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细菌性病害文献综述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389237744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铃薯细菌性病害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马铃薯细菌性病害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马铃薯细菌性病害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马铃薯细菌性病害文献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马铃薯细菌性病害文献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铃薯细菌性病害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铃薯细菌性病害文献综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铃薯细菌性病害文献综述03级植物保护1)班马铃薯(SolanumtuberosU又名土豆、洋芋、山药蛋等。块茎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粮食、蔬菜兼用作物,因其营养丰富有地下苹果”之称。马铃薯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多种病害危害,其中主要细菌性有以下五种:1. 马铃薯环腐病2马铃薯青枯病3马铃薯软腐病4马铃薯疮痂病5马铃薯黑胫病下面我们从发病症状,病原,发病条件及侵染途径,防治方法四个方面具体讲述。马铃薯环腐病PotatoRingRot马铃薯环腐病又称轮腐病,俗称转圈烂、黄眼圈。1906年首先发现于德国,目前在欧洲、北美、南美及亚洲的部分国家均有发生,是一种世界性的由细菌弓起的维管束病害。在我国,此病于2

2、0世纪50年代在黑龙江最先发现,60年代在青海、北京等地发生。目前已遍及全国各马铃薯产区,其中以70年代前期为害最为猖獗。1972年内蒙古自治区22个旗县的调查,病株率一般在20%,重病地块减产达60%以上。此病不仅影响产量,还造成贮藏时的烂窖,影响块茎质量。症状田间发病一般在开花期以后,初期症状为叶脉间褪绿,呈斑驳状,以后叶片边缘或全叶黄枯,并向上卷曲,发病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而后逐渐向上发展至全株。由于环境条件和品种抗病性的不同,植株症状也有很大差别,它可引起地上部茎叶萎蔫和枯斑,地下部块茎维管束发生环状腐烂。a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呈绿色,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

3、具明显斑驳,叶尖变褐枯干,叶片向内纵卷,病茎部维管束变褐色。b萎蔫型:从现蕾时发生,叶片自下而上萎蔫枯死,叶缘向叶面纵卷,呈失水状萎蔫,茎基部维管束变淡黄或黄褐色,植株提前枯死。块茎轻度感病外部无明显症状,随着病势发展,皮色变暗,芽眼发黑枯死,也有表面龟裂,切开后可见维管束呈乳白色或黄褐色的环状部分,轻者用手挤压,流出乳黄色细菌黏液,重病薯块病部变黑褐色,生环状空洞,用手挤压薯皮与薯心易分离,常伴有腐生菌侵入。马铃薯青枯病和黑胫病也是细菌性病害,与本病有相似之处。青枯病多发生在南方,病叶无黄色斑驳,不上卷,迅速萎蔫死亡,病部维管束变褐明显,病薯的皮层和髓部不分离。黑胫病虽然在北方也有发生,但病

4、薯无明显的维管束环状变褐,也无空环状空洞。此外,两种菌都是革兰氏阴性菌。病原病原为密执安棒形杆菌环腐亚种Clavibatermichiganesebspsepedonicu(Spieckermann&Kotthoff)Daviset,a异名为:CorynebacteriumsepedoniC9pieck.&Kotth.)Skapt.&Burkh.菌体短杆状,有的近圆球形或棒状,大小为0.40.6mX0.81.2m;无鞭毛,不能游动;无芽抱和荚膜,好气;革兰氏染色阳性。生长温度范围133C,适温20232,致死温度为56C,生长最适pH为78.4。在液体培养液中,有时成双或四个联生;在培养基上菌

5、落白色,表面光滑,薄而半透明,有光泽;在PD/及牛肉汁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缓慢,57d才长成针头大小的菌落;若以新鲜培养物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相连的呈V形、L型、Y形菌体;在酵母蛋白胨葡萄糖培养基上生长较快。病菌不还原硝酸盐也不产生吲哚、氨和硫化氢,可利用葡萄糖、乳糖、果糖、蔗糖、麦芽糖、糊精、阿拉伯糖、木糖、甘露醇、甘油、甜醇等,但不能利用鼠李糖,淀粉水解少。病菌在自然条件下只侵染马铃薯,人工接种可侵染30余种茄科植物。发病条件及侵染循环:环腐病菌在种薯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病菌也可以在盛放种薯的容器上长期成活,成为薯块感染的一个来源。病菌主要靠切刀传播,据试验切一刀病薯可传染242

6、8个健薯。经伤口侵入,不能从气孔、皮孔、水孔侵入,受到损伤的健薯只有在维管束部分接触到病菌才能感染。昆虫、水流在病害传播作用不大。病薯播种后,病菌在块茎组织内繁殖到一定的数量后,部分芽眼腐烂不能发芽。出土的病芽中,病菌沿维管束上下扩展,引起地上部植株发病。马铃薯生长后期,病菌可沿茎部维管束经由匍匐茎侵入新生的块茎,感病块茎作种薯时又成为下一季或下一年的侵染来源。环腐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很短,但在土壤中残留的病薯或病残体内可存活很长时间,甚至可以越冬。但是第二年或下一季在扩大其再侵染方面的作用不大。收获期是此病的重要传播时期,病薯和健薯可以接触传染。在收获、运输和入窖过程中有很多传染机会。影响环

7、腐病流行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病害发展最适土壤温度为19233,超过31C病害发展受到抑制,低于16C症状出现推迟。一般来说,温暖干燥的天气有利于病害发展。贮藏期温度对病害也有影响,在温度20C上下贮藏比低温13C贮藏发病率高得多。播种早发病重,收获早则病薯率低。病害的轻重还取决于生育期的长短,夏播和二季作一般病轻。防治方法:防治策略应采取以加强检疫,杜绝菌源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1. 严格执行检疫制度环腐病的侵染来源主要是带菌种薯,只要不用病薯作种,病区会逐渐缩小,为害会逐渐减轻。调种时应进行产地调查,种薯检验,确定无病方可调运。2. 建立无病留种基地繁育无病种薯可与脱毒生产体系相结合,从无

8、病试管苗和原种繁育到各级种薯的生产,每一环节控制环腐病的侵染,以确保种薯无病。3. 选用健薯,汰除病薯播种前把种薯先放在室内堆放56d进行晾种,不断剔除烂薯,使田间环腐病大为减少。此外用50fg/kg硫酸铜浸泡种薯10minW较好效果。提倡小种薯作种,避免切刀传染,如用切块播种,应进行切刀消毒。培育和选用抗病品种利用波友1、波友2号,东农303、郑薯4号、克新1号、高原3号、长薯4、长薯5号等抗病品种。4. 栽培管理施用磷酸钙作种肥,在开花后期,加强田间检查,拔除病株及时处理,防治田间地下害虫,减少传染机会。6切刀消毒用0.1%度米芬、5%石炭酸或0.2%升汞水浸泡切刀,切病种薯后消毒,可将田

9、间发病率压低到0.1以下马铃薯软腐病症状主要为害叶、茎及块茎。叶染病近地面老叶先发病,病部呈不规则暗褐色病斑,湿度大时腐烂。茎部染病多始于伤口,再向茎干蔓延,后茎内髓组织腐烂,具恶臭,病茎上部枝叶萎蔫下垂,叶变黄。块茎染病多由皮层伤口引起,初呈水浸状,后薯块组织崩解,发出恶臭。病原有3种。Erwiniacarovorasubsp.carotovora(Jones)Bergeyetal称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变种和E,caritivirasybso.atroseptica(VanHall)Dye称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马铃薯黑胫亚种及E.chrysanthemiBurkhBurkholde

10、rMcFaddenetDimock称菊欧氏菌。菌体直杆状,大小13X0.51(m,单生,有时对生,革兰氏染色阴性,靠周生鞭毛运动,兼厌气性。发病条件及侵染循环:病原菌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经伤口或自然裂口侵入,借雨水飞溅或昆虫传播蔓延。防治方法:力卩强田间管理,注意通风透光和降低田间湿度。及时拔除病株,并用石灰消毒减少田间初侵染和再侵染源。避免大水漫灌。喷洒5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47%力卩瑞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马铃薯青枯病症状:病株稍矮缩,叶片浅绿或苍绿,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

11、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叶脉褐变,茎出现褐色条纹,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块茎染病后,轻的不明显,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薯块,维管束圈变褐,挤压时溢出白色粘液,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严重时外皮龟裂,髓部溃烂如泥,别于枯萎病病原:Pseudomonassolanacearum(Smith称青枯假单胞菌或茄假单胞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单细胞,两端圆,单生或双生,极生1-3根鞭毛,大小-0.8(。在肉汁陈蔗糖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或不整形,污白色或暗色至黑褐色,稍隆起,平滑具亮光,革兰氏染色阴性三、侵染循环发病条件病菌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侵入薯块的病菌

12、在窖里越冬,无寄主可在土中腐生14个月至6年病菌通过灌溉水或雨水传播,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也可透过导管进入相邻的薄壁细胞,致茎部出现不规则水浸状斑。青枯病是典型维管束病害,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妨碍水分运输导致萎蔫。该菌在10一40C均可发育,最适为30一37C,适应pH6-8,最适pH6.6一般酸性土发病重。田间土壤含水量高、连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四、防治方法(1)实亍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乍物4年以上轮作,最好与禾本科进行水旱轮作。(2)选用抗青枯病品种。(3)选择无病地育苗,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4)青除病株后,撒生石灰消毒。(5)加强栽培管理,采用

13、配方施肥技术,喷施植宝素7500咅液或爱多收6000咅液,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五四63号菌500倍液,可改变微生物群落。还可每667m2施石灰100-150kg调节土壤pH值。(6药剂防治用南京农业大学试验的青枯病拮抗菌MA一7、NOE104,于定植时大苗浸根;也可在发病初期用硫酸链霉素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咅液或农抗“401”5倍液、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一500咅液、5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4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咅液、47%力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灌根,每株灌对好的药液隔10天1次,连续灌23次。马铃薯疮痂病一、

14、症状病原马铃薯块茎表面先产生褐色小点,扩大后形成褐色圆形或不规贝U形大斑块。因产生大量木栓化细胞致表面粗糙,后期中央稍凹陷或凸起虽疮痂状硬斑块。病斑仅限于皮部,不深入薯内,另I于粉痂病。Streptomycesscabies(Thaxter)Waks.et称疮痂链霉菌,属放线菌。菌体丝状,有分枝,极细,尖端常呈螺旋状,连续分割生成大量抱子。抱子圆筒形,大小区8-1.0(卩。)二、侵染循环、发病条件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薯上越冬。块茎生长的早期表皮木栓化之前,病菌从皮孔或伤口侵入后染病,当块茎表面木栓化后,侵入则较困难。病薯长出的植株极易发病,健薯播入带菌土壤中也能发病。适合该病发生的温度为25

15、-30C,中性或微碱性砂壤土发病重,pH5.2以下很少发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白色薄皮品种易感病,褐色厚皮品种较抗病。四、防治方法(1)选用无病种薯,一定不要从病区调种。播前用40福尔马林120倍液浸种4分钟(2) 多施有机肥或绿肥,可抑制发病。(3) 与葫芦科、豆科、百合科蔬菜进行5年以上轮作。(4) 选择保水好的菜地种植,结薯期遇干旱应及时浇水。马铃薯黑胫病PotatoBlackLeg马铃薯黑胫病又称黑脚病,是以茎基部变黑的症状而命名的。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均有发生。黑胫病虽只发生在马铃薯上,但在其他植物上可以分离到病原菌。近年来,南方和西南栽培区有加重趋势,多雨年份可造成严重减产,马铃

16、薯黑胫病不但造成缺苗断垄,而且引起贮藏期的烂窖。症状:主要侵染根茎部和薯块,从苗期到生育期均可发病。受侵植株的茎呈现一种典型的黑褐色腐烂。播种发病的种薯,腐烂成团状,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幼苗发病,一殳株高1518cm出现症状,植株矮小,节间缩短,叶片上卷,叶色褪绿,茎基部组织变黑腐烂。早期病株萎蔫枯死,不结薯。发病晚和轻的植株,只有部分枝叶发病,病症不明显。块茎发病始于脐部,可以向茎上方扩展几厘米或扩展至全茎,病部黑褐色,横切可见维管束呈黑褐色。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黑褐色腐烂发臭,区别于青枯病等。植株的茎、叶和叶柄还可以通过叶痕、雹害或风害、虫害、农业操作造成的机械伤口被侵染。侵染可沿着茎或叶柄向上或向下扩展,然后在未受感染的植株上产生典型的黑胫病症状。在潮湿多雨天气,可很快使整株发病,并导致死亡。病原:病原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