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牦牛战略研究07.我国肉牛牦牛疾病控制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上传人:德鲁****堂 文档编号:376144066 上传时间:2024-01-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0.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肉牛牦牛战略研究07.我国肉牛牦牛疾病控制技术发展战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肉牛牦牛战略研究07.我国肉牛牦牛疾病控制技术发展战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肉牛牦牛战略研究07.我国肉牛牦牛疾病控制技术发展战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肉牛牦牛战略研究07.我国肉牛牦牛疾病控制技术发展战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肉牛牦牛战略研究07.我国肉牛牦牛疾病控制技术发展战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肉牛牦牛战略研究07.我国肉牛牦牛疾病控制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肉牛牦牛战略研究07.我国肉牛牦牛疾病控制技术发展战略研究(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肉牛牦牛疾病控制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人、兽健康和食品安全是国家的重大需求。健康是动物、病原体和环境之间的一种和谐状态,而疾病是动物、病原体和环境之间平衡被打破的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牛牦牛养殖业将会呈现持续上升的势头,并且继续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由于牛繁殖慢、国内牛价高,肉牛进口贸易将进一步扩大。随着肉牛养殖规模扩大与集约化程度的增高,牛群移动日益频繁,肉牛传染病的控制难度将进一步增加,这些为牛病防控带来新的挑战。第一节 肉牛疾病控制技术应用现状一、肉牛重要传染病控制技术应用现状(一)牛口蹄疫控制技术应用现状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烈性传染病,

2、是严重危害我国肉牛养殖业的重大传染病,该病是我国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优先控制的一类疫病。口蹄疫的防控政策包括扑灭根除和免疫控制的措施。扑灭根除以强制扑杀全部病畜和可能感染病毒的易感畜为主,辅以限制移动、流行病学监测、预警预报、风险分析、进口控制以及严厉的动物卫生等措施。免疫控制是指以免疫接种措施为核心控制疫情蔓延和流行,包括口蹄疫疫苗接种、感染和免疫监测、检疫、控制区划分和限制移动等。我国颁布了口蹄疫诊断技术(GB/T18935-2003),研制成功多种牛口蹄疫疫苗和检测试剂盒,为实施免疫控制、检疫和强制扑杀的综合防控策略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撑。同时,口蹄疫监测是国家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3、计划中的重要内容。我国目前市场上使用的疫苗有灭活苗、弱毒苗和合成肽苗。免疫难点是病毒血清型多(有O型、A型和亚洲1型三个血清型),难以保证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一致。我国口蹄疫疫苗的质量在疫苗的抗原纯度和含量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牛结核病控制技术应用现状牛结核是由牛分支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消耗性人兽共患病,在我国属二类动物疫国家控制该病的策略是检疫扑杀。牛结核病的法定检疫方法是牛结核菌素(PPD)皮内变态反应,该方法虽然灵敏度高,但与非结核分支杆菌具有交叉反应。且费时费力。在发达国家,外周血IFN-Y体外释放方法广泛用于牛结核的检疫和监测(Denis et al,2007)。我国也开始应用该方

4、法进行牛结核诊断,此外,我国已成功研制出牛结核抗体检测ELISA试剂盒和胶体金试纸条,可作为牛结核皮试法的辅助方法。细菌分离培养和基因分型主要用于分子流行病学和溯源研究。(三)牛布鲁氏菌病控制技术应用现状牛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慢性传染病。防控采用检疫监测、免疫、扑杀和移动控制相结合的综合防控、分区管理的措施。检疫主要依靠血清抗体检测,常用虎红平板凝集反应初检,试管凝集反应和补体结合反应进行验证。OIE推荐的间接ELISA和竞争ELISA以及荧光偏振方法在某些条件允许的单位也有应用。按照布病流行状态将我国分为一类区、二类区和净化区,免疫接种只在一类区实施。我国免疫布鲁氏菌病实

5、行分区管理。目前,免疫家畜用的疫苗有3种,分别是猪2号苗、羊5号苗和牛19号苗。已研制出基因工程标记疫苗,但尚未转化为商品。(四)牛支原体肺炎等常发传染病控制技术应用现状牛支原体肺炎是2008年在我国肉牛首次报道的新现传染病,主要由运输应激诱发,以坏死性肺炎为主要特征,可继发关节炎等多种症状。目前已建立了该病的诊断技术,了解了其耐药特征,研发了新型疫苗,但相关产品尚未上市,主要依靠早诊断、早治疗、加强运输护理和饲养管理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治。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多杀性巴氏杆菌B型导致牛出血性败血症(简称“牛出败”),可用注射牛出败疫苗进行预防;多杀性巴氏杆菌A

6、型主要导致肺炎,常与牛支原体混合感染,目前尚无疫苗用于预防。治疗应依据实验室药敏试验的结果,选取敏感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断试剂和新型疫苗均处于研发之中,将陆续问市.二、肉牛寄生虫病控制技术应用现状严重危害肉牛的寄生虫病除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外,主要有:各种胃肠道线虫病、牛带缘虫、牛皮蝇蛆病、蜱传性血液原虫病、新孢子虫病、锥虫病、瞒病、硬蜱等。寄生虫病的控制坚持“预防为主、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治理”的原则。长期以来,肉牛寄生虫病的防治主要依靠20世纪5060年代研制开发的化学药物,成分以磷制剂和氯制剂为主,长期应用导致虫体耐药性不断产生,使防疫

7、成本升高,防疫难度加大,并且药物残留导致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学者在“十一五”期间成功研制了广谱、高效的乙酰氨基阿维菌素浇泼剂及长效注射剂,解决了放牧牛线虫和外寄生虫多重感染、给药困难及药物残留等技术难题。牛胃肠道线虫病的生物防控研究国外已进行了10多年,已有初步商品化的生物防控制剂。我国有学者正在进行捕食线虫性真菌杀动物寄生性线虫的研究,目前已从事了包括分离培养技术、生物学特性研究、杀虫机理和杀虫效果研究、生物制剂的研制、杀虫模式的探讨等工作,已具备申请知识产权和制定技术标准的能力,为牛胃肠道线电病的生物防控提供了新的技术。我国目前对放牧牛寄生虫病的防控模式单一,全国普遍进行春、秋驱虫,但

8、都是在流行病学背景不清楚条件下进行的盲目驱虫;根据我国不同草原生态区、不同放养模式下肉牛高发蠕虫病、原虫病及外寄生虫病的种类和流行特点,集成有效防控手段,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模式,以利于新形势下肉牛寄生虫病的防控。国外关于肉牛蜱传性血液原虫诊断检测技术的报道颇多,但是都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种方法被OIE规定为官方检测技术,如牛巴贝斯虫病和环形泰勒虫病的IFA和ELISA检测技术。大多数的检测技术都为实验室研究方法,无其是一些分子检测技术如PCR、LAMP和RLB等。在我国尚没有商业化检测试剂盒面世。此外我国肉牛血液原虫病病原种类繁多(3种泰勒虫和5种巴贝斯虫),其中部分为我国特有的

9、病原种类(中华泰勒虫、东方巴贝斯虫和巴贝斯虫未定种),而且随着新型检测技术的出现和气候变化,新病原还在不断地被发现,因此需要研发适合我国寄生虫分布特点的特异性诊断技术和产品。关于蜱的生物防治,目前国内外在真菌对蜱的致病性观察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尚未见商品化产品和相关专利的报道。我国学者已对7种常用植物杀虫剂的杀蜱效果进行了观察,筛选出了3种对蜱具有高效杀伤效果的环保型药物,并观察了部分真菌对蜱的致病性,预计在近年内将有产品面世。在牛皮蝇蛆病的防治过程中,除使用伊维菌素浇泼剂及注射剂外,有学者研制了专门针对牛皮蝇蛆的微量注射剂,可以达到用药量少、高效杀虫及低残留的目的。同时制定了我国首个牛皮蝇蛆

10、病诊断的国家标准,并将研制的诊断技术和治疗药物相结合,根据我国西北牧区的实际情况,探索性地制定了我国西北牧区牛皮蝇蛆病的防治模式,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三、肉牛普通病控制技术应用现状对肉牛生产造成影响的普通病主要包括:肉牛运输应激综合征、瘤胃酸中毒、前有弛缓、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缺乏、肢蹄病、子宫内膜炎、乳房炎、酮病等。其控制技术主要是沿用传统方法,即临床诊断和对症治疗,辅以调整营养代谢、抗菌消炎和加强饲养管理等措施。其突破性进展是应用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先进技术系统研究酮病、乳腺炎等动物普通病的代谢变化,闸明代谢途径间的相互作用,全面揭示发病机理,并发掘诊断标识,为进一步建立灵敏特异的新型诊断方法

11、和治疗策略奠定了良好的科学基础。四、肉牛疾病防控生物制品研发和应用现状生物制品是一类用于疾病诊断或防治的制剂,是由自然的或借助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技术获得的各种微生物、细胞、动物和人源组织、液体等生物材料制备面成的产品。世界上许多国家借助生物制品控制或消灭了多种严重危害动物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如我国消灭了牛瘟和牛肺疫。截至2012年,在中国兽药药品监察所可查的我国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有75家,生产的生物制品种类达160种,其中针对牛类的生物制品种类有12种(灭活苗5种、活疫苗3种、治疗血清1种、诊断试剂3种),相比家禽和猪用生物制品的种类要少得多。据不完全统计,2006-2011年获得新兽药证书

12、的96个生物制品中,牛用生物制品仅有12个,且主要是口蹄疫防控产品,包括口蹄疫灭活疫苗5个(单价苗4个、二价苗1个),口蹄疫诊断试剂盒6个(其中4个是基因工程产品),另有奶牛衣原体灭活疫苗1个;在96个生物制品中,有37个是联苗(其中2个是基因工程产品),8个多价苗,18个诊断试剂(其中分子诊断试剂或基于基因工程产品7个),基因工程产品13个,耐热保护剂活疫苗3个。产学研结合是主要的研发方式,研发主体逐步由科研单位向企业转化,但牛用生物制品的研发主体仍然是科研院所。 目前用于肉牛疫病防控的疫苗主要有布鲁氏菌病活疫苗、炭殖芽孢苗、口蹄疫灭活疫苗(O型单价苗、A型单价苗、亚洲1型单价苗、O型A型二

13、价苗、O型亚洲1型二价苗、O型亚洲1型A型三价苗)、多杀性巴氏杆菌B型灭活疫苗、牛副伤寒灭活疫苗、肉毒梭菌(C型)中毒症灭活疫苗、气肿疸灭活疫苗、流行热灭活疫苗等,都属于常规疫苗技术研制的产品,即指主要是利用常规细菌学、病毒学和免疫学方法研制出来,通过筛选制苗的菌(毒)株、采用常规灭活技术或菌(毒)株致弱、加入相应佐剂或保护剂等过程制成的灭活疫苗或弱毒疫苗(活疫苗)。现有疫苗中,除口蹄疫灭活疫苗外,其他几种疫苗都是单苗形式,口蹄疫灭活疫苗有单价苗、二价和三价疫苗。在口蹄疫疫苗生产工艺方面,少部分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开始采用无血清无动物来源成分培养基的细胞悬浮培养技术,该技术比原有的细胞转瓶培养法

14、提高了培养细胞密度,增大了单位体积中病毒抗原浓度,减少了病毒抗原的污染,同时大大提高病毒抗原的纯度,进而增强了疫苗的免疫效果。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研制的新型疫苗基本上还处于实验室研发状态,离实际生产应用还有一段距离。这些新型疫苗主要有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重组活疫苗、基因缺失活疫苗、合成肽疫苗、DNA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等,如构建了表达结核分枝杆菌Ag85B抗原的重组牛布鲁氏菌S19疫苗株,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TK-/gE-双基因缺失突变株被证明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已通过新兽药注册并投入生产应用,牛口蹄疫合成肽疫苗正在研制中,口蹄疫、牛分枝杆菌、牛疱疹病毒等病原

15、的DNA疫苗也在研究之中,也有研究采用首若表达口蹄疫的抗原蛋白取得进展。针对肉牛疾病的检测技术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基于抗原抗体特异结合原理的蛋白层面的各种技术,其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较为常用,如牛分枝杆菌ELISA 抗体检测试剂盒,牛羊口蹄疫非结构蛋白抗体ELISA 检测试剂盒。除此之外,还有荧光抗体技术,利用荧光标记特异抗体检测特异病原的技术;二是基于病原核酸发展起来的相应技术,如核酸探针技术、PCR(RT-PCR)技术,利用病原特异性核酸片段进行疾病的快速检测,在肉牛疾病的实验室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一种不利用PCR仪的常规条件下都能操作的PCR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16、(LAMP)发展起来,利用该技术建立起了如牛口蹄疫病毒、牛支原体、牛流行热病毒及牛巴贝斯虫等多种病原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可以实现在基层条件下开展肉牛疾病的快速PCR检测,具有应用前景,但相应产品尚未市场化。五、肉牛疾病防控药物研发技术应用现状兽药是指用于诊断、预防、治疗动物疾病或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物质,主要包括抗生素、外用杀虫剂、体内寄生虫药等化学药品,以及中药材、中成药等中药制品、还包括前述的血清制品、疫苗等生物制品。由于兽药能有效降低动物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增强动物对疫病的抵御能力,所以兽药是养殖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且作用越来越凸显;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兽药会变得越来越高效、方便、安全。我国兽药研发的投入非常少,主要表现在资金、机构和人员三个方面。首先,资金投入少。据报道,我国兽药企业每年投入研发的资金都不超过5000万元。其次,是研发机构少。除为数不多的几家科研院所和高校成立了专门从事兽药研发的机构而外,没有一家兽药企业真正具备兽药研发的创新能力。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