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统一性中“四个不可”的逻辑意蕴

上传人:通*** 文档编号:371488962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PPTX 页数:21 大小:34.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文明统一性中“四个不可”的逻辑意蕴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华文明统一性中“四个不可”的逻辑意蕴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华文明统一性中“四个不可”的逻辑意蕴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华文明统一性中“四个不可”的逻辑意蕴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华文明统一性中“四个不可”的逻辑意蕴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文明统一性中“四个不可”的逻辑意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文明统一性中“四个不可”的逻辑意蕴(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文明统一性中“四个不可”的逻辑意蕴日期:2023.11.27汇报人:某某某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前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四个不可”从多维度阐释了中华文明统一性的重要内涵,为维护国家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目录CONTENTS“大一统”思想铸牢“国土不可分”的文化共识“多元一体”凝聚“民族不可散”的价值共识治乱兴衰史昭示“

2、国家不可乱”的安全共识01020304包容创新夯实“文明不可断”的历史共识“大一统”思想铸牢“国土不可分”的文化共识第一章一、“大一统”思想铸牢“国土不可分”的文化共识 国土不可分”就是要维护国家统一。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内在地要求国家统一。有秦以来,“大一统”思想贯穿了我国王朝历史政治的全过程。国家疆域的统一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稳定的条件,也使“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长期的统一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而不中断的基本前提。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诸侯攻伐和社会动荡的混乱局面,开启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的中国历史,虽然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五

3、代十国以及南宋等500多年的政权割据时期,但与整个统一王朝历史时期相比时间较短。总体来看,无论是在任何历史时段,“大一统”思想始终是我国疆域演变的主线。历史清晰地证明,不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实现“大一统”为己任,并以中华文化谋求正统地位。国土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安全屏障,也是孕育和承载特定文明的物质载体一、“大一统”思想铸牢“国土不可分”的文化共识 从秦汉到元明清,不同王朝在“大一统”思想指导下不同程度地实现和巩固了疆域的统一,先后出现了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这些大一统盛世不仅极大地解放了当时的生产力、创造了盛极一时的物质文明,而且在精神、文化领域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抒写着中华

4、文明的历史。同时,国家大一统也促进了文化多元与交融互动,有利于推动中华文明持续向前发展。历经元明清600余年的发展,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从黄河、长江再到塞外,达到了时空与文化融合式发展的最高阶段,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结构充分显现,其包容了中土(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农耕文明和塞外游牧半游牧子文明等。历史不断地证明,中华文明“大一统”思想早已成为各民族的文化共识,“国土不可分”也成为各民族缔造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和共识。在古代文明史上,统一的封建王朝不仅为中华文明大发展提供了和平稳定的环境,而且为其发展积蓄了更多物质力量一、“大一统”思想铸牢“国土不可分”的文化共识 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5、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要毫不动摇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侵犯和分裂中国的神圣领土,在维护国家统一中,不断开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境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治乱兴衰史昭示“国家不可乱”的安全共识第二章二、治乱兴衰史昭示“国家不可乱”的安全共识 “国家不可乱”本质上是要坚定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国家安全是国家的核心利益,也是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国家安全能够为繁荣一国文化营造和平稳定的环境。一旦国家发生混乱,动荡不安,国内各民族的正常生产生活会陷入失序状态,文化发展也将遭遇挫折。中国几千年治乱兴衰的历史不仅缔造了不朽的中华文明,也不止一次地证明,国家安

6、则社会稳、文化兴,国家危则社会乱、文化衰。二、治乱兴衰史昭示“国家不可乱”的安全共识 在治乱兴衰的封建王朝史中,中华文明在冲突与和平的激荡中淬炼生长、推陈出新、绵延发展。中华文明浸润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发展史中,不断地塑造着中华民族的国家安全观。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段,各民族都希望国家能保持安全与稳定,社会能够保持有序发展。“国家不可乱”已经成为各民族共同的安全共识。尽管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治乱交替,但总体来看,治世的时间远长于乱世。治世除了能让各民族休养生息、安定生活外,还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强化了各族人民对国家安全的深刻理解。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乱世则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7、和冲突,社会失序,正常的文化发展陷入泥沼。几乎每一次历史之乱都导致人口锐减、民不聊生,经济陷于困境。“国家不可乱”成为各民族共同的安全追求。二、治乱兴衰史昭示“国家不可乱”的安全共识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对各民族都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我们要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文化力量,构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柔

8、性体系,化解社会矛盾,增强国家安全韧性,织密国家安全防线。“多元一体”凝聚“民族不可散”的价值共识第三章三、“多元一体”凝聚“民族不可散”的价值共识“民族不可散”强调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多元一体”格局既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形态,又是中华文明“美美与共”的表现形式。纵观历史,多元文化不断交融发展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多元”指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一体”指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因文化融合和价值认同形成了一个具有统一文明标识的文化共同体。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凝聚了中华民族“民族不可散”的价值认同和国家共识,其内在地决定着“民族不可散”的

9、统一性。三、“多元一体”凝聚“民族不可散”的价值共识 自古以来,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西辽河流域以及其他周边山地区域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出丰富多彩且各具地域特点的中华文化。目前,根据最新的考古和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其按照地域划分为:黄河流域文化(海岱文化区、中原文化区、甘青文化区)、长江流域文化(江浙文化区、江汉文化区、巴蜀文化区)、长城以北文化(河套文化区、燕辽文化区)等三类八种区域文化。这些文化融合绵延发展,从未间断,焕发出无尽的生命力。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就在这些多元文化相互融合中起源、发展并形成稳定的“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其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上,“多元一体”格局不仅

10、体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之中,而且也体现在各民族文化互动交融抒写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历史长卷之中。三、“多元一体”凝聚“民族不可散”的价值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其中,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多元一体”格局凝聚了各民族的共同价值和国家认同,使各民族深刻认识到“民族不可散”的极端重要性,“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包容创新夯实“文明不可断”的历史共识第四章四、包容创新夯实“文明不可断”的历史共识 “文明不可断”是由

11、中华文明统一性所决定的。中华文明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充分显示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没有中断且保持统一的关键在于其具有强大的韧性,这种韧性离不开包容和创新。包容和创新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内生动力。包容、创新贯穿了中华文明形成的整个过程,也夯实了中华民族“文明不可断”的历史共识。四、包容创新夯实“文明不可断”的历史共识 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始终对不同文明表示尊重、包容,不断创新,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中华文明的包容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从域内视角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说明中华文明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文明形态,而

12、是经过漫长的历程,多种文化交流、交融,兼收并蓄创新发展积淀而成。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等文化发展的历史画卷,无不显示了中华文明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无不反映了不同文化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了大融合、大创新和大发展。四、包容创新夯实“文明不可断”的历史共识 二是从域内与域外互动视角看,中华文明以平等、开放的姿态同世界其他文明保持交流互鉴。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华文明从未拒绝与其他文明交流,而是持一种包容开放的态度,不断吸纳外来文明的优点,创新自己的内容与形式,

13、丰富自己的历史内涵,焕发出勃勃生机。总之,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包容和创新已深入中华文明的骨髓,成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只要包容和创新不止,中华文明就不会中断。四、包容创新夯实“文明不可断”的历史共识 新时代,建设现代文明已成为当代中华民族新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这要求我们在推动文化发展,文明延续中,不能闭门造车、固步自封,也不能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必须保持平等尊重包容的心态,必须坚持开放交流互鉴的态度,推动中华文明创新发展。同时,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需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统一性中“四个不可”的逻辑意蕴日期:2023.11.27汇报人:某某某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教育/培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