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检测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76429710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检测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检测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检测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检测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检测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奉简中的傅律规定:百姓傅辩时,“醒敖童”占癃不审”“不当老”等弄虚作假行为是不允许发生的;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初令男子书年”,则更是明显的必须登记年龄大小的铁证,这表明秦朝 ( )A.法家思想指导司法实践 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弱化如 C. 政府高度重视户籍管理 D. 地方社会治理效能提升2.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的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时期,政府不时将侨居户口编人所居郡县户籍,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2、。这说明 ( )A. 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 B. 少数民族逐渐封建化C. 社会动荡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D. 户籍为赋役征发服务3.相比唐朝,宋朝的户籍制度不再将民众区分为“良民”与“贱民”,而是根据居住地的不同,将民户划分为“坊郭户”与“乡村户”。又根据居民有无地产,划分为“主户”与“客户”,而按宋朝立法,“客户”要退佃离开,地主是不可以阻挠的。这一变化 ( )A. 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B. 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C. 体现宋朝户口管理的开放性 D. 说明宋朝户籍制度已经完善4.明代中叶,开始推行附籍与寄籍制度。所谓附籍是指“各处逃移人户悉宥(宽恕)其罪,许于所在官司附籍,纳粮当差”,寄籍是

3、指保留原籍的同时可在外挂籍寄居。这表明当时 ( )A.户籍管理制度混乱 B. 赋役负担的减轻 C.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社会流动性增强5.秦汉时期,政府构建了以亭为核心的基层社会治安管理体系,西汉的长安设有16个街亭,东汉的洛阳设有24个街亭和12个门亭。这一体系 ( )A.保障了官僚政治的稳定 B. 导致了权力中心的下移C.提高了文书行政的效率 D. 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控制6.在以农为主的乡村社会中,小农世代生活于乡里,极少与官府直接接触。而以农业税为支撑的古代国 家财政使得官僚体系难以直接渗透到乡村每一家农户。于是宗族就能发挥共同体作用,从而弥补官府在县以下基层社会控制方面留下的空白。该观

4、点旨在强调 ( )A. 政权实现绝对集权控制 B.乡村社会存在地方自治C. 尊卑有序的社会共同体 D.基层治理官民合治模式7.明清基层社会管理中存在“官”和“民”二元系统。其中“民”的组织系统包含家族、乡族、乡约、会社、会馆等形 式,建立了相对严格的规章制度,通过各种教化方式,借助血缘、地缘等纽带,有效实现社会整合。这种“民”的管理模式 ( )A. 反映了君主专制体制空前强化的现实 B. 体现了中国家国一体的传统政治结构C. 适应维护传统秩序和社会变化的需要 D. 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管理体制的成熟8.596年,隋文帝令诸州百姓及军人收获时,按照贫富分为三等,各出粮若干,最多不超过一石,在当地筑

5、仓储蓄,广积谷物,委托乡官管理,以备荒年。这一制度 ( )A. 发展了社会救济事业 B. 体现了尊老养老传统C. 改革了基层组织形态 D. 加强了对户籍的管理9.宋代的城市救助不再局限于特定的灾荒民众和本族成员,而是面向广大的贫困民众。朝廷不仅创建一系列专门性的城市救助机构,而且颁布了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如救助赤贫者有居养令,安置流浪人员有乞丐法,开展疾病救助有安济法。由此可见,宋代的城市救助 ( )A.坚持以人为本 B.构建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C. 法律体系完备 D. 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规范性10. 筹济篇有谓:“万历间,御史钟化民救荒,令各府州县查勘该动工役,如修学、修城、浚河、筑堤之类,计

6、工招 募,以兴工作,每人日给米三升,借急需之工,养枵腹之众,公私两利。”据此可知,明代救 荒( )A. 主体是民间慈善组织B. 核心是保证粮食供应C. 出现了“以工代赈”的方式D. 减轻了百姓的徭役负担11.中世纪早期的西欧,贵族都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函主教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而国王只是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西欧庄园 ()A. 带有基层自治色彩 B. 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 C. 具有完全独立主权 D. 有利于形成强大王权12.1835年,英国市镇法颁布,取消200多个老的市镇白治团体,实际上是清除和排挤

7、了教会及地方地主贵施势力,设立了179个由市民选举议会进行自治的市镇。该法令的颁布 ()A. 君主逐渐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 自治市议会不用再接受监督C. 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D. 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13. 在西方国家,社区组织的最初职能是社会救济。二战后,社区很快发展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并 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 经济发展带来社会问题突出 B, 中央政府权力逐渐下移C. 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 D. 更强调地方民主与自治14.自1884年,巴涅特在英国创建第一个社区睦邻馆起,到1922年已发展至60多间。睦邻运动主要开展 济贫活动、社会问题研

8、究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睦邻运动影响力逐渐减弱。出现这一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 ()A. 福利国家的建立 B. 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 C. 世界和平的实现 D. 美苏冷战对峙的冲击15.20世纪90年代以后,德国主张改变福利基金使用中的盲目性和低效率,将个人自助和社会互助结合 起来,鼓励个人购买商业保险。这有利于 ()A. 改变德国经济发展结构 B. 促进保险行业私有化改革C. 扩大福利政策覆盖范围 D. 兼顾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16.201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四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 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第十八条规定

9、:“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 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这一修订,突出了 ( )A. 道德关怀和精神赡养 B. “福利国家”建设的目标C. 公平正义和保障人权 D. 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二、非选择题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在中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欧国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构,国家的权力,甚至是领主的权 力都无法直接影响到下属的农村地区。德意志王国的国王们只能通过“巡游制”来管理自己的领土。由于 外族入侵,大量村庄被纳入庄园之中,使得中世纪德意志地区的乡村组织有了基本的框架。长期的战乱促 使庄园体系扩展,农民出于自身保护

10、的需求不得不接受庄园制度的管理。在中世纪社会中,按照基督教会 的理念,人被分为专门从事劳动的农民、从事军事的贵族以及从事祈祷的教士,中世纪中期教会的改革也深 刻影响到了村庄的地位。摘编自陈若毅中世纪中晚期德意志乡村组织的变迁 材料二 明中叶,广东福建地区为了稳定地方局势,转变地方风气,在地方社会中进行了大量的社学建设, 成为国家统合东南边疆、加强其对地方社会控制力的软性工具。弘治十七年,正式将儒家日常礼仪列入社 学教学内容,对社学童生进行礼仪教育。这种转变意味着明代社学的政治教化模式,完成了由“重法”向“重 礼”的转变。社学教育使得国家意识形态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基层社会,以达减少诉讼、端正风俗的

11、效果,最 终巩固国家在地方社会的统治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明中叶闽粤地区的儒学事业逐渐步入正轨,涌现出 了一大批优秀的儒家知识分子。 摘编自张昂霄明清闽粤地区的社学与地方社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欧洲乡村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4分)(2) 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朝乡村治理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影响。(8分)(3)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世纪欧洲与明朝在乡村治理上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理念。(4分)答案1.C在有关秦朝户籍管理的律今中,明文禁止匿教童占瘾不审不当老等行为,此外秦王下达必须登记年龄大小的命令,这表明秦朝政府高度重视户籍管理,故C项正确。2.D 材料中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和从北方南渡而来的居民区别登记户籍,分为黄籍和白籍,并区别征发赋役,而东晋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