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五篇)

上传人:Sup****ng 文档编号:370708739 上传时间:2023-12-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五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五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五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五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五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五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五篇)(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五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难点: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 0.5 :0.2和5:2 1/2:1/3 和6 : 4 0.2:0.8和1:4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

2、称。 板书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1.6 = 60:40 内项:1.6 6o 外项:2.4 40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让学生再写出几个比例。 如:2.4 :1.6 = 60:40 外 内 内 外 项 项 项 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 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师作适当的补充)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3、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 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0.6 :0.5=1.2: 1 两个外项的积是 0.61 =0.6 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2.4/1.6 = 60/40 3440=1.660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 学生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填一填。 (1)1/2:1/5 =1/4:1/10 ( )( )=( )( ) (2)0.8:1.2=4:6 ( )( )=( )( ) (3)45=210 4:( )=( ):( ) 5做一做

4、。 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6课堂小结 (1) 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2) 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引导学生总结说出两种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到此,学生要学会用两种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1.比值是否相等;2.内项之积是否等于内项之积。)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 补充习题 一题多变化,动脑解决它 (1)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18, 其中一个外项是2,另一个外项是()。 (2)如果5a=3b,那么, = , (3)a8=9b,那么,ab=( ) 教学反思: 比例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学生自学,老师提问,完成的较好。让学生通过计算内项之积和外项

5、之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然后大量的练习巩固新知。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篇二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的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价值。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了解无论是照相还是用放大镜看书、用投影

6、仪放大图表,都离不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知识,这部分知识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2在观察、操作中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基于以上认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对例题的探究,弄清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即可。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图形的大小改变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7、 PPT课件 纸卡 学生准备 方格纸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观察、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观察、感受。 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纸卡。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纸卡上的字为小5号字,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失望,因为看不清) 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生抢答: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引导学生思考。 师:为什么纸卡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呢? 生:因为字被放大了。 2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1)过渡: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课件出示教材59页主题图) 这些现象中,哪些是

8、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预设 生1:图1是把物体缩小。 生2:图2、图3、图4都是把物体放大。 (2)导入新课。 今天,就让我们从数学的角度一起来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板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情境,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的兴趣,使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初步感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探究新知 1探究把图形放大的意义和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4。 (2)思考、交流。 提问:“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生:“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 (3)画图方法。 提问:以正方形为例,具体画图时应该怎样做?

9、 预设 生:正方形原来的边长是3个单位长度,现在按21放大后,边长应该是6个单位长度。 画图。 (学生独立画放大后的正方形,教师巡视指导) (4)完成例4。 怎样画长方形? 预设 生: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画出长方形。 怎样画三角形? 预设 生:把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连接两条直角边的端点。 (可引导学生用数方格法验证,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时,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也放大到原来的2倍)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三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充分理解了圆柱的认识的基础上开展的。教材中选用了许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

10、问题,通过学生想象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底面是两个圆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求法,获得求“圆柱体表面积”的算法。 学情分析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不知道圆柱侧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或是有的同学已经知道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但不能结合操作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的求法,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含义及求法。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独立操作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解决

11、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体验成功的收获,体会小组合作探索成功过程的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教师引导,动手操作得出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 难点: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圆柱由几个面组成?上下两个面是什么?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2、圆面积怎样求? 3、长方形的面积呢? 二、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出示一顶厨师帽,让学生观察,做着一定帽需要多少布料?用我们以前学的知识能解决吗?教师借机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圆柱表面积的求法 三、 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1、分组,讨论: (1)、动手将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 。(你发现了什么?) 圆柱的侧面剪开发现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

12、 侧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某宽=地面周长某高。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的哪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2)、复习引导:(用旧解新) 上下两个圆的面积怎样求?(如果已知底面半径就能求出底面积) (3)、小结:小组讨论,将公式延伸。 圆柱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某2 =Ch+2 r2 =dh+2 r2 2、知识的运用:(回到情景创设) (1)、出示例题: 例2:假如一顶厨师的帽子,高 28厘米,帽顶半径10厘米,做一顶帽子至少需要多少面料?( 用进一法结果保留正是整十平方厘米) (2)、独立试做: (3)、集体讲评。 (4)、讲解进一法。 3.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重点学习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正确的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列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三,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解比例 2、我国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是3:2,如果我们学校的国旗长是240厘米,求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多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