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燕歌行(并序)》同步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上传人:xftxx****9158 文档编号:373379793 上传时间:2023-12-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80.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燕歌行(并序)》同步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燕歌行(并序)》同步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燕歌行(并序)》同步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燕歌行(并序)》同步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燕歌行(并序)》同步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燕歌行(并序)》同步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燕歌行(并序)》同步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一、选择类1下列句子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乐府诗的一类,如高适的燕歌行、杜甫的兵车行等。B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散文家,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C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D婉约派,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内容侧重儿女情长,音律和谐婉转,语言圆润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代表词人有晏殊、柳永、秦观、陆游、李清照等。2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2、”,此句中“称物芳”是指离骚中多用美人香草来比喻,或用以喻君王,或用以自喻。B鵩鸟赋是汉代文学家贾谊的赋作,为贾谊谪居长沙时所作。此赋借与鵩鸟问答抒发自己忧愤不平的情感,并用老庄齐生死、等祸福的思想来自我解脱。C高适的燕歌行是一首古体诗。其中的“羽书”即羽檄,古代军事文书,插上鸟羽以表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瀚海”指当时靠近我国东北沿海一带的地区。D以养“士”著称的“战国四公子”分别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齐国的春申君黄歇、楚国的孟尝君田文。二、选择题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漠穷秋塞草腓腓:茂盛B两朝开济老臣心济:扶助C斗酒十千恣欢谑谑:玩笑D危樯独夜舟危:

3、高的三、情景默写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燕歌行描写汉军被围后长期征战的士兵想象家中妻子悲苦断肠,自己徒然回首的句子是: , 。(2)燕歌行运用对比手法把矛头直指汉将的诗句是: , 。(3)锦瑟中“ , ”两句,借南海鲛人和蓝田美玉的传说写出了自己理想的最终幻灭。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洵六国论开篇简明扼要地指出六国失败的原因是“ ”,贾谊过秦论结尾段总结出秦最终颠覆的原因是“ ”。(2)高适燕歌行(并序)中“ , ”写出了军队击金敲鼓向边关行进的状态。(3)意象叠加是将有相同本质涵义的意象巧妙地叠合在一起,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种手法在古

4、诗词中常被用到,例如:“ ,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边塞是唐诗中习见的主题和题材,边塞诗当然会在诗中使用一些边塞地名,包括当时的和过去的,中国的和外国的,汉族的和非汉族的。在这方面,有一个值得加以探索的问题:在某些诗篇里所出现的地名,常常有方位、距离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情况。高适燕歌行诗序云:“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考张公即张守珪。据史,他曾多次大破契丹。诗篇就是以这些事实为基础进行创作的。榆关即今河北省东部的山海关。碣石应当就是今河北省昌黎县东南的碣石山。蓟北,指蓟州(今北京密云)以北。契丹故地在今内蒙古

5、中部。张守珪从范阳(今北京)出兵和契丹作战,取道碣石以出榆关,征人思乡,则从蓟北回首,这都是符合当时情势的。在这篇诗中,和上述三个地名发生矛盾的是大漠、瀚海和狼山。大漠和瀚海指今内蒙古中部到西部的沙漠地带,它们位于契丹的西边,按照唐人从沿海进军的道路,是不可能也不必要飞羽书于瀚海的。至于狼山,也就是狼居胥山,则更是远在今内蒙古西部,与契丹全然无涉。由此可见,后举三个地名乃是用典而非写实,即以汉人和匈奴作战暗喻张守珪和契丹作战。榆关、碣石等地名则是一个现实的系统,而瀚海、狼山等地名则是一个比拟的系统。但四句连贯而下,浑然一气,只有细加寻绎,才能使人感到在方位上有问题。从文艺史实来看,作家们在其创

6、作实践中,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的或社会的生活真实,并不是十分罕见的事情。因而我们所能看到的,就不止于唐代边塞诗中的地名有方位不合、距离过远这种现象。沈括梦溪笔谈云:“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有雪中芭蕉。此难与俗人论也。”为了要突出地表现袁安宁愿僵卧雪中挨饿,也不肯在大家都困难的时候去乞求帮助,增加别人的负担这一主题,画家实写了雪景,也写了当地雪中所不可能有的翠绿色的芭蕉,以象征主人公高洁的品格,显示出他在饥寒交迫的环境中,也没有被困难压倒的精神。这样,就比只一般地去写出雪中萧条寒冷的景象,更加有效地塑造袁安的形象和表现作品的主题。在红楼梦里,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俞平伯认为“红楼梦所记的事应在北京,

7、却掺杂了许多回忆想象的成分,所以有很多江南的风光”。成为江南风光突出的表现的,是栊翠庵的红梅花。第四十九回的回目是“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第五十回又写了薛宝琴等人作咏红梅花的诗,并由宝玉去庵中向妙玉讨了一枝梅花。但是,并不是人人都同意红楼梦中存在着这些“回忆想象的成分”的。他们有的举出许多书证,考出“北方亦可植梅”,企图肯定这部小说在细节描写上的绝对真实性。总的来说,俞先生所言,“此等处本作行文之点缀,无关大体,因实写北方枯燥风土,未免杀尽风景”,这是对的。若单就这两回赏梅、咏梅而言,则它是作家所乐于描写的众姊妹的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之前,有海棠社、菊花诗、螃蟹咏;在这之后,又有桃花社、柳絮

8、词。它们写的是秋、冬、春三个不同的季节,在自然景象和人物心情方面都显示了各自的特色。按照曹雪芹的美学观点看来,在大雪以后放晴的天气里,还有什么花木比盛开的红梅更加鲜艳和吸引人呢?又还有什么安排比将雪中盛开的红梅放置在那位外冷内热的妙玉的修行之处更富于象征性呢?它不但使众人赏雪赏花的兴致受到鼓舞,他们的生活情趣和新加入姊妹们行列的薛宝琴等三人的诗才得到表现,而且还进一步地暗示了妙玉和宝玉之间的微妙关系。因此,即使红梅本非大观园中所能有,但在这两回书里,却成为非有不可的事物了。现在,我们应回到本题上来,研究一下出现在唐人边塞诗中的地理上的矛盾现象。唐代诗人们之所以不顾地理形势和军事行动的实际,使其

9、作品中的地名出现互不关合的方位或过于辽远的距离的情况,很显然地是为了更突出地表现边塞这个主题。由于汉、唐以来,中国和外国,汉族和非汉族在相当长远的年代和非常广阔的区域里有过情况极其复杂,和战都很频繁,所以诗人们在反映当前事件的时候,就不能不联想到历史事件,在反映某一边塞地区的时候,也往往会联想到另一边塞地区。作品中出现地理方面的矛盾现象是和用典这一艺术手段分不开的。汉是唐以前唯一的国势强盛、历史悠久的统一大帝国;汉唐两朝有许多可类比的地方。因而以汉朝明喻或暗喻本朝,就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总的说来,唐人边塞诗中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乃是为了唤起人们对于历史的复杂的回忆,激发人们对于地

10、理上的辽阔的想象,让读者更其深入地领略边塞将士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感情。既然古代诗人们不一定要承担提供或绘制历史地图资料的任务,那我们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也就无妨忽略这些“错误”了。我们都知道,艺术的真实是根源于生活的真实,所以在创作中,作家们应当尊重历史和生活的真实。但是艺术又并非自然和历史、社会的机械的翻版,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点一滴地都符合生活真实及科学要求。只有并不拘于现实中部分事实的真实性,才能够获得更高级、更集中的典型性。(摘编自程千帆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适燕歌行中的出现的地名大漠、瀚海和狼山在情势上互

11、相矛盾,方位距离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B从唐代边塞诗人到古今中外的其他作家在创作实践中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的或社会的生活真实的情况并不十分罕见。C王维袁安卧雪雪中芭蕉的景致并非机械地翻版自然和历史,具有比完全写实更为突出的艺术表现力。D红楼梦中海棠社、桃花社有关情节写的是众姊妹的秋、春季文化生活,表现了有关人物的形象特征。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适燕歌行地名的方位问题不易被发现,展示了诗人高妙浑然的用典技巧。B唐人边塞诗常出现的方位、距离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影响了这些诗歌的艺术价值。C作者总体上认同俞平伯的有关观点,并对俞平伯的观点进行进一步论述和补充。D作家的创作既要尊重历史和生

12、活的真实,又要不拘于现实中部分事实的真实性。8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划横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A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陈子昂送魏大从军)B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C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D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李白出自蓟北门行)9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10有学者在讨论岳飞满江红真伪问题时认为:“以地理常识说,岳飞伐金要直捣金国的黄龙府,黄龙府在今吉林,而贺兰山在今西北甘肃,南宋时属西夏。这首词若真出岳飞之手,不应方向乖背如此。”结合本文,评价前述观点。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游侠是中国历史文

13、化发展的产物,它产生于民间,兴于先秦两汉。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 中说:“今游侠,其行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游侠形象出现在文人诗歌中,始于汉魏乐府。郭茂倩乐府诗集卷66在结客少年行的题解中说:“后汉书曰:祭遵尝为吏部所侵,结客杀人。曹植结客篇:结客少年场,报怨洛北邙。乐府题解曰: 结客少年场行,言轻生重义,慷慨以立功名也。按结客少年行,言少年结任使之客。为游乐之场,终而无成。孤作此曲也。”自汉魏至隋,以游侠为题材的诗歌,虽有所出现,但数量有限,未成规模。到唐初,经卢照邻、骆宾王、杨炯等人的推进,大

14、有发展,至盛唐蔚然成风。据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侠少,每至春时结党联朋,各置矮马,饰以蒋金络,并绕以花树下往来,使仆人执酒而随之,遇好囿则驻马而饮。”王维的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的诗句,是这一状况的最好明证。游侠诗在盛唐达到高峰有其特定的原因,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政府制度上的鼓励以及建功立业的社会氛围是游侠诗产生的前提和文化背景。游侠的形象从表面上看似乎带有道家的“独往高蹈”“狂放不羁”的出世风格,实质上,这种道家风格的背后是儒家积极入世、建立功业的渴望。可谓信誓旦旦,铮铮铁骨。“麒麟锦带佩吴钩,飒沓青骊跃紫骝。拔剑已断天骄臂,归鞍共饮月支

15、头”( 王维燕支行),未至战场即已想象功业在怀。“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燕歌行 )的高适,性格落拓,不拘小节,他以“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的气概,“万里不惜死”,以便“一朝得成功” (塞下曲)。杜甫称之为“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送高十三五书记)。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一往无前,豪迈英勇,盛唐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斗志和刚强劲健的精神内核彰显无遗!这与初唐的哀怨牢骚、中唐的迷茫彷徨以及晚唐的低沉凄迷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我们认识盛唐诗人文化人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盛唐气象下游侠精神的生动体现。在追求建功立业的同时,盛唐游侠诗中所表现的狂放不羁的个性以及对独立人格和自由的热烈追求则是盛唐气象的诗人人格的另一个方面。如岑参“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王昌龄“结交期一剑,留意赠千金”(少年行),很是放荡不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