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必备知识汇编

上传人:g****z 文档编号:378120751 上传时间:2024-01-25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8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必备知识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必备知识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必备知识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必备知识汇编(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必备知识汇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理解、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

2、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素养: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合理的生产关系推动生

3、产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来合理的生产关系也会逐渐落后,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这时,生产关系就必须做出调整或变革(表现为统治者的改革或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2)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近代以来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工具(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例1:铁犁牛耕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奴隶制生产关系过渡到封建制生产关系。(奴隶制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导致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例2: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垄断组织间的自由竞争加剧生产力与生产关间矛盾罗斯福新政。例3:斯大林模式的前期和后期例4:三大改

4、造和“一五计划”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工业进步;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生产关系,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2阶级斗争理论(1)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的相应的对立阶级。(2)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注意选择题中的“根本目的”)例:分封制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百家争鸣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法家新兴地主阶级;孔子、道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墨家小生产者、社会下层;孟子荀子地主阶级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例1: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新航路

5、开辟经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政治变革经济发展)例2: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壮大市民文学、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出现。例3: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素养: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1.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2. 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3. 按照时间

6、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事件、人物、现象的相互关联。4. 能够在不同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做出合理解释。5. 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素养: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1. 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2. 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3. 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4. 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

7、历史与现实问题。素养: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1. 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2. 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3.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4. 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建构历史叙述。5. 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1. 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

8、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2. 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3. 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4. 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历史价值观:素养:历史价值观家国情怀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当前的历史价值观明确表达为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

9、的进步为使命。1. 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作出的主观评判。2. 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3. 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法总结关于历史学科体系的一系列问题一、历史的含义一般而言“历史”一词大致有三种含义:第一种,指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第二种,指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事件和行为遗留下来的痕迹(历史史料:文字、实物)第三种,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为记载的诠释和研究:是人们认识中

10、的过去。(史料+史实+史识+史观+史法)二.我们学习、教授的历史应属于:第三种历史。构成其历史的要素有:历史史料+历史史实+历史史识+历史史观+历史史法(一)历史史料-“五史”有机统一的基石1、什么是史料?史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这些痕迹可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过去的历史。2、史料的种类:根据史料的存在形式,一般可分为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两大类。(1)实物史料:是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前人活动的场所和前人创造发明的有形物品。主要指各类遗物、遗址、墓葬、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2)文献史料:包括文字史料和口述史料两大部分A、文字史料: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史部

11、类(经、史、子、集)即关于历史的书籍经、子、集类。档案类。档案分公、私档案两种。 地方志类。 甲骨和金石铭文B、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3、史料的信度:一般而言,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有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他实物等),信度最高;第二手史料信度降低,以后类推。但不管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都要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4获取史料的途径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2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超然客公众号5影响史学观

12、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4时代的局限性等。6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二)历史史实-“五史”有机统一的依据1、什么是历史史实?历史史实就是依据一系列史料还原的人类过去的生产、生活、阶级斗争、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以及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等的客观的基本事实。或者更通俗讲就是还原的历史的真相、历史的真实、历史的本来面目、历

13、史的自己。但由于主客观因素,但这种还原不是百分之百的还原,只是近似历史真相。2、中学历史教材中历史史实的分类历史史实可分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典章制度、政策法规、思想学说、文化成就等几大类。(三)历史史识(认识)-“五史”有机统一的灵魂1、什么是历史史识?史识,就是依据一定的历史史观(标准)和一定的历史史实或史料对某一历史事件、人物活动、制度政策等做出比较客观的阐释和解读,或者认识。一般而言是透过历史史实的现象,发现其后面隐藏的本质性的东西。也有可能是历史的规律。它是历史的灵魂。2、历史史识是多元的而不是唯一的由于历史史观不是唯一的,所有历史史识也不是唯一。这就产生了不同的史学观点和争论。“

14、永远的不确定,这也许正是历史的的玄妙所在。”3、中学历史教材中的历史史识历史教材中的对人物、事件、制度等的评价、历史影响、历史意义往往就是史识。但仅是一家之言-是以文明历史观为标准的一种认识结论而已。(四)历史史观-“五史”有机统一的钥匙1、什么是历史史观?所谓史观,即观察、分析历史事物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文明史观是新课程教材编写的历史史观)2、历史史观的种类:(1)辩证唯物主义史观:(2)文明史观:(3)近代化或现代化史观(4)全球史观(5)革命史观(6)社会史观(五)历史史法-“五史”有机统一的形式研究历史和叙述历史的方法。比较法、归纳法(史论结合法)、史料分析法、描述法、定量法等。三

15、主要史学范式(史观)史学范式(亦即史学观)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多种版本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唯物主义史学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唯物主义史学范式(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合理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来合理的生产关系也会逐渐落后,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这时,生产关系就必须做出调整或变革(表现为统治者的改革或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2)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近代以来主要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