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样卷)一、选择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朗 润 (rùn) 哺 育(bǔ) 悄 然(qiāo) 前 扑 后继(pū)B.闲 暇 (xiá) 霎 时(shà) 欺 侮 (wǔ) 潜 滋暗长(qián)C.忌 讳 (huì) 云 宵 (xiāo) 推 崇 (cóng) 无精打 采 (cǎi)D. 惩 戒(chěng) 忧 戚 (qī) 恳 切(kěn) 消 声匿迹(xiāo) 2.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放学后,孩子们小心地绕过庄稼,踩在嘎吱作响的松果和杉木叶上,他们嬉笑着,追逐着傍晚,远山 ,炊烟 云里一个小男孩 地唱起自编的歌谣一只金龟子爬到他手上,他顺从地让它爬上胳膊,然后微微倾斜手臂,引它爬回叶子。
孩子们在,诗意就可以诞生在任何时刻A.绵长 飘进 心不在焉 只要B.连绵 飞进 漫不经心 只有C.绵长 飞进 心不在焉 只有D.连绵 飘进 漫不经心 只要 3. 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篆刻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华夏先民在甲骨上的契刻, 它 与汉字起源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②篆刻的实物——印章是中华 历史与文明 的重要载体之一③经过数千年的演进,使金石篆刻的 实用功能 开始淡化,逐渐升华为一门独立的艺术④篆刻艺术通过 镌刻的方法 ,在方寸之间追求着分朱布白的精雅趣味A.“历史与文明”“实用功能”“镌刻的方法”三个短语的结构各不相同B.句①中的“它”指代的内容是“上古时代华夏先民在甲骨上的契刻”C.“金石篆刻就是由中国古代印章发展而来的这句话适合接在句②后D.句③是病句,修改方法是把“经过数千年的演进”中“的演进”删掉。
4. 下列各项中表述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出自课文《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原名蒋正涵,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等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是敬辞,“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是谦辞贵庚”“奉陪”是敬辞,“见教”“小女”是谦辞C.在《朝花夕拾》中,《五猖会》《父亲的病》都提到了父亲,但作者表达的情感不同前者表达对父亲的无奈与厌烦,后者表达对父亲的关心和同情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从小就个性倔强、敢想敢做、嫉恶如仇他敢在上流社会的聚会中痛打阿尔焦姆,也敢把烟末儿撒在神父家的发面里 二、名著阅读 5. 回答问题 角色一 (愤怒地)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角色二 (哄劝地)师父在马上正行,叫声徒弟,我不曾听见,沙僧又推耳聋师父就想起你来,说我们不济,说你还是个聪明伶俐之人,常时声叫声应,问一答十因这般想你,专专教我来请你的,万望你去走走,一则不孤他仰望之心,二来也不负我远来之意。
角色三 (深情地)孩子啊,你要记着,当你长大了,当你的孩子也从你手上接过红旗那天,你要面对红旗回答——你是否为保卫红旗而生,为保卫红旗而战,为保卫红旗而贡献了问心无愧的一生学校举行话剧展演,导演对前来应征的演员提出了以下问题: ①这三个角色,你想扮演哪一个,他叫什么名字? ②这段台词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来的?③依据台词说说你对这个角色的认识 ③如果你是应征者,你会如何作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 6. 古诗文默写 (1)蒹葭萋萋, _____________ 《诗经·蒹葭》) (2) _____________ ,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 (3)大雪三日, _____________ 张岱《湖心亭看雪》) (4) _____________ ,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当我们面临困境时,陆游《游山西村》中的“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告诉我们: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四、选择题 7.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乙】 孤山寺端上人房①写望宋•林逋底处②凭阑思眇③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④葑上田⑤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注释】①端上人房:端上人,名端的和尚;房,僧舍②底处:何处③眇:通“渺”,远④棋枰:棋盘⑤葑(fèng)上田:古代一种以木作架的水田 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两诗借景抒情,甲诗以万物复苏之景写游玩之乐,乙诗以秋日夕暮之境写恬淡之心B.甲诗颔联中“争暖树”“啄春泥”表现了莺飞燕舞的动态美,展现出早春生命的美好C.乙诗颔联从静态着笔,以“画轴”“棋枰”为喻,描绘出了一幅优美明丽的秋景图D.两诗尾联直接抒情,“行不足”“待重来”表达两位诗人对所见之景的欣赏和留恋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贞观十四年,太宗以高昌①平,召侍臣赐宴于两仪殿,谓房玄龄曰:“高昌若不失臣礼,岂至灭亡?朕平此一国,甚怀危惧,惟当戒骄逸以自防,纳忠謇②以自正黜邪佞,用贤良,不以小人之言而议君子,以此慎守,庶几于获安也魏征进曰:“臣观古来帝王拨乱创业,必自戒慎,采刍莞③之议,从忠谠④之言天下既安,则恣情肆欲,甘乐谄谀,恶闻正谏张子房⑤,汉王计画之臣,及高祖为天子,将废嫡立庶,子房曰:‘今日之事,非口舌所能争也’终不敢复有开说况陛下功德之盛,以汉祖方⑥之,彼不足准⑦即位十有五年圣德光被今又平殄⑧高昌屡以安危系意,方欲纳用忠良,开直言之路,天下幸甚太宗深嘉纳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减)【注释】①高昌:西域国名②謇(jiǎn):忠诚,正直③刍莞(chúráo):割草打柴的人,草野之人④忠谠(dǎng):忠诚正直的人。
⑤张子房:名良,汉封留侯⑥方:比拟,比方⑦准:衡量,比照⑧殄(tiǎn):断绝,灭绝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皆 以 美于徐公 策之不 以 其道(《马说》)B. 闻 寡人之耳者 不求 闻 达于诸侯(《出师表》)C.不以小人 之 言而议君子 无丝竹 之 乱耳(《陋室铭》)D. 恶 闻正谏 死亦我所 恶 (《鱼我所欲也》)9.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子房曰:“今日之事,非口舌所能争也 10.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即 位 十 有 五 年 圣 德 光 被 今 又 平 殄 高 昌 11.齐威王实现齐国大治,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两位都是有作为的君主在甲、乙两文中,他们在纳谏方面有什么异同?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江面上,鼓声雷动龙舟手和着鼓点声,甩开臂膀,奋力划桨一艘艘龙舟如离弦之箭,划破平静的江面。
岸边观众挤得水泄不通,阵阵加油呐喊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这是6月21日在湖南汨罗举办的2023汨罗江国际龙舟邀请赛比赛现场的“超燃”一幕 ②2300年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汨罗江怀沙自沉,成为千古绝唱泪罗,是屈原晚年行吟求索之地、浪漫主义诗歌发源地,也是屈原文化传承地,被誉为“端午源头、龙舟故里、诗歌原乡”两千多年来,汩罗江弦歌不绝、桨声不断,端午龙舟文化在这方热土代代相传 (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①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意为“初始”,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仲夏的开端,天气燥热,“五毒”繁殖,人们插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来“驱毒避秽” ②在我国“四大传统节日”里,端午节是除了春节之外最热闹的一个节日,“万户千门喜气多”端午节承载着多样且厚重的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龙舟节、天中节、端阳节、浴兰节……从端午节的众多别名可以看出,经过岁月的沉淀,这一古老节日被赋予了多重意义祭祀祈福、团圆孝亲、强身健体等,共同构成端午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具文化内涵的端午传统习俗,赋予生活以仪式感,也潜移默化地将中华民族关爱生命、重视家庭、追求团结等价值观念根植人心。
(选自《品味端午的文化内涵》) 【材料三】人们在水面终点插一根缠五颜六色锦布的长竿,称之“锦标”竞渡船以先夺取锦标者为胜;“标”成了冠军的代名词传说,屈原投江后百姓划船寻找,逐渐演 变为端午划龙舟习俗唐代赛龙舟成为竞赛活动,称为“夺标”1976年第一次国际龙舟赛在香港举2021年东京奥运会中国龙舟作为展示项目2010年龙舟首次进入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1995年在中国岳阳举行第一届世界龙舟锦标赛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改动)【材料四】 龙舟起源于古越人的龙图腾祭祀,它的制作过程十分考究,制作要求很高一般的龙舟长度约为20多米,可分为龙头、龙身、龙骨、龙尾四部分制作龙舟时首先是“造脚旁”,即制造龙舟船底随后是“上大旁”,即制作船的侧边这是龙舟制作过程中最讲究,也是最困难的工序,因为大旁制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龙舟的速度最关键的步骤,是对龙头龙尾的雕刻,一旦龙头重心不稳,将影响到整条龙舟的受力与航行最后,便是龙舟的补缝上色,由于古代尚黄,红色也是吉利色,故龙舟以黄红为主至此,一艘龙舟正式宣告下水选自《中国龙舟:从手工作坊到世界锦标赛》)12.对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汨罗是屈原行吟求索之地、现实主义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