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7人类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解析版)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367716711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52.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7人类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7人类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7人类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7人类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7人类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7人类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7人类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解析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07 人类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答案】B【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主要产粮区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应该是隋唐时期,故选B;秦汉时期主要产粮区应该是在黄河中游,特别是关中地区,排除A;宋元和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长江中下游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区,与图示内容不符,排除CD。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1. 远古时期,人们从事采集和渔猎,在一定的地域内过着迁徙的生活。2. 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成为人类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3. 从世界范

2、围看,农业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中美洲。4. 畜牧业是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业和定居而产生的。表格如下:地域 农业 畜牧业东亚中国种植水稻和粟,栽培白菜和芥菜等河姆渡居民饲养猪和狗西亚种植大麦、小麦饲养山羊和绵羊美洲种植玉米、甘薯和马铃薯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羊驼和火鸡5. 农业出现的意义: (1)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2)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徒过渡到定居,从临时窝棚到长期住所,并逐渐形成聚落。开始出现手工业劳动,文化艺术获得发展。(3)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学科逐渐发展。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3、1. 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王室、神庙和贵族占有大量土地,或出租给佃户,或合伙经营。 2. 尼罗河流域,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条件。崇拜尼罗河和太阳神。 3.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古代中国 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由集体耕作到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个体经营。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4. 爱琴海,古希腊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建立果园,从事农产品加工。城邦公民占有土地,农业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5. 美洲,阿兹特克文明阿兹特克人的土地有贵族私有,还有村社公有。

4、发明了“浮动园地”。三、生产关系的变化1. 男女地位的变化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以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为主,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2. 国家的产生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加剧阶级产生国家形成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一、美洲物种的外传1. 背景: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世界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2. 表现: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传到欧洲,后又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地。3. 玉米的传播(1)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广泛种植。到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2)明朝时期,由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5、鸦片战争前,种植已经遍布全国。4. 马铃薯和甘薯 16世纪末,马铃薯开始在欧洲推广。 马铃薯和甘薯也是在明朝时传入中国的。5. 番茄的传播(1)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2)明朝万历年间,由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蔬菜在农场种植。6. 辣椒的传播(1)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2)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中国的西南和中南地区流行。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 传入美洲的欧亚作物有:小麦,大麦,水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黄瓜,甜瓜,豌豆;甘蔗等。其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的影响最大。记忆口诀:小麦大麦和水稻,苹

6、果生气打葡萄,甜橙柠檬来劝架,黄瓜甜瓜哭号号,豌豆甘蔗来讲理。2. 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后来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3. 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4. 传入欧洲的欧亚畜禽:牛、驴、骡、马、猪、羊和鸡。记忆口诀:牛驴骡马猪羊鸡,结伴旅游美洲去。历史影响: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畜牧业、农业的发展。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 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对非洲,对中国,对欧洲。1800年前后,世界人口已经突破9亿。2.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对欧洲,对北美,对畜牧业。3. 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比如水稻在北美的推广

7、,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4. 对当地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美洲的地表植被遭到破坏;中国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了水土流失。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1. 背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大机器生产推动着农业的转变。2. 实现: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规模庞大、集约化的现代农业。3. 表现:优良品种育成推广,高效化肥广泛使用;农业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生产量大幅度增长;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主要生产经营方式。4. 农业的机械化(1)前提:两种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机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2)主要机械: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获机等。(3)各国的特征:美国以大

8、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个体农户主要使用小型机械,大型农场普遍采用大型机械。(4)历史意义: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5. 杂交育种技术 古代已有温室种植技术(1)1930年,美国培育出杂交玉米新品种。(2)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3)1960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成立。(4)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二号。(5)2013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创世界纪录。历史意义: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6. 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1. 在古代

9、,人们利用地窖和淘器来存储余粮。后来修建粮仓。如隋炀帝时期修建的含嘉仓,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2. 20世纪,粮食储备技术取得进步,表现在:(1)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2)1958年,德国成功开发了谷物冷却机。(3)到1990年,全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了机械低温制冷储粮技术。3. 20世纪20年代起,冷冻技术不断进步,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巨大发展。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1. 起因:人口激增;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2. 解决:各国政府的重视,作为首要任务;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协调。3. 中国的举措:(1)1996年,提出

10、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2)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取得巨大成就,这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4. 食品安全(1)表现: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抗生素的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过度使用等。(2)解决:高度重视,制定标准,加强监管,加强惩罚,加强问责。1“文化(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和colere,本义为“耕作”“栽培”“养育”。以此类推,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在()A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B文献记载与考古实证的夏朝C青铜文明鼎盛的商朝D分封宗法体制确立后的西周【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耕作”“栽培”即农耕经济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化”

11、的源头是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A项正确;夏朝并非中华农业文明的源头,排除B项;商朝时期原始农业已有了很大发展,排除C项;分封宗法体制体现的是西周的政治文明,并非中国农业文明的源头,排除D项。故选A项。2有学者指出,从陕西半坡文化遗址出土的数百件石网坠和制作精美的骨鱼又、鱼钓钩,可以想见鱼类为饥寒交迫的人们提供了急需的生活资料,多数考古学家把鱼纹图形确认为半坡人的图腾。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A先民生活主要依赖渔猎B原始农业尚处于初级阶段C图腾崇拜受到广泛关注D母系氏族社会已走向衰落【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可以想见鱼类为饥寒交迫的人们提供了急需的生活资料,多数考古学家把鱼纹图形确认为半

12、坡人的图腾”,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渔猎采集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体现原始农业处于初级阶段,B项正确;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特色,排除A项;“广泛”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母系氏族公社走向衰落,排除D项。故选B项。1下列关于文明的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B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形成C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D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国家形成【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时期,西亚地区率先发展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之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不断

13、发展并传播,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生产者,使得农业和手工业分离;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建立了国家机器,国家形成,D项正确;其余三项对于文明产生先后顺序描述有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则使食物有了剩余,从而使得社会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军队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发明出来用以记事的。”这说明()A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B农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之一C古代文明产

14、生于祭司对神灵真诚的崇拜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私有制出现,一些人脱离生产转而从事管理性工作,进而文字得以产生,这体现了农业为人类迈向文明创造了前提条件,B项正确;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因此不能说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对神灵真诚的崇拜,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农业的发展促使文明进步,而不是私有制的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3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汉书杨恽传“因释耕于垄上,而妻

15、子耕于前”后汉书逸民传“立春东耕,为士牛象人,男女各二人”(东汉)王兖论衡A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B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C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答案】A【详解】材料“戮力耕桑,灌园治产”、“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耕于前”、“立春东耕,为士牛象人,男女各二人”都体现了男耕女织的家庭农业生产模式,A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家庭农业生产模式,无法得出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家庭农业生产模式生产模式,不是精耕细作,排除C项;男耕女织生产形式之前就已确立,排除D项。故选A项。4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A建筑技术的进步B人工取火的发明C饲养水平的提高D生产工具的改进【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