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上传人:xftxx****9158 文档编号:371570619 上传时间:2023-12-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1.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6.2六国论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直截了当地提出论点:“弊在赂秦,分别从“不赂者”和“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剖析深入,逻辑严密。B第3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如燕国起初全力反抗秦国侵略,但后来由于派遣刺客,杀了良将李牧,于是终至灭亡。C为了增强说服力,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法,如用“今日”“明日”,夸张地描述了割地赂秦的频繁,表现了秦国的贪婪。D文章借古讽今,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是讥讽北宋统治者采取以赂求和的妥协投降政策,并告诫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2下

2、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二、非选择类3(3)事以地事秦下而从六

3、国破亡之故事(4)犹犹抱薪救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三、情景默写4根据要求,默写六国论中的相关名句。(1)作者在六国论中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中心论点的语句是:“ , , , 。”(2)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武力抗秦的句子是:“ , 。”(3)“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 , ”11个字。四、句子默写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 ,谷不可胜食也。 ,鱼鳖不可胜食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3)有如此之势, , ,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 (4)四围山色中, 。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

4、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亭送别 )(5)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五、文言文阅读阅读文章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

5、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6对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非兵不利兵:兵器B破灭之道也道:规律C与战败而亡者亡:丧失D固不在战矣固:本来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赂秦而力亏二败而三胜B弊在赂秦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C固不在战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破灭之道也然则诸侯之地有限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先用双重否定,既而又自为设问,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B文章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

6、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与战争的损失差不多。C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D作者在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用巧妙的引用,精当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六国论苏 辙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

7、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

8、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0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藉之以蔽其西(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3

9、)以阴助其急( )(4)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 )11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B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C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12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C为说明韩

10、、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13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14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苏洵的六国论中表明全文中心论点的是哪一句话?15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路秦耶?曰:不赂

11、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路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全都,一概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

12、:更加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确定,断定D此言得之得:得到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赂者以赂者丧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与战败而亡者秦伯说,与郑人盟.C则秦之所大欲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提出中心论点之后,接着提出了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B在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时,作者主要用列举事例、对比和引用的论证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C选文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

13、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做好了准备。D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进行对比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1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3)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