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历史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373243081 上传时间:2023-12-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8.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历史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历史 Word版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阜南县 20232024 学年度高一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考古人员在该文化遗址不仅发现了石镞、石刀、磨盘、磨棒等大量石器,还发现

2、了许多笨重无耳的筒形陶器。据此可推知,红山文化时代( )A. 区域文化间交流频繁B. 家庭手工业得到发展C. 生产生活已走向稳定D. 国家初始形态已产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考古人员在红山文化遗址不仅发现了石镞、石刀、磨盘、磨棒等大量石器,还发现了许多笨重无耳的筒形陶器,上述石器与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反映出农业技术有了较大进步,农业生产生活已经走向稳定,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其他区域文化,无法推断出“区域文化间交流频繁”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不仅

3、反映了家庭日常生活,还涉及培育谷物的筒形陶器,排除B项;万邦时代,国家初始形态产生,要晚于红山文化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 有学者认为,周代分封诸侯实际上是用封国的形式从组织上消化商朝遗民,并使他们成为周统治下的“新民”,即周公所说的“保殷民”“作新民”。这说明,周代分封( )A. 清除了商民反叛隐患B. 有利于形成政治认同C 实现了国家文化统一D. 强化了宗法血缘关系【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周朝分封制下商朝遗民成为新民,可见分封制下,有利于促进不同的民众

4、形成共同的政治认同,B项正确;A项“清除了”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周代分封制维护了国家统一,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3. 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战国时期秦国,经商鞅变法后,读书不仅不能改变命运,甚至连“士子(读书人)”这个职业也日渐消失了。这主要在于秦国( )A. 实行了“奖励耕战”B. 废除了“世袭特权”C. 发生了“焚书坑儒”D. 确立了“以法治国”【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中实行了“奖励耕战”,保证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使得

5、秦国的人多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或者从军,读书人数量渐渐减少,A项正确;商鞅变法中废除了“世袭特权”,但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焚书坑儒”发生于秦朝统一后,排除C项;商鞅变法中确立了“以法治国”的标准,但是这不会让读书人职业消失,排除D项。故选A项。4. 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即下令取消“不与秦文合者”,以秦小篆作为统一的标准书体颁行全国,结束了战国以来的“文字异形”状况。这一举措( )A. 说明秦小篆实用性最强B. 旨在推行文化专制政策C. 打破了各地的封闭状况D. 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

6、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以秦小篆作为统一的标准书体颁行全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统一了文字,有利于政令畅通,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其他文字,没有对比,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A项;统一文字并不是推行文化专制,排除B项;各地封闭状况打破与否与文字统一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5. 据考古发现,西汉前期的铁器多没有产品标示或少量以姓氏为标示,西汉中期后各地铁器不仅形制相近,且产品标示也以所属郡国名的简称或编号作为标示,图1中的“山阳二”标示即表示是山阳郡的第二号铁工场制造。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对制铁业政策的调整B. 制铁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

7、C. 私人制铁业竞争意识增强D. 地方郡国取得制铁自主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统治者主张无为而治,对盐铁采取放任政策,民间铸铁业繁荣发展,因此西汉前期的铁范上仅标注了显然属于姓氏的文字标识,而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将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严禁私人铸铁,从而使得铁范上的铭文变为以郡名为首的文字,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前中期制铁技术并没有重大突破,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禁止地方郡国和私人制铁,排除CD项。故选A项。6. 魏晋南北朝时,

8、大批北方流民南移江南虽是主流,但流民“回迁”北归现象也时有发生,“至孝文帝立而崇经礼士,浸浸华化,于是中原士族向之避难在江左者,又相率慕化来归。”据此可知,当时的“回迁”( )A. 缓解了江南的人口压力B. 催生了孝文帝汉化政策C. 加剧了北方战乱的发生D. 是南北文化趋同的结果【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至孝文帝立而崇经礼士,浸浸华化,于是中原土族向之避难在江左者,又相率慕化来归”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崇尚儒学,推崇汉化政策,使得南方避难的中原士族又相继北归,说明当

9、时的“回迁”是南北文化趋同的结果,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南方避难士族的影响,没有体现江南的人口压力,排除A项;根据材料“至孝文帝立而崇经礼士,浸浸华化,于是中原土族向之避难在江左者,又相率慕化来归”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孝文帝改革对南方避难士族的影响,没有强调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催生因素,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南方避难士族的影响,没有体现北方战乱的发生,排序C项。故选D项。【点睛】7. 唐代规定,羁縻府州的都督、刺史必须得到唐王朝的册封,并授予“印章袍带”或者“玄鱼金符”,才有统领本族的权力。这一规定( )A. 确保了羁縻府州官员的政治地位B. 加强了对羁

10、縻府州的控制和管理C. 消除了中原与边疆民族间的隔阂D. 解决了羁縻府州内部的权力争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羁縻府州的都督、刺史“必须”得到“唐王朝的册封”“才有统领本族的权力”并结合所学可知,羁縻府州制度一方面可使唐通过依靠少数民族民族首领的影响力达到统治、管理少数民族的目的,又可通过“册封”的方式加强对少数民族首领的控制,即羁縻府州制度加强了唐对羁縻府州的控制和管理,B项正确;“册封”不是为了确保羁縻府州官员的政治地位,而是为了加强对他们的控制,排除A项;“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

11、排除C项;“解决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8. 780年,唐政府推行两税法时规定“户税交钱”,但由于农民手中无钱,因而实际交纳户税时,广大农民或出售农产品以获取现钱,或采取折钱纳物(即将税钱折算成绢帛等实物)方式进行交纳。由此可推知,两税法的实行( )A. 导致了赋税征收的混乱B. 加重了农民的税额负担C. 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D. 扩大了国家财政的税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780年,唐政府推行两税法时规定“户税交钱”,广大农民或出售农产品以获取现钱,或采取折钱纳

12、物(即将税钱折算成绢帛等实物)方式进行交纳。由此可推知,两税法的实行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因此推动农村经济发展,C项正确;两税法简化了税收项目,无法得出“导致了赋税征收的混乱”的结论,排除A项;两税法相对于租庸调制而言,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排除B项;材料仅能反映国家户税征钱,无法推断出国家税收是否增加,排除D项。故选C项。9. 唐代,僧人群体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孝僧”,如道明和尚(780877年),居住在睦州(浙江)龙兴寺时,织卖蒲鞋养母,时人号为陈(俗姓陈)蒲鞋。“孝僧”现象折射出( )A. 儒学仍占据主流地位B. 佛教走向了严重衰落C. 佛教中国化已经完成D. 儒佛思想的争斗激烈【答案】A【

13、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孝僧”是佛教徒在行为活动中渗透了儒家伦理,这说明当时儒学对佛教的影响较大,折射了当时儒学仍然占据主流地位,A项正确;唐代佛教兴盛,并未走向衰落,排除B项;通过材料信息并不能证明佛教中国化在这一时期完成,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儒佛思想的融合,而非斗争,排除D项。故选A项。10. 北宋时期,政府对一级地方行政单位“路”进行多次析分。表1 为北宋时路的数量变化。这一变化可说明,北宋时( )至道三年(997年)天禧四年(1020年)宣和末年(1125年)15路18路26路A. 地方财政状况日益恶化B. 路级长官职

14、权被削弱C. 国家疆域范围不断扩大D. 中央强化了对地方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从图中表格可以看出北宋时期至道三年到宣和末年,路级行政单位的设置数量上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北宋国土面积并无明显的增加,说明路级行政单位辖区面积变小,便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路级行政单位的设置数量上呈现上升趋势不能说明地方财政状况恶化,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路级长官的职权分配,无法反映职权被削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至道三年到宣和末年的疆域范围没有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11. 据史

15、书记载,辽朝实行“国仪”与“汉仪”、“国舆”与“汉舆”、“国仗”“汉仗”及“渤海仗”并存的礼仪制度,并在庙堂之上“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契丹服饰)”。上述现象( )A. 导致了礼仪制度混乱B. 抬高了契丹族政治地位C. 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理念D. 加剧了契丹文化的封闭【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据材料可知,辽朝在国家礼仪上分为本民族的礼仪和汉族的礼仪,并且在庙堂之上,汉官着汉服,契丹臣僚着契丹服饰,体现了辽朝统治中的因俗而治的理念,汉人用汉制,契丹人用契丹制,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辽朝的礼仪并不混乱,而是因俗而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契丹、汉族的政治地位对比,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契丹统治过程中也采用了汉制,并非文化的封闭,排除D项。故选C项。12. 上海原名华亭,至元二十九年(1292 年)“割华亭东北五乡,立县于(上海)镇”后,日益出现“下海人回番货贱”的景象。这说明上海设镇后( )A. 得到了政府的财政扶植B. 取代了泉州的港口地位C. 成为了江南的经济重心D. 促进了对外贸易的繁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