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六单元课题23古代的经济政策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367715768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18.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六单元课题23古代的经济政策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六单元课题23古代的经济政策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六单元课题23古代的经济政策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六单元课题23古代的经济政策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六单元课题23古代的经济政策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六单元课题23古代的经济政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六单元课题23古代的经济政策(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23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程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思维引领】1.要从时空观念上把握我国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土地制度基本上包括国有与私有两种形式,要从制度上理解土地兼并的根源。2.要从唯物史观上理解我国土地制度的演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土地制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概括:阶段内容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度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按亩收税的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

2、2.抑制土地兼并:(1)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2)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3)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4)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允许土地买卖;而小农经济下的小农也占有一部分土地,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但很容易被地主兼并,导致破产。均田制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的土地制度。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服徭役、兵役。【思维引领】

3、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如何辩证地评价“重农抑商”政策?二、“重农抑商”1.含义: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2.原因:商人积聚大量财富,势力越来越大,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4.表现:(1)战国: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2)西汉: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一定程度上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3)明清:政府沿袭“厚本抑末”的治国理财思想,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5.影响:破坏工商业的正

4、当经营,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织,到清初恢复经济的措施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但并非在任何时期都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与“海禁”“闭关锁国”的关系【素养点拨】要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的侵略,但是也使中国与外界隔绝,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海禁”:(1)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2)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

5、在官方主持下进行。2.清朝“闭关锁国”:(1)原因: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2)表现: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3)危害。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海禁”政策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人民私自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探究点一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1.土地制度的变化材料思维交互:材料反映出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6、关键能力获取与解读信息,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关键信息图一“围剿公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瓦解;图二“废井田开阡陌”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说明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提示:变化:井田制被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得以确认。影响: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造成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引起社会动荡不安。2.土地兼并材料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陶煦租核推原思维交互: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结合所学分析此观念的影响。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

7、实证、家国情怀关键能力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分析历史影响的能力关键信息由画线中的“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和画线中“志在良田”得出观念提示:观念:以土地为根本,热衷于买田置地。影响:加剧了土地兼并;资本用于购置田地,不再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主要形式及演变规律1.特点:(1)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2)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3)封建政府和皇帝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2.主要形式:(1)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在封建社会中占有支配地位。形成于春秋战

8、国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被彻底消灭。(2)封建土地国有制:包括均田制和屯田制等形式。(3)农民土地所有制:是对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3.演变规律:官僚、地主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甚至国家的土地,地主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自耕农和国家所有的土地逐渐减少。名家评史材料明代宗室贵族占田动辄万顷至数万顷,蜀王一府就占去了成都平原70%的土地,全国最肥沃的土地很大一部分都落入了宗室贵族手中,皇室、诸王、勋戚、显贵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土地占有者。土地的高度集中必然造成大量自耕农破产,明末社会的两极分化日益尖锐,是引发明末农民大起义的重要原因。历史材料与解析【解读】明代中叶以后,土地兼并之风猖獗,其

9、中对自耕小农威胁和掠夺最厉害的就是皇室、贵族、勋臣和权势官宦的庄田。特别是明宪宗以后出现皇庄,皇帝亲自兼并,前代所无,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规模在明代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明后期土地兼并和集中更是恶性发展,遍及全国。探究点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重农抑商材料(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

10、展的因素。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商贾史思维交互:概括指出材料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关键能力获取与解读信息,归纳历史变化的能力关键信息材料主要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解读材料注意划分层次。处画线信息说明商人投资方向为买田置地和供应下一代读书;处画线信息说明了阻碍商业发展的原因提示:现象:商人积累的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读书。因素:“重农抑商”政策。2.“海禁”政策材料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

11、“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关键能力获取与解读信息,概括历史背景的能力关键信息材料关键意思分两层:画线为一层,着眼于消灭反明势力;画线为一层,体现了朱元璋的“天朝上国”观念,轻视对外交往、贸易提示:明初残余敌对势力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的影响;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比较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不同点实施

12、时期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目的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农业经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相同点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影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备选要点】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

13、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名家评史材料在汉书中,有多处记载汉初皇帝“重农”“劝农”的诏令,说明统治者认识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稳定对国家至关重要。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稳定农民生活,大力发展农业,逐步改变了秦末战乱所造成的经济凋敝的局面。历史材料与解析【解读】汉初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为表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一是提倡男耕女织,汉初皇帝、皇后每年春天都参加籍礼、蚕礼,并向全国发布诏令,劝民耕织;二是减轻赋税,让农民安心生产。角度一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古代佃户的农业经营

14、模式1.(2020天津新高考T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解析】选D。由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为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土地归国家所有,再分析材料,井田制下,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由此可知村社成员只是份地(私田)的临时使用者,没有所有权,私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故D正确;井田制下无论公田、私田(份地)都不能买卖,A错误; 村社成员随着份地变动而更换居所,并不意味着要将全部

15、收获物上缴国家,B错误;村社成员耕种的份地(私田)并不固定,不是份地(私田)的主人,不属于小农经济范畴,C错误。2.(2020全国卷T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解析】选D。结合题意可知置田官主要是管理农业和农民的相关问题,尤其是通过屯田达到仓廪充实的效果,这说明一些流民与土地相结合,成为屯田户,有利于缩小贫富分化、缓和社会矛盾,D正确。屯田属于小农经济模式,而且其中大部分土地不允许买卖,因此不会助长大土地所有制,A错误,排除;屯田的主观目的是解决军粮和民生问题,因此对农业商品化的推动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