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高中第一学期高一第七次统考历史试题(word版)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367716435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65.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高中第一学期高一第七次统考历史试题(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高中第一学期高一第七次统考历史试题(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高中第一学期高一第七次统考历史试题(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高中第一学期高一第七次统考历史试题(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高中第一学期高一第七次统考历史试题(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高中第一学期高一第七次统考历史试题(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高中第一学期高一第七次统考历史试题(word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高中第一学期高一第七次统考历史试题说明:1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2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所有答案均应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完毕只需交答题卡。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1-20题,每题1分 21-60每题1.5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是一位同学记录的某一文化遗存的历史课堂笔记,下列关于这一文化遗存的表述正确的是距今约70005000年前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A居民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B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C出土了被称为“蛋壳陶”

2、的黑陶D属于良渚文化2“土地私有化的进行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增长,奖励军功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升,推行县制不仅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掌控,更有利于减少贵族对财政的截留”。该材料探讨的是,商鞅变法A使统一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B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C满足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D使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3春秋时期的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战国时期的荀子则主张隆礼重法。春秋时期老子主张退回小国寡民的时代,而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则主张顺应民时、轻徭薄赋。思想领域的这种演变A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B体现了思想家理想化的社会诉求C得益于儒道两家的融合D集中体现了下层平民的内在要求4战国时期各国宰相结构是这样的:宰相为本国公子、

3、本国宗族王室姻亲的占32%,宰相是其他国家王室的占8%,宰相出身与王室无关的占58%。据此可知A选贤任能成为主流B社会阶层彻底颠覆C贵族政治渐趋没落D君主专制已经确立5诗经中的风所涉地域包括今陕西到山东的许多地区。同楚辞极强的地域性相比,风则显示出文化风格的一致性。这一差异主要源于A二者的表现手法存在差异B政治文化辐射程度差异C分封制在南北方影响不同D南北经济活动方式不同6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片,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本质含义是A百姓不再是

4、封君的属民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7对以下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A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B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C 商鞅变法时统一货币D秦朝建立后巩固统一8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有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入葬的坟墓称“陵”。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这些称谓A意在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B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C体现了皇权的神秘性色彩D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9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用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

5、力运用的制约和监督的是A御史大夫B太尉C监察御史D丞相10秦汉时期,皇权还是受到一些制约的。“国有大事,皆由朝臣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定。这种制度是氏族社会民主制和周代内外朝的遗留,对皇帝权力起到了一些限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民主倾向。”秦汉时期,符合材料描述的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B刺史制度C朝议制度D郡县制11下表是三位史学家对汉武帝的评价,根据内容可知班固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知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俭恭以济斯民。司马贞疲耗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赢政,几欲齐衡。司马光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以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

6、免亡秦之祸乎!A三位史学家的评价可以相互印证B对汉武帝的评价都有悖历史事实C史家视角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D汉武帝的统治政策饱受后人批评12据统计,在文化状况可考的公卿中,西汉初期儒家、儒者仅占5%,到西汉中期儒家占公卿总数的45.1%,居于各家之首。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儒学独尊的确立B官学教育的发展C选官制度的改革D官吏素质的提高13下表为西汉中后期帝王在祥瑞发生后颁布的表彰诏书统计表。这一现象反映出A儒家思想影响政治生活B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安定C帝王好大喜功粉饰太平D天人感应学说深入人心14东汉初年,人口达到5 300万。东汉末年,由于军阀割据混战,人口锐减到一千多万,曹操有诗云“白骨露

7、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东汉末年出现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起义瓦解东汉政权B官僚集团的内讧C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D民族间战争不断15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大汉王朝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16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权分于太守、郡尉和郡丞。东汉时,郡太守都由中央委派,“并省诸郡都尉,并职于太守”,只有在有军务的郡才设置郡尉。这一变化可能导致A地方行政效率下降 B郡县制度遭到破坏 C地方割据因素增强 D地方军务完全废弛17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

8、,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18“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材料旨在说明汉武帝时期A重用亲信侍从参与决策B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C从独相制调整为群相制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改变19木兰诗云:“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诗中的“天子”

9、“可汗”为同一人,分别是汉民族和游牧民族对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这说明了A诗人用词混乱,表述指代不清B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C南北朝政府重用大批汉族官员D南北朝时期国家完成统一20西晋后,洛阳的正音“南染吴、越,北杂夷虏”、东晋长江下游扬州“侨吴混合之语音最盛行”,而且“此种相互同化作用范围甚广”。南北朝时期,夷夏之辨尤为激烈,南北方政权都以中国正统自居,讥讽斥责对方为“夷狄”、“僭伪”。材料反映了A分裂对立阻碍文化认同B经济发展已趋于平衡C不同文化区域差异加强D分裂中蕴含统一趋势21南朝谱学盛行,其突出特征是门阀观念和森严的等级界限,是南朝士族地主意识形态的重要支柱之一。谱学既是吏部选官的依

10、据,也是矫正伪冒士族的庶族寒人之凭依。南朝士族如此敏感地强调自己的士族身份,反映了当时A丞相权力不断强化 B宗法制影响较大 C门阀士族逐渐衰落 D察举制不断发展22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A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B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D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23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 A唐朝北方已无边患B开明的民族政策使

11、民族关系融洽C长城已经彻底失去防御作用D唐朝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24唐朝含嘉仓粮食储量约占全国一半,在唐高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含嘉仓的粮食基本来自大运河沿线城市,如苏州、徐州、楚州(江苏淮安)、润州(江苏镇江)、冀州(河北衡水市冀州区)、魏州(河北大名)等,有糙米、粟、小豆等品种。这表明唐朝前期A大运河经济功能凸显B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C南方农业生产较先进D国家开始兴建含嘉仓25唐宪宗以后,全国的五十多个藩镇中,除河塑三镇独立性强,拥兵割据外,西北、中原、东南诸镇虽也有驻兵,但其主功能则是守卫边疆、防范藩镇动乱以及遏制盗贼,朝廷整体可控,而东南各镇甚至成为唐朝的主要财赋来源地,材料表明,这一

12、时期的藩镇A严重威胁了唐朝中央政权B客观上维护了唐王朝的统治C推动了割据对峙局面形成D加快了唐朝灭亡的历史进程分类粟(石)绢帛(匹)钱(文)收入544800支出39.13.5570剩余14.90.5230剩余率27.6%12.5%28.6%26下表为唐代某一时期均田制下农民家庭经济运转情况表。据此可以推断出,唐代这一时期A两税法的实施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B政府和农民关系总体处于良性互动状态C均田制下农村地区土地兼并严重 D农民家庭经济的平均剩余率在10%左右27南宋人王林说:“唐末进士不第,如王仙芝辈倡乱,而敬翔、李振之徒,皆进土之不得志者也。故圣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

13、贼奸宄。”作者认为宋代科举制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B促使社会底层好学上进C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D误导了社会的价值取向28唐开元年间,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设正堂与后院两部分。群相于正堂议政,兵不可以擅兴,权不可擅与,法不可剥害与人,财不可以擅加于赋。后院分设五房办公,即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和刑礼房。该举措A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B扩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围C充实了封建统治基础D使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29东晋南朝时期,谱学时兴,豪门士族和政府都热衷于编纂族谱,名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材料反映了A宗法制再度复兴B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C察举制成为主要选官方式D士族享有政治特权30隋文帝

14、时,重兴佛、道二教,下令禁止毁佛像和天尊像,并提倡儒学,用儒家的忠孝伦理思想作为人们的行动规范。隋文帝的做法A消除了佛道儒间的矛盾B体现了开明的文化政策C导致儒学正统地位丧失D推动佛教在华开始传播31“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文学艺术呈现繁荣局面D唐宋儒学的复兴32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化名人被后世尊称为“圣”,如医圣、书圣、画圣、诗圣,其对应的历史人物依次为A张仲景、王羲之、吴道子、杜甫B孙思邈、颜真卿、顾恺之、李白C孙思邈、柳公权、阎立本、白居易D张仲景、怀素、吴道子、元稹33魏晋风度指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人生观:在人格上追求独立、自由,反对礼教,追求隐逸;在交往中喜好清谈;喜好服食药、酒;在服饰上追求洒脱。影响魏晋风度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商品经济发展B社会政治环境C儒学地位动摇D士人群体扩大34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选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A建立世官制 B实行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