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人文地理 2.2城市化课时作业-人教版高三地理试题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378814271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人文地理 2.2城市化课时作业-人教版高三地理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人文地理 2.2城市化课时作业-人教版高三地理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人文地理 2.2城市化课时作业-人教版高三地理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人文地理 2.2城市化课时作业-人教版高三地理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人文地理 2.2城市化课时作业-人教版高三地理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2城市化一、选择题(2014银川模拟)读“我国两省区人口产业构成及人口增长柱状图”,完成1-2题。1.甲省区 ( )A.城市化速度较快 B.城市化水平高C.城市规模大,数量大 D.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2.两省区 ( )A.人口文化素质较高B.人口增长模式不同C.均为欠发达地区D.产业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较大答案 1.A 2.C解析 第1题,读左图可知甲省区城市化水平较低,所以城市规模、数量不会很大,还没有达到郊区城市化阶段,但在我国城市化速度较快。第2题,甲、乙两省区城市化水平都较低,说明均为欠发达地区,人口文化素质较低,产业结构中应该第一产业比重较大。读右图可知人口增长模式是相同的。(

2、2014山东菏泽一模)读“我国1982-2007年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对比关系图”,完成3-4题。3.1982-2007年,我国 ( )A.城市人口正逐渐减少B.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变化趋势相反C.城市化水平增速缓慢D.总体看,城市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4.图示信息显示,1982-2007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 ( )A.城市人口过快增长 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C.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D.环境污染逐步加剧答案 3.D 4.C解析 第3题,我国城市人口一直呈快速的增长态势,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都呈增长态势,但是总体看,城市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城市面积增幅

3、大于城市人口增幅,说明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土地资源存在浪费问题。(2014山东潍坊模拟)读“某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回答5-6题。5.该市不同区域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了 ( )A.中心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定少于郊区B.中心区人口数量已低于郊区C.中心区经济发展水平已落后于郊区D.远郊区人口总量减少6.近几年,该市近郊区住房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主要原因是 ( )近郊区成为新商业中心 工业区外迁,部分人口迁往近郊区 近郊区城市化发展 远郊区较近郊区建筑密度大A. B.C. D.答案 5.D 6.B解析 第5题,人口增长率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机械增长率。读图,中心区人口增长率是负值,郊区是正值,但不能

4、表示中心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定少于郊区,A项错。人口增长率为负值,也不能表示人口数量已经低于郊区,B项错。城市中心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郊区,C项错。图中两个时间段中,远郊区人口增长率由正值转变为负值,说明远郊区人口总量在减少,D项对。第6题,商业区主要位于城市的中心区,不会在近郊区成为新商业中心,错。随着城市的发展,工业区外迁,部分人口迁往近郊区,对。近郊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向城市化发展,对。远郊区人口少,较近郊区建筑密度小,错。所以B项对,A、C、D项错。下列资料为“我国某省不同年份GDP总值、三大产业构成表”及“该省与全国城市化水平比较图”。据此回答7-8题。我国某省三个不同年份GDP总值、三

5、大产业构成表年份总产值(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90年2004736171999年1 0231945362008年6 11013.454.432.27.1990以来,该省 ( )A.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下降B.始终以第二产业为主导C.第三产业产值先升后降D.环境承载力下降8.对于该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水平,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B.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问题逐渐突出C.2008年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D.2008年,该省城市普遍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答案 7.A 8.C解析 第7题,分析表中数据,1990以来该省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劳动力应转

6、移到其他产业,所以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下降;1990年第二产业不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先升后降是比重不是产值;该省GDP总值不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环境承载力不断提高,故选A项。第8题,工业化促进城市化,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省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水平,但差距在缩小,到2008年城市化水平已达40%以上,正处在城市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还没有达到逆城市化阶段。故选C项。(2014福建省厦门市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如图示意1980-2010年我国某区域四个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过程。读图,完成9-10题。9.四个城市中.最可能为矿业城市的是 ( )A.甲

7、 B.乙C.丙 D.丁10.1985年以来,四个城市中城市化进程最快的是 ( )A.甲 B.乙C.丙 D.丁答案 9.B 10.C解析 第9题,从图中看出乙城市1980年城市人口比重基本上是0%,说明该地为农村地域,而1985年城市人口比重增大到13%左右,所以最有可能是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形成。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丙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由1985年的30%上升到2010年的50%,比重变化最大。(2014广东省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城市化率的高低表明农村劳动人口转移了多少。如果城市化率高,说明农村转移人口多,人口红利实现也多;反之,说明人口红利尚未实现或未充分实现。读下图,回答11-12题

8、。11.对图中国家城市化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 )A.菲律宾处于城市化初期阶段B.印度尼西亚城市环境恶化C.马来西亚处于逆城市化阶段D.泰国城市中心出现空洞化12.下列国家中,人口红利潜力最大的是 ( )A.越南 B.菲律宾C.印度尼西亚 D.马来西亚答案 11.B 12.A解析 第11题,城市化水平低于30%为初期阶段,30%-70%之间为中期阶段;大于70%为后期阶段。由图可知菲律宾、马来西亚城市化率高,目前处于城市化后期阶段,A项错;印度尼西亚城市化率目前发展较快,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即加速阶段,城市化问题突出,B项正确:马来西亚虽处于城市化后期阶段,但不是发达国家,没有逆城市化现象,C项错

9、;泰国城市化率低,中心城市不可能出现空洞化现象,D项错。第12题,由图中显示菲律宾、马来西亚城市化率高;越南城市化率低,即越南的人口红利尚未实现或未充分实现,所以人口红利潜力最大。选项A正确。二、综合题13.(2014山东青岛模拟)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下图为我国城市化“纳瑟姆”曲线图。材料二 下表为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16时的气温差表。时间1月2月7月10月全年平

10、均气温差()5.26.05.46.05.5(1)1990-203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处在哪一阶段?该阶段有何特点?_(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_(3)据材料二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方向与原因,并提出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_答案 (1)加速发展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增加,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2)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3)方向

11、:高空污染物由城市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市。原因:城郊气温差产生了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或城市热岛效应)。措施: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选择在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阶段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第(2)题,城乡一体化的地理意义需要从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方面回答,其最终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第(3)题,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存在着热力环流,所以要合理规划城市,避免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环境受到热力环流的影响。14.(2015山东淄博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科教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还是重要的经济、交通、旅游中心。北京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过大,城市问题日益突出。京津与冀位置相邻,但在经济和城市发展方面差异巨大。实施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有利于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图1示意首都圈地区城市体系(2012年),图2为京津冀两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1)分析京津与冀之间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差异。_(2)有专家建议把B城市培育为首都圈地区城市体系的新核心城市,请分析该城市的区位优势。_(3)分析北京城市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