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76429720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39.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预习导读1.认读字音佚之狐( )氾南( )缒( ) 共其乏困( )阙秦( ) 逢孙( )2.辨识通假(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秦伯说,与郑人盟()(4)失其所与,不知()3.一词多义(1)鄙(2)辞(3)许(4)微(5)焉(6)以(7)之(8)其4.词类活用(1)夜,缒而出()(2)朝济而夕设版焉()(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4)晋军函陵()(5)与郑人盟()(6)既东封郑()(7)越国以鄙远()(8)且君尝为晋君赐矣()(9)不阙秦()(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11)邻之厚,君之薄也()(12)且贰于楚也()5.古今异义(1)若

2、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今义:请客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古义:_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于正式场合。6.文言句式(1)是寡人之过也。()译文:_(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译文:_(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译文:_(4)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译文:_(5)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译文:_(6)夫晋,何厌之有?()译文:_背景知识写作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

3、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并未感化晋国。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郑文公自知不是秦、晋的对手,便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

4、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初读文本1.整体感知本文通过记述秦、晋联合围郑,郑国烛之武说退秦军的整个过程,表现了郑国君臣在国家危难时刻能够一致对外的团结精神,尤其突出了烛之武的大智大勇,能言善辩,深明大义。2.文脉梳理研读文本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

5、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2面对国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3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许”,有什么作用?4.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避”后“受”,有什么作用?5文中“朝济而夕设版焉”,这里的“朝”“夕”是否实指?拓展延伸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何关系?2.文章是怎样用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特色伏笔和照应本文在叙述故事时,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之间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

6、陵,秦军氾南”“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提供了条件。写法指导(1)伏笔概念。所谓伏笔,就是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事件预先做出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到另一阶段时与之呼应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2)照应概念及分类。“照应”是一种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结构手段。伏笔式照应只是照应众多分类中的一种,除此之外文章中的常见的照应还有

7、设悬式照应和前后照应,分为以下三种情况:a.先提出疑问,再揭晓答案,一问一答构成照应;b.人物的心理变化、人物相同或类似的语言、动作形成照应;c.文中反复出现或较为特殊的物品形成前后照应。作用。照应不但能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能强化某些关键的内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或某种启示。【参考答案】预习导读1.【答案】Y Fn zhu gong ju pang 2.【答案】 (1)“已”同“矣”,了(2)“共”同“供”,供给(3)“说”同“悦”,喜悦,高兴(4)“知”同“智”,明智3.【答案】(1)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名词,边境形容词,鄙陋,指目光短浅(2)动词,推辞动词,告别(3)动词,答应,许

8、诺名词,处所数词,表示约数代词,这样(4)连词,假如没有形容词,微小副词,微弱形容词,精深奥妙(5)语气词,表陈述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兼词,从这里语气词,表停顿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6)介词,因为介词,拿,后省略“之”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转折,却,而(7)代词,他,指佚之狐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指郑国(8)语气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代词,那代词,指郑国语气词,表反问,难道4.【答案】(1)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3)名词作状语,在东边(4)名词作动词,驻军(5)名词作动词,结盟(6)名词的使动

9、用法,使作为疆界(7)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边邑(8)动词作名词,恩惠(9)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侵损,削减(10)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11)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12)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5. 【答案】(1)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2)外交使节。(3)那人。6.【答案】(1)判断句这是我的过错呀。(2)省略句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3)省略句倘若放弃攻打郑国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4)状语后置句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5)状语后置句佚之狐对郑文公说。(6)宾语前置句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文脉梳理

10、2.【答案】深明大义,以国为重智勇双全,不卑不亢研读文本1.【答案】原因: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形势: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夹击之势。联系:两原因无关秦国,为退秦师的可能性埋下伏笔。秦、晋两军分驻两边,为退秦师提供了有利条件。2.【答案】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郑伯屈尊自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烛之武深明大义,勇挑重担。3.【答案】交代烛之武境况:是不被重用的老臣;委婉地批评郑伯不善用人,但其诚恳自责值得肯定;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为突出烛之武赴国难的义勇精神做铺垫。4.【答案】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会用人

11、,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自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5.【答案】非实指,是夸张手法,突出态度变化之速,以激怒秦穆公。拓展延伸1.【答案】原因及形势:文章的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关系有两点: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晋、秦两军,一在函陵,一在氾南,两军分驻两边,互不接触。这为烛之武能够说退秦师提供了有利条件。2.【答案】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他这句话把主角烛之武带出场。郑伯对烛之武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他的话促使烛之武答应游说秦国,使情节又推进一步,引出下面的说辞。烛之武见了秦伯后,连用他的智能和辩才,侃侃而谈。他的话促使秦穆公打消攻打郑的念头,使事情发生了逆转。这是故事的核心。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