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27《孟子》两章——孟子简介(北京新课改版)孟子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孟子》一书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他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七篇 《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 (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 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附:儒家关于性善、性恶的五种学术观点 中国古代关于性善、性恶的学说曾引起过激烈的争论章太炎曾将儒家的有关学说归纳为五大派: 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 孟子主张性善,这是因袭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孔子的意思是说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习”,即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们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