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粤教版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3篇)

上传人:1520****426 文档编号:374179260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粤教版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粤教版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粤教版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粤教版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3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粤教版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3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粤教版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粤教版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3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粤教版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3篇) 第一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粤教版小学科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紧紧围绕地球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地理意义进行学习,而昼夜交替则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它对我们以后学习时差和昼夜长短起到了铺垫作用。并且,学生对昼夜交替的学习有利于透过一些自然现象认识到事物本质规律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能够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想象。 (2)能够读图判读晨昏线,并能够运用晨昏线的特征解决问题。 (3)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本质性的价值观。 重、难点

2、分析 判读晨昏线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及读图分析能力要求很高,而且它是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运用之一。 遂将晨昏线的判读和特征及运用定为本节重点 将晨昏线的判别和特点定为难点。 二、说学情 我的学生是刚进入高中学习的高一新生,接触专业地理知识的时间较短,对这一方面的概念比较模糊。所以我要着重兴趣导入和强化概念,让他们能打好基础。此外,这个年纪的学生自我意识都比较强,所以在课程中,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性,由老师说,学生听,转化为老师引导,学生探索,学生思考,学生梳理。 三、说教法 本节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读图分析法为主,通过地球仪演示,让学生根据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运

3、用教学挂图,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晨昏线的特征,同时辅以情景创设,采用设问式教学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说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地球仪,地图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一些小问题(如在同一时间里,为什么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变被动为主动。 五、说教学过程 (一)上下衔接,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在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之后,以提问“太阳直射点是否固定?移动的太阳直射点会形成怎样的自然现象?”来引出白天黑夜现象,进一步描述为“昼夜现象”,

4、以日复一日白天黑夜往复交替的事实规律,从而引出昼夜交替现象。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明确关系 在引入新课的基础上,首先要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白天和黑夜的区别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出“光”之后,我们就能得出“太阳是地球有昼夜交替的必要原因” 继续提问“静止的太阳或地球还会造成昼夜现象吗?”,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假设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自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之一,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以前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肯定有些许了解,也就让学生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为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习惯和方法

5、做好指导。 在让学生小组讨论,假设,推导之后,让学生来公布讨论结果。我会表扬学生的活跃思维并且总结,明确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太阳和地球双方的特性决定的。通过地球仪来演示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再指出相对于静态的昼夜现象,昼夜交替则是动态的,让学生明确昼夜交替是在昼夜现象的而基础上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2。步步引导,合理过度 在上面知道了昼夜交替的原因,通过生活中日复一日的昼夜交替现象我们可以得出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这里的一日是指太阳日(24小时),在这里要强调我们的研究对象为地球和太阳,是以太阳作为参考点,所以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再指出昼夜交替影响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此,太阳日被用来作为

6、基本的时间单位。 3。图文结合,突破难点 让学生观察教学挂图,指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圈),在这里学生可以通过教学挂图形象直观的出分界线在空间上表现为一个圈。再指出,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构成的,通过生活中清晨日出和黄昏日落的自然下现象引导出晨昏线的判读方法,即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经过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经过的分界线为昏线。在这里要强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这个前提条件。接下来,通过教学挂图来分析晨昏线的特征,针对晨昏线是过地心的大圆的这个特点,以赤道为例补充说明球体上大圆的知识点。在特点中重点强调晨昏线平分赤道,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六点,昏线赤道的交点的

7、地方时为十八点,并指出这点在以后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性。对于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以及将经过的纬线分割为昼弧和夜弧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即可得出,作简要解释即可。 4。课后问题 地球上的昼夜交替我们已经了解了,那么地球的卫星月亮上的昼夜交替是怎样的呢?它与地球昼夜交替的差别又在哪里?相关知识请同学们在课后去了解。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 一、昼夜现象四、晨昏线 二、交替原因1。构成 三、交替周期2。特点 第二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粤教版小学科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第2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内容后,所要学习的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主要安排了两项活动:

8、一、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学生通过对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现象的观察,再进行相互讨论交流,从而使学生对物质的溶解过程形成清晰的印象;二、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状态的异同,从而建立“溶解”的概念。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的表达交流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为下一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获得了对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基本认识;而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也使学生积累了一些对溶解现象的感性认识。但从认知心理学来看,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好奇心很强,积极性也很高,但表达交流和自

9、主探究能力较差,因此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加强引导。 根据科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上述教材、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将物质从溶液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心里特征,在上述目标中,我以描述高锰酸钾、食盐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为本课教学重点,以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

10、钾在水里的变化的异同为教学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 为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在本节课,我将用开放的教法来引导学法的开放。在教法上,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验观察和比较过程中形成对溶解的直观认识,并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在学法上,主要是自主探究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真正体会到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其次是交流讨论法,通过学生对原有认知及现有结论的交流,使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发现认知冲突,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四、教学准备 为每小组准备:一杯水、一支搅拌棒、少量高锰酸钾、药匙、记录单 教师自己准备:小黑

11、板、一杯食盐水、一杯水和面粉的混合物、一杯沙和水的混合物、过滤装置 五、教学程序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科学教学应力求从儿童身边的事物,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提出有关科学问题。所以,我对本节课作了如下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提出问题:食盐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让学生进行猜测,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为了能清晰地观察到物质的溶解过程,应该选用怎样的物质?从而引出新的课题,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12、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 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高锰酸钾,并提醒学生取用化学药品应使用药匙。再让学生简单地观察一下高锰酸钾,在观察后对高锰酸钾颗粒进行描述,从而初步认识这一物质。其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高锰酸钾溶解实验,观察的同时做好记录。 (创设真实的科学探究氛围,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像一个科学家一样去探究问题,激发其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学生根据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对物质的溶解过程形成较清晰的认识。 (在讨论与交流中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评价和接纳不同观点等开放的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学会尊重事实、尊重他人、尊重和

13、欣赏不同意见,并从他人意见中得到启发和帮助) (三)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研究活动,与本节课研究的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完成比较记录表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状态的异同,从而建立起溶解概念。 (四)延伸拓展 讨论活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哪些物质不能够溶解在水中? (将科学课堂与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第三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一等奖粤教版小学科学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一、问好 我是小学科学组的三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果实累累的季节。 二、总括语 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具体从

14、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三、教材分析 对教材的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请允许我谈一下对于教 材的理解。本课选自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里第三单元第二课。本课主要讲述了果实及其分类,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秋天有了感性的认识,所以本课起着承上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新课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果实及其分类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多角度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三维教学目标,我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本课的重点是认

15、识果实和了解果实的分类。 本课的难点是培养科学意识。 1.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 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学情分析 本阶段的学生以具体思维为主,并且乐于思考敢于表现,但是生活经验较少,所以我们得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 六、教学教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教育人就和种花木一样,要区别不同的情况给与施肥和浇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