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378623881 上传时间:2024-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北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北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北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北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学校:_班级:_姓名:_考号:_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引入后,有人认为中国美学思想中的刚健、雄浑、阳刚之美等都可西方美学的“崇高”

2、范畴并不相同,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中西美学观念的对比中体现出鲜明的美学价值。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在对“崇高”范畴的理论阐发中,西方美学家往往注重冲突各方的矛盾对立与分裂,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出来的消极快感,起源于人们面临危险时所产生“自我保护的心理”,恐怖和惊惧是崇高感的心理内容,只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才活跃起来。与西方美学范畴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

3、发的力量表现。宇宙雄浑劲健、运行不息,中华民族的先人从宇宙伟力中感悟永恒而又深邃的启示,充分肯定和高扬人的尊严、自信和理性力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获得人的最大自由。在这和谐的壮美之中,没有偏颇,极端、分裂与毁灭,更无恐怖和惨厉。同时,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既包含着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也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尚书中就推重“刚而无虐,简而无做”;易传认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刚健”之中蕴含着韧性的追求,这是中华民族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在中华美学思想中,阳刚之美不仅雄伟、劲健,同时要有内在蕴籍,不能锋芒毕露;阴柔之美不仅要秀丽、柔婉,而且同时要

4、表现出内在的骨力。当然,在两种美之中,阳刚美始终是主导方面,这是中华文化“刚化”之美的鲜明特征。 中华民族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进程告诉我们,文艺必以气象取胜。刚健雄浑的美学精神中,蕴含着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精神力量。这令人联想到鲁迅先生对“刚健”文艺美学的重视和呼吁。在民族陷入生存危机的积贫积弱的年代,他大力倡导“力足以振人”的文艺,批评那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悲欢并视之为全世界”的狭隘文艺趣味,并身体力行,致力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鲁迅晚年倾力于译介外国版画作品,其意正在于通过编辑出版这些版画作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扶植刚健、质朴的文艺,以期达到振作国民精神的目的。刚健、质朴、有力的审美追求,

5、集中体现了昂扬向上、不断奋进的文化品格和时代精神。这种美学精神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广泛共鸣,发挥重要作用,产生深远影响。如延安革命文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蓬勃发展,结出丰硕的果实,诞生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等体现伟大民族精神的文艺作品,不仅激励着革命军民奋起抗战,救亡图存,推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取得最后胜利,也振奋千千万万普通民众走向美好明天的澎湃激情。今天,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求有强大凝聚力、刚健清新、生气昂扬的文化精神与美学力量。倡导弘扬传统文论和审美范畴中的“刚健”美学精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摘编自叶青传承“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材料二:诚然,青

6、年人很自信,但也会遇到挫折,短时间内有困惑,但走出后将变得坚忍。在网络上,“躺平”“佛系”成为热词,而调查显示,真正“躺平”的青年是极少数,不懈奋斗的是大多数。青年口头语中的这种“躺平”“佛系”,更多还是缓释压力的调侃和情绪的表达。如此种种,都表现出刚健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一种特质。 刚健是一种珍贵的精神风貌:百折不挠、愈挫愈勇是刚健,追求远大理想,深植家国情怀是刚健,勇担使命、奋发有为也是刚健。无论是优越的物质发展环境,还是富足的精神成长空间,无论是不断彰显的社会公平正义,还是日益完备的政策保障,都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出力出彩创造了优厚的条件。新时代没有辜负中国青年,中国青年也没有辜负新

7、时代。无论疫情防控还是脱贫攻坚,无论奥运赛场还是抢险现场,以及在“天宫”“蛟龙”“嫦娥”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都能看到青年人的身影。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刚健有为的青春就是奋斗的青春。那些用一砖一瓦建造起高楼大及的青年人,那些拧好每个螺丝、焊好每个接头的青年人,那些在希望的田野上寒耕暑耘、精耕细作的青年人,那些风里来、雨里去为千家万户送去外卖的青年人,都在用奋斗拥抱新时代。尽管他们默默无闻,朴实无华,但身上那种刚健有为的气息,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实现民族复兴,需要新时代青年刚健有为,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建功立业。具体到每个青年人,刚健有为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新时代为青年人

8、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青年人只要瞄定正确方向、跺准时代节奏,就能在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中实现精彩人生。(摘编自王石川做刚健有为的新时代青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刚健”美学在振奋民族精神中的重要作用,特别倡导要弘扬传统文论。B.材料一认为,比较中西美学的观念可知,中国的“刚健”文化比西方的“崇高”美学精神的内涵更丰富。C.材料一指出,西方美学家眼中的“崇高”范畴包括人在遭遇危险时产生的一种恐怖、惊惧的消极快感。D.材料二认为,网络上所谓的“躺平”“佛系”只是青年们用来调侃释压的,不懈奋斗体现的刚健才是他们的特质。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西方的“崇高美”中有一种分裂的力盘,而中国的“刚健美”则体现了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和谐壮美。 B.中华文化中“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主要体现在雄浑苍劲的阳刚美和蕴藉柔婉的阴柔美之间的均衡统一。C.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对中华美学影响较大,诸如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等思维方式影响刚健对韧性的追求。D.具体到文艺领域,能够给人带米自强向上力量并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的文艺作品大都能体现“刚健”美学。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将西方的“崇高美”与中国的“刚健美”进行比较,突出了中华美学刚健精神的独特民族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B.材

10、料一第三段引用尚书和易传中的句子,说明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中的阳刚和阴柔并非对立。C.材料二中提到诸如建筑、电焊等平凡岗位的青年,旨在论证新时代下社会公平、政策保障完备,没有辜负中国青年。D.材料二首先联系现实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刚健特质,然后阐释其内涵意义,呈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论证思路。4.1935年9月9日,鲁迅在给青年木刻家李桦的信中写道:“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界也。”请根据材料一分析鲁迅推崇汉石刻入木刻的原因。(4分)5.某男主播在直播时故意矫揉造作地展示“阴柔美”,引起大部分网友的极大反感而被封杀,此事还在文艺传播领域掀起了崇尚“阳刚美”的大讨论。

11、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当下倡导,传承巾华文化中的“刚健类”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秋夜丁立梅满满的月光,带着露珠的沁凉,扑到我的窗前,我才发现,秋了。 秋天的月光,不一样的。如果说夏天的月光是活泼的、透明的,秋天的月光,则是丰腴的、成熟的,千帆过尽,无限风情。它招引得我,想到秋夜底下去。对那人说:“去外面走走?”他几乎没有一刻的犹豫,应道:“好,我陪你。”门在身后,轻轻叩上。一前一后的脚步声,相互应和,沙沙,沙沙,我的,他的。黑夜里看不见我们的笑,但我们在笑,是两个顽皮的孩童,趁着大人们不注意,偷偷溜到他们

12、视野之外去,心里面有窃喜。小区睡了。夜是宁静的,更是干净的。空气里,流动着的是夜的体香,树木的、花的、草的,还有露珠的。白天的尘埃不见了,白天的喧闹不见了,白天的芜杂不见了,连一扇铁门上的难看的疤痕,也不见了。每家每户的窗前,都悬着一枚夜色,像上好的绸缎。一切的坚硬,在此刻,都露出它柔软的内核,快乐的,不快乐的,统统入梦吧。再也没有比夜更博大的胸怀了。它可以容下你的得意,也可以收留你的失意;它可以容下你的欢笑,也可以收留你的忧伤。夜不会伤害你。花朵是潮湿的,比白天要水灵得多。弯腰,辨认,这是月季吧?这是一串红吧?这个呢,是不是波斯菊?打碗花是一下子就认出来的,因为它们开得实在太热烈,一蓬一蓬的

13、。尽管夜色迷蒙,还是望得见它们一张张小脸,憋得通红地开着。它们拼尽全身力气,努力绽放出自己最美的容颜,呈给夜看。是等待君王宠幸的妃子吗?一豆灯下,临窗梳妆,对镜贴花黄。而一旦白天降临,它们的花朵,全都闭合起来,一夜怒放,不留痕迹。真是,真是,怎么傻得只在夜里开呢?嘴里面嘀咕着,心里却在为它鼓掌,都说女为悦己者容,花也是啊。它只开给夜色看,那是它的宿命,更是它的执着。“坐一会儿吧。”我们几乎同时说。偌大的草地边,随便找一处石凳,我坐这头,他坐那头。石凳沁凉如玉。风从四面八方吹过来,薄凉的,带了露珠的甜蜜。草的香味,这个时候纯粹起来、醇厚起来,铺天盖地,把人淹没。虫鸣声叫得细细切切,喁喁私语般的。

14、树木站成一些剪影,月光动一下,它们就跟着动一下。 初秋的天空,星星们稀了,可是,仍然很亮。想起遥远的一句话:“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那时还小吧,当流星划过天空,小小的心里,会一阵惊颤:是谁走了?谁呢?身边的亲人,都在,我摸摸这个,碰碰那个,很不放心。母亲不知我的心,轻轻打我的手,问:“丫头,傻乎乎想做什么?”我是在那个时候就有了恐惧的,恐惧失去,我想紧紧抓住,不再松手。而事实上,在随后长大的过程中,我不断面对着失去,无可奈何。先是和我同岁的表哥,十岁那年夏天,下河游泳,溺水而亡;后来,我的小学同桌,一个大眼睛的女孩子,出天花死了;再后来,走的人陆续多了,他们有的是我的少年玩伴,有的是我的中

15、学同学,有的是我的朋友。昨日还笑语喧喧的一个人,今日却阴阳相隔。及至成年后,每次回老家,我都会听到一些不幸的消息,村子里,曾经我相熟的某个人,走了。直到我的外公、外婆、祖母、祖父,相继离去。我轻轻叹:“我生命中的人,一个一个少去了。”他过来握我的手,他说:“我们好好过。”笑了。消失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未知,我们无能为力,那就顺其自然吧。可握住的,是当下。当下,我们活着,我们都在,那就好好相待,不浪费每一寸光阴。比如,我们一起来享受这个秋夜的宁静,现世安稳。“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当年宫女的幽怨,留在那年的秋夜。她们终身所求,只不过是一夕相守,却不能够,只能陪着流萤,渐渐老去。我感谢我身边的这个人,他在,他让一个秋夜,充实。他问:“冷吗?”我答:“不冷。”我们不再说话,夜色温柔地漫过我们,我们也成了夜色中的一分子,成了自然的一分子,像一株草、一朵花、一枚树吐子。安静着,恬淡着。文本二: 作家程应峰评价:“丁立梅的文字是美丽而有灵魂的,让心灵为之震颤的情感的韵律,在她的文字里无处不在。她总是通过一个个细小的生活细节,让人看到真善美,让人感动的同时,看到生活的明艳。她的内心充满了温情而柔软的东西,她那颗爱美的心,永远醒着。她的心醒着,就会有很多人为之沉醉。”巴兆凯推荐丁立梅的散文时表示:她擅长描写生活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