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复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上传人:优****源 文档编号:371569535 上传时间:2023-12-0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2.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复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复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复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课题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章复习(第一课时)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选择性必修1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 5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本节课通过烟气中的SO2通入工业废碱渣(主要成分Na2CO3)溶液,分析了弱电解质的判定、酸性强弱比较和反应的具体过程,让学生理解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 2.让学生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首先看到宏观物质和现象,想到微观粒子,进而想到粒子的反应和变化,进而想到平衡和平衡移动,并以符号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解释宏观物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做到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教学重点:判定弱电解质的模型和酸的相对强弱模型教学

2、难点:SO2通入Na2CO3溶液的具体反应过程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环节一引入【引入】 Na2SO3常作织物的漂白剂和食品的抗氧化剂。但Na2SO3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因此自然界中几乎没有稳定存在的Na2SO3,只能通过制备来获得。文献表明:利用工业废碱渣(主要成分Na2CO3)可吸收烟气中的SO2并制备无水Na2SO3,达到废物利用的目的。面对这份文献,同学们有什么想要质疑的、探究的呢?【活动】在吸收塔环节,同学们想要探究的是:一、 H2SO3可能是弱酸,为什么能制CO2,如何证明?二、为什么生成的是NaHSO3,而不直接生成Na2SO3?如何控制条件生成NaHSO3?环节二H2S

3、O3可能是弱酸,为什么能制出CO2, 如何证明?【活动】如何证明H2SO3是弱酸?【探究】从章引言和节标题可以看出,醋酸是弱酸,存在电离平衡,醋酸分子电离成醋酸根离子和氢离子,醋酸根离子和氢离子结合成醋酸分子。水能电离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在醋酸钠溶液中,醋酸根结合了水电离出的氢离子生成醋酸分子,从而促进了水的电离,使溶液显碱性。由此可见,无论是电离平衡还是水解平衡,其本质是相同的,就是“弱电解质”。所以确定平衡、通过改变条件调控平衡移动、发生化学反应是本章的主旋律。【小结】H2SO3是弱酸的思维模型:存在电离平衡,1.查找亚硫酸的电离平衡常数Ka1来确定其为弱酸。2.测稀溶液的pH 。3.等

4、c、等V的H2SO3 、 H2SO4 对比。4.等pH 、等V 的H2SO3 、 H2SO4对比。对比的内容可以是酸的通性,如与金属反应的快慢、产生氢气的体积多少,消耗碱的物质的量等。存在水解平衡:注意H2SO3一级电离出的是亚硫酸氢根离子,能证明亚硫酸氢根离子发生水解反应就可以证明H2SO3是弱酸。【活动】如何证明亚硫酸酸性强于碳酸?【探究】方案1:原理:测量亚硫酸、碳酸的pH 方案2 原理:较强酸制备较弱酸方案3:原理:比较电离常数Ka1【小结】依据证明弱酸的模型就可以.环节三为什么生成的是NaHSO3,而不直接生成Na2SO3? 如何控制条件生成NaHSO3?【活动】生成NaHSO3 比

5、生成的Na2SO3的优点是什么?【探究】生成Na2SO3的缺点:反应初期, Na2CO3大量,SO2与Na2CO3反应可以生成Na2SO3,但同时生成了NaHCO3。一方面使产物不纯,另一方面即便分离提纯,也会造成钠元素的损失。生成NaHSO3的优点:一方面碳元素转化为CO2,溶液中所得产物纯净,易于分离,生成的亚硫酸氢钠再和氢氧化钠反应就能生成亚硫酸钠。最重要的是另一方面,能尽可能多的吸收烟气中的SO2,充分利用原料,使其中的钠元素最大限度的利用【小结】从工艺上讲不直接生成Na2SO3。【活动】如何控制条件生成NaHSO3?【探究】从H2SO3、HSO3-、SO32-在水溶液中的物质的量分数

6、随pH的分布图可知,NaHSO3 在pH为45之间时物质的量分数最大【小结】控制pH为45之间即可环节四总结总结1:本节课通过烟气中的SO2通入工业废碱渣(主要成分Na2CO3)溶液,分析了弱电解质的判定、酸性强弱比较和反应的具体过程。学习了本章内容,我们更容易理解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这种反应与平衡与生命活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息息相关。 总结2:建立了如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首先看到宏观物质和现象,想到微观粒子,进而想到粒子的反应和变化,进而想到平衡和平衡移动,并以符号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解释宏观物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判定弱电解质的模型和酸的相对强弱模型。切实做到了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