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索卜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 省** 县水利水电咨询设计有限公司二 00 六年八月小流域规划第一章 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为了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必须要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黄河的一项根本措施持之以恒地抓好”的指示精神,策应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小流域生态工程建设步伐,促进小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县大力推进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综合防治体系、提高土地利用率及劳动生产率结合小流域水土流失特点和现有治理基础、当地群众的积极性,以及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中的示范作用,进行现场勘测、调研和内业计算,编写了《索卜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 第二章 基本情况第一节 流域概况索卜沟小流域位于北纬 36° 47′01”~36°51′ 40”,东经 101°55′45”~102°09′25”,行政区划隶属哈拉直沟乡流域面积㎞ 2流域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最高海拔 3052m,最低海拔 2555m,相对高差 497m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浅山丘陵沟壑区第二节 自然条件一、 地形地貌( 一) 沟道情况索卜沟小流域主沟为索卜沟、拉不龙沟,支沟 22 条,毛沟 76 条。
平均沟壑密度㎞ / ㎞ 2, 主沟长㎞,平均比降 %上、中、下游沟底宽度分别为 50m、80m、160m,沟谷坡度分别为 11°、 22°、 36° 2 条主沟沟宽度和沟谷坡度上下游分划値详见表 1~1表 1~1 索卜沟小流域 4 条支沟沟底宽度和沟谷坡度表名称沟底宽 度(m)沟谷坡度(°)上 游中 游下 游上 游中 游下 游索卜沟152070374015后沙沟56080403525(二)地面坡度组成流域内地形复杂,沟坡相间, <5°土地㎞2, 占总土地面积的 %;5°~15°㎞ 2,占 %;15°~25°的㎞ 2,占 %;>25°的㎞ 2,占 %二、 土壤类型流域内土壤主要有栗钙土、黑钙土、山地草甸土、山地棕褐土等山地草甸土和山地棕褐土分布在海拔 2600—2800m地区栗钙土和灰钙土分布在海拔 2800m以下的浅山丘陵区和川台地区,土性绵散,垂直节理发育,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三、植物资源流域内水保林面积公顷,其中乔木林公顷,灌木林公顷,草地公顷,林草覆盖度 %乔木主要有青杨、山杨、小叶杨、榆树等;灌木主要有沙棘、柠条、枸杞、柽柳等;经济树种有花椒、山杏等;草种主要有苜蓿、红豆草、芨芨草、冰草等。
植被垂直分布和地域性差异显着浅山丘陵区为矮草型,属于干旱草原植被;人工灌木林及小片次生林多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呈明显的坡向性,大多呈块状,零星分布;乔木多分布于沟底和沟道两旁较为湿润的滩地;灌木多分布于阴坡、半阴坡;河谷川台区以四旁植树和农田防护林为主四、 水文、气象(一)降雨流域属干旱半干旱丘陵区,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年最大降水量 696㎜,最小降水量 330 ㎜, 10 年一遇 24 小时最大降水量㎜,最小降水量㎜, 3~6小时最大降水量㎜,最小 13 ㎜强降雨多集中于 7~8 月,占年降水量的 55%;秋季降水量约占 20%~25%;春季不足 20%;冬季最少,仅占年降水量的 2%左右二)光热资源流域地处黄土高原西端,由于海拔高,大气稀薄,多数月份空气干燥,透明度好,云量少,因此光热资源丰富,平均日照时数小时,年日照率为 57%,年辐射 134~147 千卡 / ㎝ 2,在作物生长期( 4~8 月)辐射量为 77 千卡 / ㎝ 2,占年辐射量的 %;年平均气温℃,≥ 10℃积温 1148℃;无霜期平均 120 天,早霜、低温、寒冻,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一定影响 流域自然条件与水土流失现状见附表 1。
三)水文、水资源3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亿 m,输沙量万 t ,由于流量小,在农田灌溉用水高3峰时有断流现象出现在保证率为 50%的平水年,径流量万 m,其中 3~6 月径流33月径流量,保证率为75%的偏枯水年,径流量量万 m,7~9月径流量万 m,10~2333为万 m,其中 3~6月径流量万 m,7~9月径流量万 m,10~2 月径流量地下水3径流量万 m,由于开发利用程度低,虽然通过以利用“天上水”为主的雨水集流工程解决了一部分人畜饮水,但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第三节 土地利用及其评价一、 土地利用现状(一) 农业用地流域内土地总面积,其中农地,占土地总面积的 %农业用地中, <5°的面积,占农业用地的 %;属农业高产稳产小区; 5°~15°的;占 %;15°~25°的面积;占 %;>25°的公顷,占 %,属勉强宜农地,光照条件虽好,但保水保土能力弱,土地利用程度较低,宜退耕还林(草) ,提高土地利用率二) 林业用地流域内林业面积,占总面积的 %由于受水分、温度条件的影响,主要栽植灌木和耐寒乔木,植物生长期在 125-170 天左右三) 草地流域内草地 hm2,占总面积的 %,林草覆盖度 %。
由于受海拔、气温、水分多种地理、气候因素的影响,草的种类单一,且亩产干草仅 118 ㎏,需加强牧草改良四)荒地、水域及其它用地流域内荒地面积 hm2,占总面积的 %,适宜水保造林和种草; 水域公顷,占%;建设用地公顷,占 %,利用率很低,部分适宜于种草 索卜沟小流域土地利用情况详见附表 3二、土地生产力现状本流域由于受干旱、 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因素的影响, 农业复种指数低,肥力减退,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耕地质量总体水平及产出率低,坡耕地粮食亩产仅 150 ㎏,油料亩产仅 124 ㎏林业用地基本形成以柠条、沙棘为主的水土保持薪炭林小区,造林保存率仅为 45%,林地生产力为 140 元/ 亩由于生态恶化,牧业用地生产力较低,仅为 40 元/ 亩,牧畜超载,加之缺乏有效的管护,牧草资源和建设设施破坏严重三、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分析流域内土地利用结构似乎较合理,既解决了群众温饱问题,又解决了部分群众的“三料”困难但从长远利益及生态环境状况分析,可能引起土壤侵蚀、草场退化,以及对河流下游产生不利影响四、水资源本流域人畜饮水的水源主要是深层地下水,但碱性极大,水量少,大部分地区严重缺水, 灌溉水主要以三个水库供给为主,但用水紧张,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第四节 社会经济情况一、 行政区划索卜沟小流域行政区划隶属丹麻镇,流域内有索卜沟、桦林 2 个村,分布于流域主沟道两侧二、人口与劳动力2 流域内现有人口 1007 人,人口密度 67 人/km ,人口自然增长率 12‰农村劳动力 620 个,且农闲时间年均达 4~5 个月,完全能保证流域治理所需劳力及时间 社经情况见附表 2流域内农业结构单一 , 生产条件较差 , 加上较严重的水土流失 , 使得农业生产发展较缓慢 , 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 据 2003 年资料统计 , 流域内农村各业产值(现价)为万元,其中农业产值万元,占总产值的 %,牧业产值万元,占 %,林果业产值万元,占 %,副业收入为万元 , 占%人均年收入为 2809 元四、粮食产量、收入及“三料”情况流域内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差,发展后劲不足,耕地面积仅占总面积的 %,加之复种指数低,人均耕地少,耕地中旱地面积占 100%(其中低产田约占 56%),更因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旱灾和涝灾连年发生,粮油损失严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困难流域近几年平均粮食总产万㎏,人均占有粮食㎏农业总收入万元燃料、肥料、饲料“三料”供应困难,给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困难。
农村产业结构与产值见附表 4第五节 水土流失与治理现状一、水土流失状况本流域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四副区, 土壤侵蚀类型主要有中度、 强度两种,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面积的 92%,水土流失侵蚀的方式以水蚀为主,其他重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相伴发生,年侵蚀模数为 5000t/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强烈的水土流失,使土壤表层受到严重破坏,土壤肥力大量流失,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破坏,同时也是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经济落后、群众生活贫困的根源治理水土流失是当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三、水土保持现状流域内现有水保措施保存面积, 其中梯田 200hm2,水保林,人工种草 300hm2,现有治理程度 %详见附表 5第二章 建设任务与技术设计第一节 建设任务与目标一、建设任务根据哈拉直沟索卜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特点,从土地资源、地形、地貌等自然生态条件出发,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治理、保护、开发和有效利用水土资源的原则,合理布局各项治理措施索卜沟家流域 2004 年治理面积其中梯田 20hm2,造林 300hm2,经济林 40hm2,人工种草 500hm2,淤地坝 10 座,石谷坊 30 座,沟头防护,田间道路 2 条。
详见附表 6、7二、治理目标治理程度由 %达到 %,防护体系的建设使流域生产、 生活稳定发展, 经济持续增长,生态环境慢慢得到好转尽可能地减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三、改善生态环境目标林草面积达宜林草面积 26%以上,减少人为水土流失面积,水保工程渡汛安全,土壤含水量提高,地面植被逐渐恢复,生态环境开始良性循环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目标流域内农、林、牧、水域、荒地、其他用地(包括村镇、工矿、道路等) 、荒地面积由治理前的 hm2、、300hm2、、 1060hm2、调整为、、 800hm2、、、土地利用结构由 %、%、%、%、%、%、调整为 %、%、%、%、%、%基本农田由 200hm2调整为 220hm2,人均五、其他指标项目的实施,自然灾害的减轻,一定程度上能解决生产中的困难,粮、油作物实现自给,小型水保工程的实施,将解决群众生活用水困难,缓解交通难的问题,同时能起到防洪保安全,发展兴水利的宏观效益,从而也为流域内群众脱贫致富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水利、农业、牧业等科技的推广,培育一些新品种,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油菜、豆类、洋芋、饲料、饲草和反季节蔬菜形成合理的作物结构布局,使粮食 ~经济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转向粮食 ~经济~饲料饲草并举的“三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