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恒等变换》学案1

上传人:优****源 文档编号:371568005 上传时间:2023-12-0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角恒等变换》学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角恒等变换》学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角恒等变换》学案1(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一、课标要求: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以及运用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三角恒等变换位于三角函数与数学变换的结合点上.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在学习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使学生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的工具性作用,学会它们在数学中的一些应用.1. 了解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2. 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3. 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以引导学生推导半角公式,积化和差、和差化

2、积公式(不要求记忆)作为基本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转化的观点去处理问题的自觉性,体会一般与特殊的思想,换元的思想,方程的思想等数学思想在三角恒等变换中的应用.二、编写意图与特色1. 本章的内容分为两节:“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在学习本章之前我们学习了向量的相关知识,因此作者的意图是选择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作为基础,运用向量的知识来予以证明,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容易接受;2. 本章是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作为基础来推导其它的公式;3. 本章在内容的安排上有明暗两条线,明线是建立公式,学会变换,暗线是发展推理和运算的能力,因此在本章全部内容的安排上,特别注意恰时恰点

3、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对比、联系、化归的观点去分析、处理问题,强化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设计变换思路的意识;4. 本章在内容的安排上贯彻“删减繁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叶的内容”的理念,严格控制了三角恒等变换及其应用的繁、难程度,尤其注意不以半角公式、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作为变换的依据,而只把这些公式的推导作为变换的基本练习.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建议本章教学时间约8课时,具体分配如下: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约3课时3.2简单的恒等变换 约3课时复习 约2课时课题 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一、课标要求: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相关的十一个公式,

4、通过探索证明和初步应用,体会和认识公式的特征及作用.二、编写意图与特色本节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即引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索、证明及初步应用,和差公式的探索、证明和初步应用,倍角公式的探索、证明及初步应用.三、学习重点与难点1.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和讨论交流,导出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的十一个公式,并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为运用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打好基础;2. 难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索与证明.课题 3.1.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掌握借助单位圆,运用三角函数定义和向量夹角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2)通过简单运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功能

5、,为建立其它和(差)公式打好基础;(3)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发现、猜想、论证的数学化的过程,并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逐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精神。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2.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这里不仅有学习积极性的问题,还有探索过程必用的基础知识是否已经具备的问题,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问题,等等.三、学习过程1、学习引导探究(一):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思考1:设,为两个任意角, 你能判断cos()coscos恒成立吗?思考2:我们设想cos()的值与,的三角函数值有一定关系,观察下表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cos(6030)co

6、s60cos30sin60sin30cos(12060)cos120cos60sin120sin60思考3:一般地,你猜想cos()等于什么?思考4:如图,设,为锐角,且,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1, P1OP,那么cos()表示哪条线段长?思考5:上图中,如何用线段分别表示sin和cos?思考6:coscosOAcos,它表示哪条线段长?sinsinPAsin,它表示哪条线段长?思考7:利用OMOBBMOBCP可得什么结论?思考8:上述推理能说明对任意角,都有cos()coscossinsin成立吗?思考9:根据coscossinsin的结构特征,你能联想到一个相关计算原理吗?思考10:如

7、图,设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分别为A、B,则向量、的坐标分别是什么?其数量积是什么?思考11:向量与的夹角与、有什么关系?根据量积定义,等于什么?由此可得什么结论? 思考12:公式cos()coscossinsin称为差角的余弦公式,记作,该公式有什么特点?如何记忆?探究(二):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变通 思考1:若已知和的三角函数值,如何求cos的值?思考2:利用()可得cos等于什么?思考3:若coscosa,sinsinb,则cos()等于什么?思考4:若coscosa,sinsinb,则cos()等于什么?2、随堂练习、3、知识拓展例1 例2 已知且 , 求的值. 四、反思小结1.在差角

8、的余弦公式的形成过程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技巧,如数形结合,化归转换、归纳、猜想、构造、换元、向量等,我们要深刻理解和领会.2.已知一个角的正弦(或余弦)值,求该角的余弦(或正弦)值时, 要注意该角所在的象限,从而确定该角的三角函数值符号.3.在差角的余弦公式中,既可以是单角,也可以是复角,运用时要注意角的变换,如,2()() 等. 同时,公式的应用具有灵活性,解题时要注意正向、逆向和变式形式的选择.五、自我测评 2、 课题 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基础,推导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方法,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特点的过程

9、,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探究及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2.难点: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灵活运用.三、学习过程1、学习引导探究(一):两角和与差的基本三角公式 思考1:注意到(),结合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及诱导公式,cos()等于什么?思考2:上述公式就是两角和的余弦公式,记作,该公式有什么特点?如何记忆?思考3: 诱导公式可以实现由正弦到余弦的转化,结合 和 你能推导出sin(),sin()分别等于什么吗?思考4:上述公式就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分别记作,这两个公式有什么特点?如何记忆?思考5:正切函数与正弦、余弦函数之间存在

10、商数关系,从、出发,tan()、tan()分别与tan、tan有什么关系 思考6:上述公式就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分别记作,这两个公式有什么特点?如何记忆?公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思考7:为方便起见,公式,称为和角公式,公式,称为差角公式。怎样理解这6个公式的逻辑联系?探究(二):两角和与差三角公式的变通 思考1:若coscosa,sinsinb,则cos()等于 思考2:若sincosa,cossinb,则sin()等于 思考3:根据公式,tantan可变形为 思考4:sinxcosx能用一个三角函数表示吗? 2、随堂练习、利用和差角公式,求下列各式的值; ;、利用和差角公式,求下列各式的值

11、;、已知是第四象限角,求的值.3、知识拓展例1.化简 例2.已知求的值例3.已知,求的值四、反思小结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两角和与差的三角系列公式的基础,明确了各公式的内在联系,就自然掌握了公式的形成过程.2.公式与,与,与的结构相同,但运算符号不同,必须准确记忆,防止混淆.3.公式都是有灵活性的,应用时不能生搬硬套,要注意整体代换和适当变形.五、自我测评课题 3.1.3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第三课时)一、 学习目标以两角和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础,推导二倍角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以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础,推导二倍角正

12、弦、余弦和正切公式;2、难点:二倍角的理解及其灵活运用.三、学习过程1、学习引导探究(一):二倍角基本公式思考1: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都是恒等式,特别地,当时,这三个公式分别变为什么?思考2:上述公式称为倍角公式,分别记作S2,C2,T2,利用平方关系,二倍角的余弦公式还可作哪些变形?思考3:在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中,角的取值范围分别如何? 思考4:如何推导sin3,cos3与的三角函数关系?探究(二):二倍角公式的变通 思考1:1sin2可化为 思考2:根据二倍角的余弦公式,sin2,cos2与cos2的关系分别如何? 思考3:tan与sin2,cos2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 思考4:sin2,cos2能否分别用tan表示? 2、随堂练习sin2230cos2230=_;_;_;_._; _;3、知识拓展四、反思小结1.角的倍半关系是相对而言的, 2是的两倍, 4是2的两倍等,这里蕴含着换元的思想.2.二倍角公式及其变形各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解题时要注意公式的灵活运用,在求值问题中,要注意寻找已知与未知的联结点.3.二倍角公式有许多变形,不要求都记忆,需要时可直接推导.五、自我测评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3个课时)一、课标要求:本节主要包括利用已有的十一个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以及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的应用二、编写意图与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