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理论知识全册复习提纲(精心整理)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378507404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 页数:110 大小: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理论知识全册复习提纲(精心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理论知识全册复习提纲(精心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理论知识全册复习提纲(精心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理论知识全册复习提纲(精心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理论知识全册复习提纲(精心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理论知识全册复习提纲(精心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理论知识全册复习提纲(精心整理)(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理论知识全册复习提纲(精心整理)中世纪大学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它是在仿照行会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种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育机构,并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活动体系,其组织形式、管理制度、教学方式等都为近现代高等教育活动所直接继承下来。高等教育的活动形式开始了新的变化,源于美国的这种变化一直延续到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使得高等教育的概念有了更新、更广的含义。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层次多样化,在大学、学院之下,派生出了专科学校、社区学院,在大学本科之上出现了研究生教育。如在美国形成了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等

2、层次。 这一概念从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系统中的地位及高等教育的性质两个方面进行了界定。在此后出版的多种高等教育学专著或教材中基本上也都是从这两个方面来界定高等教育的概念,认为高等教育在学制系统中是第三阶段,是建立于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 1995年,胡建华等出版了高等教育学新论一书,书中对高等教育的理解发生了变化。胡建华等在高等教育学新论中对高等教育的理解是:“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 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

3、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高等学校要承担起培养专业人才、发展科学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18世纪以前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是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中世纪大学仅有文、法、神、医四科,但这四种学科的办学模式却为后来的欧洲等大学广为效法。学科研究在大学中并没有找到存在的位置和理由。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指导建立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柏林大学的创立把学术研究引入大学,大学活动的范

4、围扩大了,大学的职能随之发生了变化,大学至此开始具有了第二种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最典型的就是霍普金斯大学。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著名的莫里尔法案,到1922年,美国共新建和改建了69所赠地学院,具有典型意义的是康乃尔大学的建立和威斯康星思想的提出。其办学思想是大学向所有人开放,向所有学科领域开放。威斯康星大学是另一所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赠地学院,它以“威斯康星思想”而著名。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开创了联邦政府资助高等学术的先例。大学跳出了“象牙之塔”,开始了与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大学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

5、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教育目的的性质 1教育目的的是一种教育理想 教育目的具有主观的性质,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如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要素主义教育目的,永恒主义教育目的,存在主义教育目的等。2教育目的具有客观性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从教育目的与高等到教育

6、的关系看,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我国对教育目的有明确的规定,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高等教育目的的具有导向作用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4高等教育目的的具有激励作用1961年,我国制定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六十条”)。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到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德与才的关系也被称为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教育目的是为了满足教育者个人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 社会的需要,这是高等教育价值选择中的两种不同的取向。基本上可归结为两种观

7、点: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每个学生在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即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人;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学服务的人才。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则主要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而在西方,这两种高等教育目的观都可以追溯至希腊时代,雅典的自由教育可以说是西方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的源头;斯巴达的军事教育可以说是以社会为中心的

8、价值观的源头。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的第一人,其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理想国”所需要的哲学和军人。洛克的绅士教育也是从当时的社会需要出发,培养当时英国资产阶级与贵族联合执政所需要的“有德行”、“有用能于“的绅士。裴斯泰洛齐则认为学生生来就蕴藏有各种能力和力量的种子,教育就是促使儿童的各种天才能的种子得到和谐发展。科研和教学教育目的中更多体现政府的指导思想;教育模式玩多主张实行严格的专业教育,以专业划分大学活动,专业设置主要根据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建立在这种哲学基础之上的个人本位突出个体的利益和权力,兴趣和爱好,社会参与及自我实现。在高等教育实践中,更多强调高等教育促进人的理智发展,

9、注重个人品质的形成和个人潜在才能的发挥,教育目的钏更多体现受教育者自身的要求;更多采用普通教育的模式,对学生实施一种共同的理智练习。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1把历史的抉择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考察,揭示各种抉择的由来和种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2既要看到这两种观点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存在各自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专才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通才教育和专才

10、教育的现实融合 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高度结合。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深刻理解人类的悲欢与痛苦;只有掌握了丰富的历史事实,才能反思和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只有打下一定的哲学功底,才能拥有生活智慧。因此,在大学中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还要讲授人文知识。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现有国情的选择。在另一方面,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高等学校的入学率比较低,高等教育的成本又颇高,希望学生毕业以后能尽快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且能够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发挥作用,所以在学

11、生在读期间有必要给予他们全面的教育。1998年上半年开始着手进行新一轮的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将原有的500多种专业调整减少到249种。这对构建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马丁特罗1973年从精英到大众。15%-50%大众教育。50%-普及教育。高等教育由英才阶段向大众阶段的转变 1世界及我国的高教大众化的必然趋势 。人们意识到,工资和职位的差异不再由其身份所决定,而是由技术水平和是否受过高等教育决定。 科学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已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振兴经济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1发展速度要适度2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 3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

12、 4发展终生教育平等与效率是高等教育政策中的两种价值取向高等教育平等人微言轻一种理想,是指人们把接受高等教育看作是一种应有的权利,从而要求任何人都不受限制地享受这种权利。包括以下三方面:1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2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3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而现实中的高等教育平等只是相对的,不平等则是绝对的。世界银行把效率分为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内部效率是指某一教育系统用尽量减少浪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所培养学生的数量;外部效率是指一般教育同职业教育的关系以及学校同就业机会的关系。该定义反映了教育内部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现实选择效率优先,兼顾平等可以将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

13、顾平等”。所谓“效率优先”,是指当前必须把提高高等教育效率作为首要目标;“兼顾平等”,一是指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二是指目前仍不能用平等的理想目标来要求现实,而只能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现实,作符合现实的最大努力。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基本度主要包括高等学校的学制、学位制度、招生就业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学制是指一个国学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学制是教育在伴随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身内部规律的要求不断加以调整、完善和规范化而逐渐

14、形成的。它既是一个具有时空意义的概念,同时又有相对的稳定性。 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在于:1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性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教育作为一种为满足 统治阶级对治心和治术人才需要的工具也就此应运而生。学制的建立要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学制的建立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提高能力。从办学形式的角度分析,世界各国高等学校系统一般是由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两大子系统构成。 1世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宏观特征 从举办者角度将其概括为四种基本类型,它们分别是:单一公立系统中的单一机构部门;单一公立系统中的多重机构部门;多重公立系统的

15、多重机构部门;私立和公立系统并重的多重机构部门。 所有高校都由政府来举办,并统一接受政府的某一主管部门的垂直领导。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部门。 资金却来自政府不式的特征在于:所有高校由中央政府举办,但资金却来自政府不同的部门。如法国。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部门。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部门。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日本。世界各国高等学校的学制宏观上表现为两大特征,即公立和私立高校两大系统并存,办学层次阶梯式分布。各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微观特征 1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以承担专门的技术人才的培养或职业培训功能为主的高等学校。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2大学和专门学院。基本上实行宽进。3研究生院。微观特征归纳

16、为以下几点:1由于大多发达国家目前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的入学条件限制一般比较宽松,2在一些国家,同一层次的高校由于办学水平上存在差异,入学条件的要求有所不同,体现了大众化教育中依然清晰可见的精英教育特征;3各国高校学生就读的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具有不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特别是对于一些低层次和新创办的机构而言;4在各个层次中,由于培养规格的多样化,办学策略和学生的修业年限有一定的差异。5各国在各个层次间既考虑到合理的分流,以满足不同能力程度和有不同发展需要的学生入学要求。1954年国庆,明确高等教育是作为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更高层次教育,它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部三个层次。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宏观总体特征是:以多重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