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附带有答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377242220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5.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附带有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附带有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附带有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附带有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附带有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附带有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附带有答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附带有答案学校:_班级:_姓名:_考号: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笔墨当随时代”是清初石涛一段画跋中的话,日后却成为中国现当代艺术家奉为圭臬的一种艺术观,以及倡导艺术创新的至理名言。然而,笔墨如何随时代?随什么样的时代?这“笔墨”是指狭义的中国画技法与形式,还是泛指中国画的精神与内涵?不同的解读使得中国画的面貌与走向居然大相径庭。我这里当然不是要谈中国画,而是想把石涛的绘画观念移植到当下的文学批评中来。文学与时代是极其复杂的存在,但文学与时代在思想与精神上并不是一种同构与同质的关系。文学既有可能与时代同步,也可能走在时代的前面,还有

2、可能是落后甚至悖谬于时代。文学有先进与堕落之分,时代亦有光明与黑暗之别。在这种意义上,我觉得不能把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简单地理解为“跟随”时代,介入时代、表现时代以至于引领时代或许更接近石涛之本义。因此,文学批评在面对文学与时代的时候,既不能脱离文学而在时代精神上凌空蹈虚,亦不能够囿于文学而置时代精神于不顾,文学批评的艰难与复杂状态由此而生。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批评我不敢妄下断言,但我感觉很多批评家是食西方20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而不化,导致与文学创作不同程度的错位。换言之,很多批评没有真正有效地参与到中国文学创作的进程中来。我理解的文学批评是独立于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的一种更富于

3、文学本体意味的文体,它的位置是在文学创作的最前沿,它的价值在于直接参与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潮的进程,当然,它会给文学理论与文学史提供最具现实意义的依据与互动的动力。20世纪西方文论与批评方法所达到的高度是应当承认的,但一些批评家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的生搬硬套,一定程度上让近20余年的许多中国文学创作没能真正吸收它的非凡成果。这样讲并不是排斥对西方20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的研究与借鉴,而是说,生搬硬套的结果只能使一些当代文学批评者在缺乏作家关注、没有读者参与的情况下自我狂欢或自娱自乐。亦可谓,批评未随时代。石涛的另一句话是“夫画者,从于心者也”。进一步延伸说,思想、精神和情感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文学批

4、评置作家鲜活的创作与时代的发展于不顾,而是囿于学术体制与学术规范,或沉浸在某一套理论批评体系与话语中不能自拔,这样的批评如何称得上“随时代”?哈罗德布鲁姆说,“想象性的文学处于真理和意义之间”,这就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广阔的阐释空间。所谓“文学批评当随时代”的最重要之处在于引领作家与文学,积极参与文华创作与时代精神的建构,在与创作的互动中建构代表着社会前进方向的理想与精神。文学批评如果不能够与所处的时代相融合,不能够用自己的思想与精神参与时代精神与理想的建构,这样的文学批评肯定不是好的文学批评,更遑论伟大的文学批评。(摘编自傅逸尘“新笔记体批评”:“中式评论”的想象与建构)材料二:文学批评必须对自

5、己所处时代的精神状况发言,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文学批评区别于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之所在。这一功能在文学批评的诸多维度中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们将它称为文学批评的“核心”或“基石”也不为过。在20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几乎可以作为时代的文化、文学、思想、心理、社会发展风向标,有时甚至担当着塑造时代思潮范式和精神模型的功能,引领着时代美学的发展。对20世纪80年代批评家来说,“现实/时代的吸引”是他们学术研究的直接动因,“而们的研究,也成为对现实/时代的话语介入”。朦胧诗的批评实践在这一诗歌潮流的成型中起着重要作用,谢冕、孙绍振、徐敬亚不仅对诗歌美学逐层阐解,也敏锐地把握住了诗歌文本中体现出来的时代精

6、神的变化;现代派文学的美学观是在批评探讨中逐渐成熟的,在黄子平、许子东、李劼、李洁非的批评文本中,现代主义、现代意识、当代城市青年的精神轨迹被一一勾勒出来;先锋文学则在文学批评中棋逢对手,获得了比文本表层更为丰富和有深度的阐解,作家与批评家共同以智性和才华创造了属于他们的黄金时代,也铭刻下了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时代特征。这些批评实践在不同的精神维度和升降处进行了标本式的勘察与处理,为我们提供了那个时代的面相。但是,在当下,我们却离文学批评的这一重要功能越来越远。我们今天面临的精神状况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任何一个时代,当今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在经济、文化、体制等方面急剧转型的“大时代”。这

7、个时代的触角全面地影响了社会和文化生产机制,文学批评却反向地呈现出了失语的状态,或者至少没有达到20世纪80年代的那种有效性和深入性。这个“失语”不是不发声-当下的批评生态可以说是多元的、活跃的、热闹的,而是指现在的批评实践无法为我们提供了解时代精神状况的经验性和复杂性的途径。那么,文学批评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回应这个丰盛的“大时代”,折射和提取出时代的精神肖像呢?(摘编自曹霞文学批评与当代文化建设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是复杂的,文学批评与时代是紧密相连的,文学批评既要立足于作家、作品本身,也要彰显出时代精神。B文学批评主动构建积极向上

8、的时代精神,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既可以引领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也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C成功的文学批评,往往融入了作者对于时代、社会、人生的思考,能够引领文学思潮,促进文学发展,丰富文学的美学内涵。D文学批评处在文学创作最前沿,并直接参与文学创作进程,因而就传达时代精神而言,文学批评比文学创作更容易被人接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涉及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和时代精神的重要作用,但两则材料所反映的文学批评的现实问题不尽相同。B文学批评既能影响作家对文学的理解以及个人文学作品的创作,又能影响到文学社会功能的发挥以及读者对文学的鉴赏。C时代精神的日趋复杂化,以及不断显

9、现的文学批评生态的多元化、活跃性等,导致文学批评的功能越来越趋向于单一化。D文学批评者传递、弘扬时代精神,一方面要关注现实,把握时代精神实质;另一方面要融入作品,挖掘其先进精神因子。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A白居易高举“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大旗,倡导“新乐府运动”,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引领诗人关注民生疾苦。B胡适曾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比如先秦时期的代表是诸子散文,唐宋时期代表则是唐诗宋词,明清时期却是小说戏曲。C鲁迅先生主张的“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的思想,成为当时进步文艺青年的座右铭,其作品给予人们精神上的启蒙。D别林斯基在致果戈理的信中

10、,批评果戈理的错误立场,抨击沙俄时代的黑暗现实,致使果戈理将其死魂灵第二部付之一炬。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如何让文学批评彰显或引领时代精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一块土地贾平凹这是他给我说的故事。他那块地并不大,总共十八亩二分五,他们习惯说成十八亩地。十八亩地很平整,西边有一条水渠,水渠一拐,朝别的地方去了,拐弯处长了棵梧桐树。他那时太小,只有两岁吧,关心着那棵梧桐树上会不会来凤凰。那时候,他的太爷还在,有一阵子太爷总是去十八亩地,从地北头走到地南头,再从地南头走到地北头。太爷在地里走着就背了手,腿好像没了膝盖,直戳戳往前迈一

11、步,再迈一步。从渠沿上走过的人说:阿爷,你咋天天都量地哩?爷的爷刚刚来到沙白村时,那里还是一片狼牙刺滩,一家人起早贪黑硬是挖掉了狼牙刺,搬走了石头,才修出来了十八亩地。但在太爷三十岁的那一年,房子着了大火,把什么都烧成了灰,十八亩地就卖给了村里的马家,太爷还从此给人家吆马车。太爷在用步子丈量着十八亩地,村子里正叮叮咣咣地敲锣鼓。锣鼓敲到谁家,谁家就拿一条红被面来挂彩。太爷说:土地改革了呀!太爷在十八亩地里种了麦子。可是,麦子刚刚泛黄,太爷却死了。沙白村的坟地都是在村东那个堆料浆石的高岗子上的,只有太爷的坟埋在梧桐树下。爷对十八亩地更是上心,种麦,种包谷,也种豌豆和芝麻,地堰砌得又细又直,地里的

12、土疙瘩都揸得碎碎的。他亲眼看过爷在吃土,那是一个秋后,麦苗还没有出来,爷领着他在地里走,爷一直鼻孔张大地吸。他说爷你吸啥呢?爷说你没有闻到土气香吗?他闻不出来,爷就从地上捏了一把土,捏着捏着,竟把一小撮塞在嘴里嚼起来了,吓了他一跳。他说:爷是蚯蚓。爷赫赫地笑了,说:蚯蚓?啊,蚯蚓,爷是蚯蚓。后来,爷就当了村长。当了村长,就走方字步,在村道里走,人人见了都问候。爷怎样经管着村子,他不甚清楚,但在爷当村长的几年里,沙白村一下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是过了两年吧,村里又是敲锣打鼓。婆问爷:咋又敲锣鼓哩?爷说:社会又变呀,要地呀。这就是成立了人民公社。村子里架起了高音喇叭,整天在说着人民公社好。但是爷

13、不久就病了,汤米不进。侧睡了一个月,到了初秋,爷突然精神好些,要家里人搀着去十八亩地,家里人搀着他到梧桐下。爷说:哦,芝麻开花了。头一歪,咽了气。爷死后没有埋在十八亩地里,因为十八亩地已经不属于他家的地了。这期间发生了多少事啊,他娘死了,他爹摔断过腿,他又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又在一报社上班。他再一次回到沙白村,把辞退工作准备经商的想法说给爹。他记得清清楚楚,那一天他家的院子里涌了好多人。院子人说:征地啦,征地啦!那个晚上,沙白村人都在高兴,这地一征,他们终于不再是农民了,而且每家还领到了一大笔补贴费,就筹划着该怎么使用这些钱了,他爹却在屋里喝闷酒,喝了半瓶子,喝得一脸的汗都是油。爹问:你爹真的也

14、不是农民了?他说:当然不是农民了。爹却说咱到十八亩地去。他能理解爹的心情,以前分了地,又收了地,地还在沙白村,天天都能看到,现在却要离开沙白村,十八亩地说不定做什么用场,就再也没有了呀。他陪爹去了十八亩地,从地南头走到地北头,走了七八个来回,爹的腿一软就跪在地上磕头。他不知道爹是给十八亩地磕头哩,还是给埋在十八亩地里的太爷磕头。爹离开了沙白村,搬住到了城西南角新建的小区。他不能陪爹呀,因为他的公司经营外贸生意,生意又非常好,在积累了一定资金后,他也开始进入房地产市场。城市发展确实很快,像潮水一样向四边漫延着,扩张着。原先20万一亩征去的土地,地价开始成了400万一亩,纷纷建造了别墅。还未开发的

15、那些地方,都用围墙圈着,过一段时间,拍卖一块;再过一段时间,再拍卖一块。当然,每次拍卖会他都去参加的,每次参加了都铩羽而归。但当又一次召开拍卖会,拍卖的是沙白村那一片面积,他竭力竞争,他的实力不可能拿下整个沙白村,却终于得到了那十八亩地的开发权。他说十八亩地,是他看到的也是经过的,收了,分了,又收了,又分了,这就是社会在变化。社会的每一次变化就是土地的每一次改革,这土地永远还是十八亩呀,它改革着,去演绎了几代人的命运啊!他说完故事,我让他带我去十八亩地看看。十八亩地果然还被围墙围着,地很平,没有庄稼,长着密密麻麻一人多高的蒿草。突然,地的南头嘎喇喇一声,飞起了一只鸟,我们即认出那是野鸡。怎么会有野鸡?野鸡是能飞的,但它飞不高也飞不远,围墙之外都是楼房它是从哪儿来的?我们都疑惑了。他却突然一愣,说:这是不是我太爷的魂?!他这话是把我吓了一跳,但我绝不会认为他的话是对的,我只是担心这十八亩地很快就要被铲草掘土,建起高楼了,那野鸡还能生存多少日子呢?又是一年过去了,有一天路过了那十八亩地,十八亩地的围墙换了,围墙里并不是建筑工地,梧桐树还在,蒿草还一人多高,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一块土地。(有删改)文本二:在一块土地中,贾平凹孤独地站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深切地注视变化中的乡土中国面临的困境,有黍离麦秀之情怀。叙事简洁,行文朴拙,谦抑隐忍,个体与历史、现实间的精神纠葛得到了满怀敬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