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374948321 上传时间:2023-12-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一、 散文的文体特征1. 篇幅短小。2. 立意集中深远,“形散而神不散”。即以一条线索组织材料,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3. 题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联想丰富。4. 形式多样,结构自由洒脱。5. 表现方法灵活,融叙事、描写、议论于一体。6. 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二、 散文的种类1.写人记事类散文以记叙人、事为主要内容;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故事情节不一定完整,人物形象不一定深刻;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以记叙、描写为主;情感多含蓄或通过场景渲染、环境烘托、人物描写流露出来;注重行文

2、的技巧。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2.写景状物类散文文眼鲜明,凸显主旨;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大都采用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或象征等手法来含蓄、形象而具体地表情达意;语言优美,风格各异(朱自清的清新真挚、巴金的含蓄深沉);运用多种表达技巧(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比兴、象征等)动静结合,交相辉映。写景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观察的先后顺序、按景物的类别来写。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3.议论性散文(文化、哲思)议论

3、性散文又叫哲理散文。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哲理性散文带有人生感悟性质,这类作品往往从一点入手,入题较小,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尤为重要,表现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留咀嚼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三、分析散文的形象1.主要物象作用:内容主旨方面:主要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分析主要物象的作用就是揭示散文的“神”。一般说来,写物的要找志,

4、写景的要析情。艺术构思方面:主要物象多为全文的线索,起着把众多材料组织贯串在一起的作用。2.次要物象作用:内容主旨方面:对内容的充实作用,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对主要物象方面: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物象更加鲜明突出。艺术构思方面: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四、散文常见的结构方法1.行文思路结构(一)开门见山:强调突出中心,使主题鲜明突出;总领全文;总起下文;行文不枝不蔓,干脆利落。(二)卒章显志: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主题思想;总结全文,使结构完整。(三)过渡衔接:承上启下,使内容连贯,文脉畅通;使结构严密,衔接自然。(四)题文照应

5、:紧扣中心写作,不枝不蔓,行文紧凑集中;反复点扣题目,对中心有强调突出之效。(五)首尾呼应:重复开头内容,强调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首尾遥相呼应,结构完整、严谨。(六)伏笔铺垫: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构思精巧,行文缜密,耐人寻味;结构圆合严密。2.分析线索作用(一)内容方面:描述某种情景或状态;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揭示主题。(二)结构方面: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使行文富于变化。3.句段的作用(一)开头:开门见山,点明主旨。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埋下伏笔,铺垫照应。交代写作意图。写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连续发问,引人深思。(二)中间:承上启下。由叙述

6、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转到反面。层层深入。总领下文。总结上文。(三)结尾:篇末点题,卒章显志。问句作结,发人深思。用省略号,余味绵长。比较作结,突出情感。想象作结,意蕴深远。直抒胸臆,情感强烈。呼应前文,对比照应。以景结情,深化主题。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四)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或总结全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给人以启迪。(五)插入段: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关系;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六)反复出现的句子: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在表达上运用了反

7、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注意:分析句段作用“3角度”内容、主题(常规角度):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进行内容的概括。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结构、思路(常规角度):要考虑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开门见山、设置悬念、铺垫伏笔、照应过渡、总结上文等,还要考虑与标题的关系(如点题)。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思路等作用。表达效果(特殊角度):句段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构思写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使用了反问、对比、象征、衬托、想象、动静、虚实等手法,则要答出表达效果,可视具体句段而定。读者情感(心理)。从这个角度可考虑有加深印象、激

8、发情感、产生共鸣、发人深思、催人想象等作用。五、散文的语言1.用词之美(一)炼字: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准确、简练、深刻、含蓄、直白、突出、生动、形象、传神、充满动感、充满想象,等等。(二)叠字: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增强语言艺术表现力,具有绘画美。叠字能使韵律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具有形式美。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有一气呵成之感。(三)反复: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四)引用:选用文言词语富有文采,典雅优美。2.句式之美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

9、)的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3.修辞之美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4. 描写之美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5.整体语言风格(一)豪放与柔婉:豪放(题材雄放,境界开阔;用词有力度,色彩鲜明;情感激越昂扬;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手法。)柔婉(所写内容纤巧细致,情感细致缠绵,画面色调柔和;修辞上少用排比、夸张、反问。)(二)直露与含蓄:直露(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含蓄(不直接表情达意,而

10、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比喻、设问等手法。)(三)质朴与华丽:质朴(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描绘性语言。)华丽(讲究节奏和韵律,多描绘性语言;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手法。)(四) 庄重与诙谐:庄重(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语气凝重,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诙谐(语气轻松幽默,多用夸张、反语、比喻等手法,有趣味。)(五) 简洁与细腻:简洁(语势流畅,多用短句。)细腻(多用长句,多对比性和辩证性语言。)(六)特殊角度:时代(常表现为文章的一些词语只在某一些特定的时代使用,有明显的时代气息。)地域(常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等,个性特征明显。)语体(分为口语和书

11、面语。前者充满生活气息,后者则典雅庄重。)注意:散文常见语言风格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如话、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清新飘逸、沉郁顿挫、简洁准确、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风趣幽默、典雅凝练、生动活泼。 六、散文表达技巧的4大构成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排比、借代等2.表达方式(一)记叙记叙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记叙详略:详写、略写 记叙方法:顺序、倒叙、插叙、补叙(二)描写描写角度感官角度:视觉、听觉等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写景角度:远近结合、高低结合描写手法:工笔、白描、动静、虚实、正面侧面等(三) 抒情直接抒情 间接

12、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四)议论:散文中议论,是在记叙过程中融入作者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3.表现手法:对比、象征、衬托、抑扬等4.行文技巧:设置线索、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照应题目、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伏笔、铺垫等。七、文中引述性、插入性材料的作用题(1)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2)某一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3)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4)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5)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