意有而笔不达”的尴尬处境。4、教学“重文轻语” ,“文”妙而“语”拙叶圣陶先生在解释“语文”概念时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应试”的需要,学生的写作存在着“重文轻语”的现象,一些学生的书面作文写得不错,但其口头作文却让人不敢恭维。目前中学生口头作文基本是一种静态的言语活动,学生从教师的命题出发,力争用清晰的语言、准

7、确的字眼、流畅的语调“说”一篇东西出来,但却不考虑对谁说,为什么说,怎么说,因而总是采用固定模式“说”文,这种“口头作文”拿到社会实际生活中去,其交际功能无疑要大打折扣。5、作文“闭门造车”,文品与人品反差强烈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农村初中学生,生活圈子有限,交际范围狭窄,“泉源枯竭”,又怎能“溪水流个不歇”呢? “质胜于辞,情胜于文。”刘勰也说“情者文之经”。如果学生不关心社会,不到生活中实践,心中烈火般的激情就得不到激发,他们对生活必漠然置之;如反映在习作里,试想,这种离开社会实情、脱离生活实际的孤陋寡情之作能感动人吗?对

8、生活缺乏了解,缺乏体验,也造成了当今许多中学生作文虚构的现象。虚构,本是一种想象能力的表现。但我们的一些学生却在感情上违心虚构,产生了许多矫情枉作。如果我们的教师视若罔闻,无视于学生这种感情上的虚构,担忧学生将来走上社会,与人真诚相处、团结协作就成问题。6、教学随意性强,缺乏系统安排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必须立足实际,制订方案,以便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这个计划不仅应包括整个中学阶段作文教学的全程训练目标,而且更要落实到每学期的阶段目标以及每堂课的训练重点和要求。很多老师在开学初制订教学计划时,只是笼统地订一个语文教学计划,作文教学只是“蜻蜓点水

9、”,有的甚至完全不提,更不必说制订整个初中的作文训练方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作文教学的随意性也很大。一学期有只做一、二篇作文的,有做足数作文但只批二、三篇的,有临时有事,便到班上随便布置一下作文题目的,还有平时不做作文,等到学校或上级来人检查时突击布置作文的如此等等,都说明了目前许多老师作文教学上的无序性,这种无规律的“蜻蜓点水”、“突击备战”式作文教学根本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惰性或应付心态。7、命题脱离实际,缺乏真情实感作文教学计划的盲目无序,必然导致命题的盲目随意。有临时出题目的,有照本宣科出题的,有拨高性出题的,出的题目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与学生的心理发展

10、同步,没有与学生生活实际接轨,也没有体现由低而高整体训练的作文教学规律,命题缺乏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这种命题所要求的生活经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没有亲切感,也找不出动情点。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应付式的交差或虚构一番,这是与“说真话、抒真情”相悖的。如果我们老师深思熟虑,掌握学生身心的发展变化,把握其心态,适时从其喜怒哀乐中捕捉兴奋处、动情点,设计命题,就能为学生创设积极作文的氛围,学生也能自觉地投入命题规定的范围,最终完成作文。8、批改欠科学,高耗而低效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多少个教师,就有多少个批改标准。一些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常常忘记自己面对的是一群十几岁的初中学

11、生,往往要求过高,无视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实际。有经验的老师则完全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批改标准。钱梦龙先生在接手一个“双差班”后布置的第一篇作文是我的家。其要求就两项:(1)、标题必须写在第一行的正中;(2)、文章要分段,家里有几个人就分几段,每段起始必须空两格。结果,这些平常吃惯了30分、40分的学生,一下子得到了“优秀”成绩,少则80分,多则90多分,学生一下子就有了强烈的成就感。这种低起点的批改标准无疑值得我们借鉴。作文批改周期长,也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这主要有老师精批细改的缘故。叶圣陶先生向来不主张由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他说:“学生不明白为

12、什么改,你改了也没有用,有的根本不认真看,真叫做劳而无功,至少是劳而不得。”杨初春老师的“快速作文法”提倡“评阅浏览自改法”,学生在短时间完成后,老师立即抓紧时间把全班作文浏览一下,发现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评和进行个别指导,然后让学生互相修改或自改。这样,不但能把老师从繁琐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有效地加大作文的训练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鉴赏能力。9、缺“成功教育”,伤学生自信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学生作文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无是处。对好作文,尚可“鸡蛋里挑骨头”;对较差的作文,则应力求找出其“闪光点”,哪怕就一丁点的

13、进步,都应毫不吝啬地加以肯定。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样容易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轻易在作文本上写上“一塌糊涂”“一窍不通”等,无疑是一盆盆泼向学生的凉水,浇灭着学生作文的希望之花。作文评讲,很多老师只读评优秀之作,而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微小“闪光点”。如果老师讲评时注意对“差生”倾斜,褒扬他们作文中的小小优点,这样那些原来作文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受到成功激励后,内心的喜悦难以言喻,作文积极性就会倍增,作文训练形成良性循环,作文水平自会得到提高。10、脱离生活,闭门造车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刘国正先生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了解在一起的语文一旦与生活了解,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

14、学生只有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写作积累过程中时刻注入社会生活的活水,作文教学这棵树才会枝繁叶茂,结出丰硕的果实。一些老师脱离生活的纯技巧作文指导,实在是事倍功半。因为即使有再绝妙的技巧而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是不可能激起写作的冲动,产生写作灵感的。“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生活,写就无从说起。”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我们应该谨记。11、重文轻道,跛足而行语文教育自古以来就很重视“文道”结合。只可惜为了应试,一些老师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认为技能提高了内容是可以随意填塞的。于是,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一些不健康思想也不进行疏导教育,忘记了自己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12

15、、重教轻写,纸上谈兵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可见,教师经常“下水”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写作。但现实却不容乐观。语文教师虽具备一定的写作技能,但写作作为一种技能,必须在反复实践中才能形成,才能提高。不大动笔的教师和经常“下水”的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取向和心态有很大差异。前者由于缺乏对写作心理的深刻体验和把握,往往更多的是居高临下的理论知识的灌输,更多的是对技法的迷信,更多的是束缚灵性和创造的教条,写作显得生涩、神秘,让学生望而生畏。后者把自己写作的体验推及到学生身上,往往更能把握住写作的关键,将写作化难为易,化苦为乐。二、课题研究的意义课题研

16、究必须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有序性和渐进性不强,递度不明,它往往只有逻辑顺序而不含难易变化,前一个知识点与后一个知识点也不像数、理、化具有叠加特征,有些顺序是人为强加的 ,而不是本身固有的。这也是数、理、化教学不能出现断层而语文出现断层无关大局的重要原因之一。它的另一特点是知识体系不是理论阐述,而是以课本例子的形式出现,其知识因素寓于课文这一个例子中,学生只有通过学习课文才能得到完整的语文知识,而不能像数、理、化可一课一得,在有限的范围获取成功的喜悦。因此语文能力的获得非一朝一夕之事,而需要长期努力营造氛围,养成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阅读是最直接丰富学生语言的基本途径,将学生的读书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旨在全面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