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教材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单元质量评估第二十一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367718452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新教材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单元质量评估第二十一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2届新教材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单元质量评估第二十一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2届新教材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单元质量评估第二十一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2届新教材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单元质量评估第二十一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2届新教材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单元质量评估第二十一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届新教材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单元质量评估第二十一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新教材新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单元质量评估第二十一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十一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战国时魏国最早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此后各国相继效仿并不断推陈出新。由此产生的影响是()A.贵族竞相追逐利禄 B.世卿世禄制日益瓦解C.官僚政治得以确立 D.分封制得到进一步发展【解析】选B。根据“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可知,赏赐的标准不再重视血缘因素,而重视功劳,说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日益瓦解,B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郡县制的确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开始确立,C错误;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材料反映赏赐的标准不再重视血缘因素

2、,排除D。2.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西晋东晋南朝宗室外戚19%38%7%19%38%世家大族49%64%78%49%64%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代表门阀士族的世家大族在两晋南朝时期的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的皇权与门阀势力在争夺国家权力中斗争激烈,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3.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

3、反映出明朝“巡按”()A.可代替皇帝作出决策B.监察权力的不完整C.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D.凡事须向皇帝奏报【解析】选B。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代替皇帝作出决策”与材料中“大事奏裁”不符,故A错误;材料中“巡按则代天子巡狩”,但“大事奏裁”说明其监察权力的不独立、不完整,实际上只是君主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故B正确; C与材料中“巡按则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不符,故错误;D与材料中“小事立断”不符,故错误。4.1367年,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设置了六科给事中,下表中内容为六科给事中的具体职权。据表可知,明朝六科给事中的设置()吏科监督文官的选拔、任命、考核等事项户科监

4、督国家钱粮收支、仓储等礼科监督各项祭祀、封赠等兵科监督军事方略的制定、实施以及武官的考选、任命、赏功罚罪刑科对审判等进行监督工科监督各项建筑、水利工程的建造A.沿袭了唐朝三省六部制度B.确立了直属六部的监察机关C.有利于维护封建秩序的稳定D.改变了当时的行政决策方式【解析】选C。材料中的“监督”说明六科给事中的具体职权是监督六部的工作,这有利于维护封建秩序的稳定,故选C;唐朝三省六部行使行政权而不是监督权,排除A;据所学可知,六科给事中直属皇帝,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监察权,不是行政决策方式,排除D。【拓展延伸】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十大特征(1)御史是皇权的御用工具。(2)皇帝握有最高的监察权。(

5、3)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4)监察官秩卑、位尊、权重、赏厚。(5)历代统治者均注重监察官的遴选。(6)监察活动法律化。(7)凭实绩黜陟,严格考核监察官。(8)监察方式多样化。(9)允许风闻言事。(10)监察权和行政职权混淆。5.(2021保定模拟)据统计,明代监察御史共20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出身者只有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这表明当时()A.科举是选官的主要途径 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注重考察监察官员素质D.监察机构日益膨胀【解析】选C。根据题意可知明代监察御史的来源主要是进士

6、,但不等于科举是选官的主要途径,排除A;明代监察御史的出身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排除B;根据“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可知当时注重考察监察官员素质,故选C;根据题意内容无法得出监察机构日益膨胀的结论,排除D。6.(2021沈阳模拟)下面是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经历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1805年财政部设立了常务次官1833年两官分途体制发轫,报刊不断介绍中国录用官吏的程序和做法1853年提出摒弃“恩赐”主义1854年实行考试任用制度1870年进一步确定和完善考试录用文官制度文官制度改革的渐进性科举制对英国选官制有影响英国选拔机制公平、公正文官制度的

7、法治化、科学化A.B.C.D.【解析】选A。从表中内容可以看出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渐进性,故正确;1833年,中国是清朝时期,录用官吏的做法是科举制,说明正确;公平、公正是对考试制的评价,材料没有体现,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法律,故错误。故选A。7.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文官法。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两官分途”,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后者在美国政府中所占比例一开始只占10%,1930年占80%,1970年达到85%,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美国政府“两官分途”的形成()A.削弱了精英政治的影响B.缓和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C.保证了公共

8、行政的稳定性D.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解析】选C。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占据美国政府的绝大部分,这种做法有利于使政府行政避免受到政党政治的影响,保证公共行政的稳定性,故选C;“两官分途”主要是为了保证公共行政的稳定性,并非削弱精英政治的影响,与缓和两党矛盾也没有必然关系,更不一定会加强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排除A、B、D。8.日本在1885年制定文部省官制,并于1887年到1893年,颁布了文官任用令文官考试规则等,强调文官任用必须以考试合格为前提,对普通文官和高级文官进行严格要求。据此推知,日本文官改革()A.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水平B.由下而上逐步推动C.是列强殖民侵略的产物D.确

9、立了君主立宪制【解析】选A。材料显示日本的文官改革逐步深入,不断规范,这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故A正确;由“制定文部省官制”“颁布”等可知,文官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排除B;日本文官制度改革是近代日本受到列强侵略后,主动学习西方、走向近代化的产物,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日本的君主立宪制,排除D。9.中国的儿童以家庭教育为主要形式,清朝前期在各类官学的入学人数只占到童生数的1%;1905年以后,新式学堂学生人数以每年净增30万的速度扩大,1907年为1 024 988人,1909年达到1 639 641人。在各类新式学堂中,幼稚舍、蒙养学堂、初等小学堂等初级教育占有相当比例。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

10、因是()A.工业文明开始传入B.科举考试废除C.新式学堂数量增加D.近代教育体系完善【解析】选B。结合材料给定的时间“1905年”,是清政府废除科举考试之年,故B正确;近代工业文明早在鸦片战争之后就开始陆续传入中国,故A错误;新式学堂早在洋务运动期间就开始设置并逐步缓慢增加,故C错误;根据史实不难得知,近代的教育体系并未达到完善的程度,故D错误。【拔高训练】1911年,从英国留学归国的丁文江参加了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获“格致科进士”,并在京师大学堂开讲地质学。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教育近代化起步B.去英国留学人数最多C.科举制度依然存在D.教育体制中新旧交融【解析】选D。由材料中的

11、“进士”和“地质学”可知,教育体制正在改革,新旧交融,故选D。10.1916年7月20日,孙中山在沪金星公司等欢送两院议员会上的演说中提出:“我国制定宪法之初,则尚可乘机采用,且此之所谓三权者,如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固可弗论,其他二权,各国之所无者,我国昔已有之。其一为御史弹劾,即皇帝亦莫能干涉之者;其二为考试,即尽人之所崇拜者也。”下面四位同学对此评论正确的是()A.“该设想早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即已得到完整体现”B.“说明孙中山推崇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科举选官制度”C.“可见孙中山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优越于欧美代议制”D.“反映孙中山完成了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飞越”【解析】选B。由材

12、料“如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御史弹劾”“考试”可知,论述的是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其中后两权是中国固有的制度,故B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只实现了前三个制度,排除A;材料没有比较中西制度的优越性,故C错误;D是在192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11.1929年国民政府考试法规定,参加高等文官考试需要具有以下资格之一:具有教育部承认的国外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证,或者拥有国立或经立案的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证;或有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力;或有专门技能或著作经审查及格者。该规定()A.说明中国教育水平落后B.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C.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D.旨在应对日本侵华需要【解析】选B

13、。由材料可知参加高级文官考试有具体的学历和能力要求,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故B正确;考试法规定本国公私立大学毕业生和教育部承认的国外大学的毕业生均可参加文官考试,并不能说明中国教育水平落后,排除A;1933年公务员任用法的颁布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排除C;题干内容与应对日本侵华无关,且此时日本尚未开始大规模侵略中国,排除D。12.某科研机构深入我国农村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新中国成立初的家庭出身成分(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

14、实力(经济权威)。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A.宗法实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 B.时代需要影响村干部选任标准C.经济实力决定干部社会特性D.复杂历史左右民主政治建设【解析】选B。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村干部任用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为了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干部任用重视劳动楷模;改革开放后,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个人魅力、经济实力的人担任村干部。由此分析,时代需要影响村干部选任标准,故选B。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官吏选拔问题,史书称为选举。汉武帝在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下了一道严

15、令郡国必须举人的诏书。自此以后,举孝廉制度形成并得以贯彻执行。当时各郡国人口多少不一,大郡人口多至五六十万,小郡人口只不过二十万,两者所举孝廉名额相同,事实上很不平均。名额不均,必然引起异议,所以至东汉和帝永元之际,又改以人口为标准,率二十万人岁举孝廉一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此后,和帝对于边郡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又实行优宽政策,规定:“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稍后又有限年之制,非到规定年龄者,不得膺选。又后复加一度之考试,以检核被选举人之相当学养。如是,则孝廉二字,遂完全成为当时一种获得参政资格之名号,与原来奖励孝子廉吏之意义,不复相应。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自7世纪以来,中国历代统治者就已规定了文字考试,人们通过科举考试就有资格成为高级文职官员。1901年,清政府开始废除八股文章。代替它的是要求更清楚地解说四书五经以及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和西方政治及学术的文章,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