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老教材新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学案-第十四单元课题42西学东渐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367716508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28.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老教材新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学案-第十四单元课题42西学东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2届老教材新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学案-第十四单元课题42西学东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2届老教材新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学案-第十四单元课题42西学东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22届老教材新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学案-第十四单元课题42西学东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22届老教材新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学案-第十四单元课题42西学东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届老教材新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学案-第十四单元课题42西学东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老教材新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学案-第十四单元课题42西学东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42西学东渐课程要求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思维引领怎样评价和认识“师夷长技”思想出现的社会进步意义?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和中国与西方世界联系的扩大。2.目的: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3.代表人物:(1)林则徐:设立译馆,命人译出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2)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一书,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4.影响:(1)“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2)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与“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的异同(1)相同

2、: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都主张学习西方科技。(2)不同:具体目的不完全相同:前者突出抵抗侵略,后者首先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主张的实践程度不同:前者几乎没有具体实践,后者则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实践活动。素养点拨用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中体西用”:其本质上是要维护封建专制制度,这是由地主阶级的局限性决定的。但在其引领下,中国引进西方工业文明,促进了自身近代化进程,也推动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二、“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1.背景:(1)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2)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加强经济侵略。(3)分歧:面临内忧外患,就如何维护清朝统治问题上,清政府内部产生

3、了洋务派和顽固派。2.表现:(1)洋务派的主张:洋务派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2)顽固派的主张: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3.评价:(1)冲击了“夷夏之辨(华夷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2)未消除“中学”与“西体”的矛盾,在维新变法期间,影响了西学的传播和实践,成了反对维新思想的武器(与维新思想相抵触)。(3)维新运动之后,“中体西用”论仍流行。从“夷务”到“洋务”变化的不仅仅是名称从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逐渐演变为“洋务”。从“夷务”到“洋务”反映了统治者抛弃了“

4、天朝上国”的意识,学习西方,逐渐形成国家平等(近代国家)的世界意识和平等交往的理念。素养点拨1.维新思想是在民族危机逐步加深的背景下不断发展的,与洋务运动展开和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关系密切,以时空观念认识维新思想的产生和主张。2.根据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梁启超变法通议、严复翻译天演论等史料,概括维新思想的主张和特点,培育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3.结合时代背景和康梁等人的动机和行动,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维新思想救亡图存的性质和影响。4.康梁思想的形成及戊戌变法运动的发生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及思想发展的产物。而维新运动的开展和维新思想的传播又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并且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因此,要

5、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认识维新思想的传播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三、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1.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2)代表:王韬、郑观应等。(3)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制度。(4)评价:对引导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康、梁维新思想:(1)背景:政治上,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经济上,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和西学在中国的传播。(2)代表。人物代表作主张(特点)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将西方政治学说同儒家经史相结合,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和

6、合理性梁启超变法通议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严复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人民(3)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意义: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4)实践:创办学堂、著书立说、创办报刊、进行戊戌变法。(5)历史评价。爱国性:提出通过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机,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进步性: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启蒙性: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冲击腐朽旧文化。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康有为“托古改制”实质是为宣传变法减少

7、阻力。这体现出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高,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体现出中国资产阶级在反封建过程中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所谓“西学东渐”,可以分为两个历史时代:(1)帝国时代。即从明代至清代前期,至多可以叫做“西学东来”,因为那时西学对于中学并未构成实质性威胁。(2)转型时代。即晚清以来,西学对中学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西学东渐”。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艰难探索过程,客观上使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大大加速。探究点一从“ 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 1.师夷长技的思想材料“师夷长技以制夷”很重要,因为本来认为中国是

8、天下第一,老是天下第一,天下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天下,那时候中国没有世界的概念,中国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心,周边都是自己的属国。但是魏源能够看出中国已经不行了,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复兴之路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原因,并论证“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这一观点。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关键信息从“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心,周边都是自己的属国”到魏源认为要“师夷”。通过这个对比可以看出“叛逆性”提示: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既是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的结果,也

9、是晚清“经世致用”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论证:“师夷”这一口号的提出所代表的叛逆性,就是对材料中“老是天下第一”的叛逆: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奉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魏源等人认识到西方在军事技术上的先进,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极大冲击,体现出一种叛逆性。2.“中体西用”的实质和后果材料就对中国近代的影响来说,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中国式的“工业革命”。之所以这样说归根结底,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李小庆中国式“工业革命”的根底思维交互:材料反映了什么

10、现象?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微点拨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正确解释历史事物关键信息材料中第一句话从经济近代化角度说明了洋务运动的实质和作用;第二句话中的“旧有思维定式”指“中体西用”思想,从侧面指明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提示:现象:部分开明知识分子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影响:推动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到政治制度的飞跃。3.“中体西用”的客观进步性材料“中体西用”后来就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

11、。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思维交互:材料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微点拨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某种历史现象关键信息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立足“那个时候的中国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只有把“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才能进门和落户提示: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多角度评价“中体西用”主张1.从目的上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君主

12、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2.从现代化史上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经济上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4.从思想上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备选要点】地主阶级抵抗派思想的特点1.核心和内容:以“向西方学

13、习”为核心,以学习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2.主体和目的: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探索为主,启迪人们探索新知和重新认识世界。3.进步性:“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开学习西方之先河。4.局限性: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很肤浅、很模糊的,只停留在学器物即技术层面,也没付诸行动;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制度;其思想总体上仍属“经世致用”的封建思想体系。【名家评史】材料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晋身之阶,有个“用武”之地,这就是一个进步。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以后的向西

14、方学习的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的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解读:作者认为:“中体西用”的思想为“西用”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契机,推动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同时, “西用”的传播必然会冲击旧体制, 冲击“中体西用”的宗旨(维护封建统治)。探究点二康梁维新思想1.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材料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

15、色彩。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康有为思想宣传的特点。微点拨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关键信息从“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以及“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可以得出康有为中西结合的思想特点,“引经据典”是表面文章,宣传维新思想是其本质所在提示: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2.维新改良的目的材料应该说,20世纪中华民族的觉醒,奋起进行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取得胜利,其起点正是发生于19世纪末的这场维新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主张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进行全面改革,其最主要的出发点也是爱国、救国、强国。这种爱国主义认为,致使中国陷入民族危机的主要原因在内而不在外不在于列强威胁,而在于中国自身的“劣”和“弱”。而挽救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