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江西)生物试题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378623811 上传时间:2024-01-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江西)生物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4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江西)生物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4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江西)生物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4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江西)生物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4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江西)生物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江西)生物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江西)生物试题(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九省联考-江西)生物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题目要求。1.细胞代谢离不开酶的催化。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低温和高温抑制酶活性的原因不同,高温可能导致酶变性B.一般情况下,酶在反应前后的化学性质和含量不变C.酶在催化反应的过程中不改变化学反应的活化能D.pH会影响酶空间结构,进而影响酶的活性2.细胞数量的增多可通过分裂来实现。下列关于细胞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A.有些细胞的细胞分裂没有细胞周期B.植物细胞分裂末期通过产生细胞板形成新的细胞壁C.植物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都没有中心体的出现D.洋葱根尖分生区

2、细胞的细胞周期长短主要由分裂间期决定3.水是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约占人体质量的70%。细胞膜上存在水通道蛋白,为了探究它在水分子进出细胞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分别取细胞膜上含水通道蛋白(A组)和除去水通道蛋白(B组)的同种细胞,置于低渗溶液中,定时测量细胞体积,结果如图。下列关于水分子进出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水分子进出A组细胞的主要方式为协助扩散B.A组细胞体积达到最大后水分子不再进入细胞C.水分子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D.水分子进入细胞时不需要和水通道蛋白结合4.培育耐盐碱作物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将野生大豆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GsSAMS转入水稻中,增强了水

3、稻对盐碱的耐受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GsSAMS基因的转入增加了水稻染色体的数量B.GsSAMS基因转入水稻后最终定位于核糖体中C.GsSAMS基因在水稻中使用与大豆不同的遗传密码D.GsSAMS基因在水稻中成功表达了其编码的蛋白质5.油菜花色是油菜最令人赏心悦目的表型特征。研究人员培育了桔色、紫色、白色等花色的油菜品种。用不同花色油菜品种构建景观,可增加观赏价值,助力“乡村振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各种花色的油菜品种间没有生殖隔离B.油菜中控制花色的基因具有遗传多样性C.油菜花色由基因决定,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D.诱变处理油菜种子有望获得更多其他花色的油菜品种6.体液免疫对维持人体

4、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人体初次接受抗原刺激时所引发的应答为初次应答,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所引发的应答为再次应答,一般规律见图。下列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A.初次接种某种疫苗引发的免疫应答不一定是初次应答B.过敏时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应答是再次应答C.体液免疫过程中,部分抗原被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和加工处理D.再次应答时,产生迅速、高效和持久免疫作用的原因是体内还存在初次应答产生的浆细胞7.不同植物激素之间的生理作用相互影响,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长素的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方式有助于形成植物的顶端优

5、势C.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协同作用可促进茎尖细胞分裂D.植物的生长发育调控与激素的种类有关,与激素的含量无关8.鄱阳湖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越冬地,也是白鹤和东方白鹅等国家I级保护动物的重点保护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迁徙候鸟在鄱阳湖越冬导致了鄱阳湖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下降B.建立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种重要方式C.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白鹤、东方白鹳等动物及所有植物共同构成一个群落D.鄱阳湖候鸟种群数量在不同季节存在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学智慧。下列叙述错误

6、的是()A.“离离原上草”中不同种类的草组成了一个种群B.“一岁一枯荣”体现了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C.“野火烧不尽”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的影响D.“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0.我国劳动人民利用传统发酵技术制作出大量美味食品,如酱油、腐乳、豆豉等,传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饮食文化。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发酵工程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下列关于发酵的叙述,错误的是()A.工业化生产啤酒时,酵母菌的繁殖主要在主发酵阶段完成B.腐乳和果醋都是在厌氧条件下发酵产生的传统食品C.水封泡菜坛的目的是隔绝空气,确保坛内乳酸菌发酵处于无氧环境D.泡菜“咸而不酸”是因为盐水浓度过高,抑制乳酸

7、菌发酵所致11.脂质体可作为运载工具,将药物分子运送到特定的细胞内发挥作用。为了提高药物运送的特异性,可在脂质体表面连接识别特定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形成药物脂质体单克隆抗体复合物(见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脂质体的作用是帮助复合物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特定细胞内B.可将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腹腔内来获取大量的单克隆抗体C.复合物中的药物借助单克隆抗体和细胞表面抗原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运送的特异性D.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需使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来筛选杂交瘤细胞12.萤火虫的荧光素酶能催化ATP激活的荧光素氧化发光,这一现象在生物检测和成像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了解决天然荧光素酶不能高效催化人工合成的荧光素D

8、TZ发光的问题,研究人员采用蛋白质工程(又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对它进行了改造。下列关于蛋白质工程改造天然荧光素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通过化学诱变剂可定向改造天然荧光素酶的基因序列B.改造天然荧光素酶所用的基因表达载体不需要启动子和终止子C.可用PCR方法检测突变的荧光素酶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D.改造后的荧光素酶在一定条件下催化DTZ发光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2项或2项以上符合题目要求。13.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之一,常被称为“生命的燃料”。下列关于人体内葡萄糖的叙述,正确的是()A.葡萄糖不能被水解,可直接被小肠上皮细

9、胞吸收B.输液中加入葡萄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人体渗透压平衡C.细胞中的葡萄糖可被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D.组织中的葡萄糖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14.在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剧烈运动会引起运动员的副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胃肠蠕动减弱B.剧烈运动后感受到肌肉酸痛的原因是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了乳酸C.运动中消耗了血糖,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以维持血糖稳定D.到达终点后,运动员的呼吸不会立即恢复正常,是神经调节作用时间较长所致15.在农业生产中,播种密度会影响作物的产量。研究人员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当其他条件相同时,水稻的播种密度与单位面积水稻产量之间

10、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播种密度小于a时,水稻对光能的利用率随播种密度的增加而提高B.播种密度b是该条件下水稻获得最大产量的最佳播种密度C.播种密度大于b时,水稻产量的变化主要由种内竞争所致D.水稻产量与播种密度有关,与土壤中的无机盐含量无关16.以下是一个典型的色盲家族系谱图。II代1号女性的卵细胞形成过程中产生了3个极体(分裂过程正常)。下列关于这3个极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可能都不含色盲基因B.可能都含色盲基因C.可能有1个含色盲基因D.可能有2个含色盲基因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17.珊瑚礁生态系统可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对海洋生态系统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全

11、球平均温度持续升高,会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人员在调查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藻类群落时发现绿藻、褐藻和红藻分别分布在海水的上层、中层和下层,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群落的_(填“垂直”或“水平”)结构,导致藻类早现这种分布特点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2)珊瑚主要由珊瑚虫和微藻构成,珊瑚虫可为微藻提供栖息场所和无机盐,微藻可为珊瑚虫提供有机物。下图_(填“A”“B”或“C”)代表了珊瑚虫和微藻的种间关系。(3)假设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只存在“藻类食藻鱼类食肉鱼类”营养结构流经这三个营养级的总能最分别为a,b,c。下列正确的有_(填序号)a+b=c;acb+c;abc;a=b+c。一般情况下,

12、藻类位于数量金字塔(正向)的最底层,其原因是_。(4)全球平均温度持续升高会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植树造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从碳循环的角度,分析上述措施有效的原因是_。18.蒽是石油化工领域常见的一种多环芳烃化合物,对生物有毒且难以降解,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研究人员成功地从环境样品中分高得到能降解蒽的菌株A和B回答下列问题:(1)用于分离菌株A和B固体培养基含有(NH4)3SO4、MgSO4、CaCl2、NaH2PO4、K2HPO4、NaCl、FeSO4、H2O、琼脂、蒽等成分。其中为细菌生长提供碳源的成分是_;该碳源在菌株A和B内的代谢产物可以参与合成_(答出2种即可)等生

13、物大分子。(2)为鉴定菌株A和B,研究人员提取了菌株A和B的基因组DNA,并用PCR扩增16S rRNA基因。为了验证提取基因组DNA是否成功,采用二苯胺试剂鉴定,其原理是_。在PCR扩增16SrRNA基因过程中,反应体系中引物的作用是_。在PCR播环的3个步骤中,温度设置最高的是_。(3)菌株A和B降解蒽的过程相同,均由按严格顺序排列的一系列静催化反应组成。为探究菌株A和B对蒽的降解能力,研究人员采用单独、混合接种(菌株AB接种量之比为1:1)方式开展实验(所有实验组接种总量一致)结果如表,由表可以看出菌株A和B混合接种比单独接种对蒽的降解效果更好,其原因可能是_。接种方式单独接种混合接种菌

14、株A菌株B降解率(%)41.720.965.219.莲叶桐是修复海岸生态系统的优良树种之一、为探究光照强度对莲叶桐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人员选取生长状态良好且长势一致的莲叶桐幼苗,用一、二、三层造荫网分别对莲叶桐幼苗进行遮前处理(记为T1、T2、T3,网层数越多,遮荫效果越好),对照不遮荫处理,其他条件一致。一段时间后,测定相关数据见下表(表中叶绿素SPAD值越大,表示叶绿素含量越高)。回答下列问题:实验组测量指标对照T1T2T3单株总干重(g)7.029.017.756.15叶绿素(SPAD)41.5246.4943.8435.03叶片可溶性塘(mg/g)25.0920.4115.4111

15、.14(1)绿色植物中的叶绿素主要存在于叶绿体的_中。遮荫后,T3的叶绿素含量减少。叶色发黄,推测其主要原因是_。T3的叶片主要吸收可见光中的_。(2)经过遮荫处理后,随着光照强度由强到弱,叶片可溶性糖含量逐渐降低,其原因是_。(3)对照的叶片可溶性塘含量比T1,T2高,但单株总干重T1、T2低,其原因是_。(4)为验证T3的叶绿素含量降低,需要分析莲叶桐遮荫处理后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现有干燥的定性滤纸条(其一端剪去两角,并在这一端底部1cm处画有一条细的横线)、天平、玻璃漏斗、尼龙布等充足的实验材料和用具,按步骤简要写出实验过程(根据需要可自行加步骤,不限于3步):_将材料剪碎,分别置于不同研钵中,加入等量溶剂后充分研磨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