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1章 直线运动练习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376447467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1章 直线运动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1章 直线运动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1章 直线运动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1章 直线运动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1章 直线运动练习(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必修1 第一章 直线运动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B. 因为质点没有大小,所以与几何中心的点没有区别 C. 凡是轻小的物体,都可看作质点 D. 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属于无关或次要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答案:AD 解析:质点是人们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理想化的一种模型,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属于无关或次要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故选项AD正确。2一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一段位移所用的时间为,紧接着通过下一段位移所用时间为。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 A B. C D答案:A解析:物体作匀加

2、速直线运动在前一段所用的时间为,平均速度为,即为时刻的瞬时速度;物体在后一段所用的时间为,平均速度为,即为时刻的瞬时速度。速度由变化到的时间为,所以加速度,A正确。3、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为x = 5t + t2 (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则该质点A第1s内的位移是5mB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6m/sC任意相邻1s内的位移差都是1mD任意1s内的速度增量都是2m/s答案:D【解析】:第1s内的位移只需将t=1代入即可求出x=6m,A错误;前2s内的平均速度为,B错;由题给解析式可以求得加速度为a=2m/s2,C错;由加速的定义可知D选项正确。4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

3、间 t 内的位移为 s ,设这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为 v1 ,这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为 v2 ,则( )A无论是匀加速运动还是匀减速运动,v1 v2C无论是匀加速运动还是匀减速运动,v1= v2D匀加速运动时,v1 v2答案:.A 解析:本题可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利用运动简图分情况分析。若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从A至B,中间位置为C,则前进AC段所用时间必然大于前进CB段所用时间,即中间时刻D必在C之前,所以v1v2。同理,若为匀减速直线运动,也得结论v1v2。 BCDA解法II:利用公式比较。设这段过程的初速为v0,末速度为v1,则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4、规律知,又因为 5、.一物体自t=0时开始做直线运动,其速度图线如图所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在06s内,物体离出发点最远为30m B.在06s内,物体经过的路程为40mC.在04s内,物体的平均速率为7.5m/sD. 56s内,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做负功答案 BC 解析:05s,物体向正向运动,56s向负向运动, 故5s末离出发点最远,A错: 由面积法求出05s的位移s1=35m, 56s的位移s2=-5m,总路程为:40m,B对:由面积法求出04s的位移s=30m,平度速度为:v=s/t=7.5m/s C对:由图像知56s过程物体加速,合力和位移同向,合力做正功,D错6、t0时,甲乙两汽车从相

5、距70 km的两地开始相向行驶,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忽略汽车掉头所需时间下列对汽车运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01234306030甲乙v/(kmh1)t/h A在第1小时末,乙车改变运动方向 B在第2小时末,甲乙两车相距10 km C在前4小时内,乙车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总比甲车的大 D在第4小时末,甲乙两车相遇【答案】:.BC【解析】在第1小时末,乙车速度达到负最大值(-30km/h),在第2小时末,乙车速度由负值变为正值,说明乙车改变运动方向,选项A错误;由速度图象与横轴所夹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在第2小时末,甲车行驶30km,乙车行驶30km,甲乙两车相距10 km,选项B正确;由图象斜率表示加

6、速度可知,在前4小时内,乙车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总比甲车的大,选项C正确;在第4小时末,甲乙两车速度相等,并非相遇,选项D错误。vtt1OPQ甲乙7、甲乙两车在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两图象在tt1时相交于P点,P在横轴上的投影为Q,OPQ的面积为S在t0时刻,乙车在甲车前面,相距为d已知此后两车相遇两次,且第一次相遇的时刻为t,则下面四组t和d的组合可能是Att1,dS Bt,Ct, Dt,【答案】:、D【解析】由甲乙两车的vt图象可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要使两车相遇两次,第一次相遇时乙车速度一定小于甲车,t一定小于t1;第二次相遇时乙车

7、速度一定大于甲车。显然选项A错误;甲乙第一次相遇有v0t =at 2+d,而a= v0/t1,由vt图象与横轴所夹面积表示位移可知v0t1/2=S。将t=t1代人化简得d=3S/4,所以选项D正确。二、非选择题8、某物体沿一条直线运动,(1)若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2,求全程的平均速度(2)若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v2,全程的平均速度又是多少?分析:求解平均速度一般由定义求解解:(1)设全程所用的时间为t,则由平均速度的定义知9、.水滴由屋檐自由下落,当它通过屋檐下高为1.4m的窗户时,用时0.2s,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

8、求窗台下沿距屋檐的高度。9. 3.2m解析:雨滴自由下落,由题意画出雨滴下落运动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利用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图中的几何关系求解。如图2-4-2所示h1=gt2/2h2=gt2/2t2=t1+0.2sh2=h1+L由解得:g(t1+0.2)2/2=gt12/2+L代入数据得t1=0.6s所以, h2=g(t1+0.2)2=100.82/2=3.2mAB1.20CDE1.90cm2.402.38图510图5是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研究某物体运动规律时得到的一条纸带根据图中的数据,计算物体在AB段、BC段、CD段和DE段的平均速度大小,判断物体运动的性质10、物体在AB段、BC段、CD段和

9、DE段的平均速度大小分别是19.0cm/s、60cm/s、60cm/s、59.5cm/s,物体运动的性质是先加速,后匀速解析:AB段的平均速度为 BC段的平均速度为 CD段的平均速度为 DE段的平均速度为在误差范围内,可认为,则物体先加速,后匀速11. 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德 实验装置,探究物块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规律。物 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尚未到达滑轮处)。从纸带上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议所示。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Hz。通过分析纸带数据,可判断物块在相邻计数点 和 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计数点5对应的速

10、度大小为 m/s,计数点6对应的速度大小为 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 m/s2,若用来计算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g为重力加速度),则计算结果比动摩擦因数的真实值 (填“偏大”或“偏小”)。11、6;7【或7;6】 1.00;1.20 2.00;偏大解析:由于计数点前后的间隔距离都小于它们的间隔距离,说明计数点6之前物块在加速,计数点7之后物块在减速,则开始减速的时刻在6和7之间。答案6;7【或7;6】。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等于4和6间的平均速度m/s,同理 m/s,又可解得计数点6对应的速度大小为1.20 m/s。在减速阶段cm,则加速度为m/s2。在

11、减速阶段产生加速度的力是滑动摩擦力和纸带受到的阻力,所以计算结果比动摩擦因数的真实值 “偏大”。12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给出了从0点开始,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的纸带,其中0、1、2、3、4、5、6都为计数点。测得:s1=1.40 cm,s2=1.90 cm,s3=2.38 cm, s4= 2.88 cm,s5=3.39 cm,s6=3.87 cm。那么:s6s5s4s3s2s1第 12 题图0123456 (1)在计时器打出点1、2、3、4、5时,小车的速度分别为:v1= cm/s ,v2= cm/s ,v3= cm/s ,v4= cm/s ,v5= cm/s 。(

12、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速度时间图象。 (3)分析小车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12(1)16.5021.4026.3031.3536.30(2)如图示(3)v随t均匀增加解析:(1)显然,两个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0.025s=0.1s。各点对应的速度分别为:,v2、v3、v4、v5同理可得。(2)利用描点法作出v-t图象(如下)是一个匀加速直线运动。按照本题思路除了可用逐差法计算其加速度也可用测其斜率的办法求出其加速度。13火车刹车后 7 s 停下来,设火车匀减速运动的最后 1 s 内的位移是 2 m ,则刹车过程中的位移是多少米?13解析: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看做是初

13、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逆过程,这样按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来处理将更为简捷。当然本题也可以用图象法解决。解法I: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看做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逆过程,火车减速运动的最后1s内的位移,相当于加速运动的第1s内的位移。由x1:x=1:72=1:49得x=722m=98m。解法II:火车的v-t图象如图所示,它与时间轴所围成的面积就是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由图象可知,阴影部分的三角形与大三角形相似,所以它们所围面积之比等于它们对应边的平方之比,所以有x/x1=(7/1)2=49。故x=49x1=98m。答案:98m14、在距离斜坡底端10m的山坡上,一辆小车以4m/s的速度匀速向上行驶,5s后,小车又以2m/s的速度匀速向下行驶。设小车做直线运动且位移和运动方向都以沿斜坡向下为正方向,试作出小车在这20s内的x-t图象和v-t图象,并由图象再确定小车在20s末的位置。14、解:在前5s内小车运动的位移,方向沿斜坡向上; 在后15s内小车运动的位移,方向沿斜坡向下;-4-2240 5 10 15 20 t/sv/ms-1-20-1010200 5 10 15 20 t/sx/m 以小车的出发点作为坐标原点,在这20s内小车的x-t图象和v-t图象如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