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复习《实验题》练习题-附带答案1.如图为某次小明同学在暗室里做光的色散实验示意图1)实验中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呈现彩色光带,这说明白光是由 混合而成的;(2)历史上首先用实验研究光的色散的是英国科学家 ;(3)如果分辨不清光屏上彩色光带的色彩,可以适当 (选填“增大”或“减小”)光屏与三棱镜间的距离;(4)实验时用白色的光屏,是因为 ;(5)若在三棱镜上贴满红色透明薄膜,在光屏上贴满绿纸则在光屏上可以看到 ;A.红光 B.绿光 C.黄光 D.没有光、黑的(6)小明想利用此实验来检验一张100元纸币的真伪,他应采取的操作是:把纸币放在 (选填“A”或“B”)光的外侧2.小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装置来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1)该实验应选用 (选填“大冰块”或“碎冰块”)来进行实验,效果更好些;(2)为了使试管中的冰受热均匀且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值,小华应选用 (选填“甲”或“乙”)装置来进行实验;(3)下图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一时间”图像。
由图像可知:冰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这样判断的依据是 ;(4)由图可知冰熔化过程所用时间是 min,其中第3min时,物质处于 态3.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并调节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1)他调节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等大的像,像应该是 (选填“倒立”、“正立”)的;(2)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到合适位置,就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3)根据以上实验数据,判断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多选)A.由图甲可知透镜焦距为20cmB.在图甲中,若将透镜的上半部分用不透明的纸板挡住,则光屏上仍有完整的像C.在图乙中,移动光屏成清晰像后,若将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光屏上能得到清晰的像D.若将蜡烛放在光具座上40cm~50cm之间,调整光屏位置,就能在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像E.在图乙中将一镜片放在烛焰和透镜之间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向左移动,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则所加镜片可以矫正远视眼。
4.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光沿纸板A射向平面镜,纸板B上反射光束沿OD方向,若入射光束绕O点顺时针转动,此过程中反射角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2)若将光束贴着纸板B沿DO方向射到镜面,反射光束将沿OC方向射出,说明光在反射时光路是 的;(3)如图乙所示,若保持入射光束不变,以ON为轴,把纸板B向后翻折,纸板B上看不到反射光束,说明 在同一平面内;(4)如图丙所示,将纸板整体以底边EF为轴向后旋转,当纸板A上呈现入射光束时,纸板B上 (选填“能”或“不能”)呈现反射光束,此时ON (选填“是”或“不是”)法线的位置5.“测质量、测密度”实验 (1)测量前,将托盘天平放在 桌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的 处,若天平的指针静止在图甲所示位置,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2)将天平调节平衡后,小明按图乙所示的方法来称量物体的质量,请找出他操作中的两处错误: 、 ;(3)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液体的密度。
①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如图丙所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 g;②将烧杯中的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如图丁所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 cm3;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杯内剩余液体的总质量为29.4g;④计算出被测液体的密度为 kg/m36.小明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再将玻璃板竖直放置在白纸上1)实验时,不采用平面镜而采用透明玻璃板,目的是 ;(2)如图甲所示,小明把蜡烛A点燃后放在玻璃板前面,再将另一支完全相同的 (选填“点燃”或“不点燃”)的蜡烛B竖直立在玻璃板后面,并不断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 ,从前面看好像蜡烛B也被点燃了,这个现象说明 小明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则蜡烛B要 (选填“远离”或“靠近”)玻璃板才能再次看上去像被点燃了一样;(3)如图乙所示,将一枚硬币放在竖直的平面镜前,硬币的像在a处;将平面镜平移至如图丙所示的位置时,硬币的成像情况是 选填字母序号)A.硬币成像在a处 B硬币成像在b处 C.硬币成像在c处 D.硬币无法通过平面镜成像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勇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如图甲所示操作,测得本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cm;(2)实验时,首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 ;(3)图乙中光屏上能够得到蜡烛清晰的像,若始终保持图乙中凸透镜的位置不变,适当向左移动蜡烛时,应该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8.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l)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理由是: ;(4)实验中斜面的坡度是大点好还是小点好? ,理由是: ;(5)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 (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6)小车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的大小排序是 (用v上、v下、v全表示);(7)若小车在斜面上运动路程中点的速度为v1,时间中点的速度为v2,则v1和v2的大小关系是 9.如图所示,把钢尺的一端紧按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幅度。
1)钢尺伸出桌面长度不变,更加用力拨动钢尺,钢尺发出声音的 增大;(2)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较短时,声音较 (选填“高”或“低”), 钢尺振动较 (选填“快”或“慢”)这是探究 与声源振动的频率的关系;(3)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10.如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1)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某时刻温度如图乙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A”、“B”或“C”),示数为 ,某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描绘出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ABCDE),则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2)在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该物质将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该物质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3)根据描绘的图线,该物质在第5min时处于 态,该物质的熔点为 ;(4)图像中DE段是 过程。
11.小聪用实验测量玻璃样品的密度,操作过程如下: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 处,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如图甲所示位置,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平衡2)把玻璃样品放在天平的左盘,往右盘加减砝码,调节游码使天平重新平衡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样品的质量为 g3)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内,量筒内水的体积如图丙所示用细线系住玻璃样品轻轻放入装水的量筒内,水面上升位置如图丁所示,则玻璃样品的体积为 cm3由此可得出玻璃样品的密度为 g/cm34)测得玻璃样品密度后,小聪又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得知玻璃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没有固定的熔点,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12.如图所示,这是小华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1)在安装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时,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组装;(2)小华观察到水在加热过程中水中气泡的情况如图乙所示,图 (选填“①”或“②”)表示水沸腾时的情况;(3)小华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根据实验数据和我们的生活经验,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加热时间/min00.511.52.02.53.03.5温度/℃9092949698989898(4)小华觉得该实验的实验时间过长,请你提出一种方法帮小明解决该问题方法是: ;(5)如图丙所示,B容器中装有适量水,A试管内也装有水,现用酒精灯给B容器加热,一段时间后,B容器内水沸腾时,A试管内的水不会的沸腾,不沸腾的原因是 第 7 页 共 9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 多种色光 牛顿 增大 反射所有色光 D B2. 碎冰块 乙 晶体 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 10 固3. 倒立 左 缩小 照相机 BCE4. 变小 可逆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不能 不是5. 水平 零刻度线 右 物和码位置放反了 用手直接拿砝码 77.4 60 6.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不点燃 完全重合 像与物大小相等 远离 A7. 10.0 同一高度 左8. 40.0 25 小 不正确 由静止释放会导致测得下半程平均速度偏小 小些好 便于测量时间,减小实验误差 变速 v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