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单元评估第六单元古代中古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367715689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7.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单元评估第六单元古代中古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单元评估第六单元古代中古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单元评估第六单元古代中古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单元评估第六单元古代中古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单元评估第六单元古代中古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单元评估第六单元古代中古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单元评估第六单元古代中古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 古代中古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1运城模拟)孟子将小农经济描述为,五口之家(或八口之家),百亩之田,还有五亩之宅地可以种桑养蚕,饲养鸡豚犬羊之属;江陵凤凰山出土汉简记载了18户小农家庭,户均人口4.72人,户均土地24亩,最多的一户也只有土地54亩。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儒家理想严重脱离社会实际B.汉代农业生产技术获得发展C.传统自然经济形态发生异化D.人多地少导致小农处境恶化【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与孟子对小农经济的描述相比,汉代户均土地数量明显减少,但借助当时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仍然能够维持基本社会秩序,

2、故选B;孟子的主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理想色彩,但其内容确实来源于社会实际,排除A;从先秦到秦汉,自然经济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C;汉代与先秦相比,小农生存环境是有所改善的,排除D。2.(2020武汉模拟)下图是东汉水田模型,广东佛山市郊澜石东汉墓发掘报告对于广东佛山发现的东汉水田模型的描述为:水田分为六方,五方田面刻有水波纹,一方田面刻有篦点纹(成片排列的点状纹饰),表示插过秧苗,每方有一俑在劳动。它反映了东汉时期()A.铁犁牛耕方式在南方普及B.南方一些地区出现了插秧技术C.水稻栽培技术已趋向成熟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开始显现【解析】选B。据材料“五方田面刻有水波纹,一方田面刻有篦点纹(

3、成片排列的点状纹饰),表示插过秧苗”说明南方一些地区出现了插秧技术,故选B;由“插过秧苗”可知是插秧技术不是铁犁牛耕,排除A;“表示插过秧苗”只能说明具有插秧的技术不能说明成熟,排除C;据所学,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排除D。【拔高训练】(2020广东一模)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后期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的现象。该现象所反映的农业经营方式()A.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破坏了小农经济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税D.缓和了阶级矛盾【解析】选B。据材料“豪人之室山谷不能受”可知,该现象指的是东汉田庄经济的经营方式,该方式是土

4、地兼并的结果,破坏了小农经济,故选B;该经营方式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而非提高,排除A;田庄经济下,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农民与赋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排除C;豪强地主对于田庄内劳动者的剥削十分沉重,加深了阶级矛盾而非缓和,排除D。3.(2021年广东适应性测试)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渐清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A.分封制度的强化B.井田制度的推广C.生产技术的进步D.土地兼并的加剧【解析】选C。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井田制逐步瓦解,故排除A、B;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犁牛耕,生产工具、技

5、术进步,从而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使得荒地被大量开垦成为可能,诸侯国之间的界限也逐渐清晰,故C正确;战国时期存在土地兼并现象,但并没有加剧,故D错误。 4.(2020泉州模拟)唐宋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土地利用主要以土地开垦、扩大耕地面积为主要特征;明清时期,则从土地开垦转向农田改良,注重多种经营,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这一变化()A.应对人口急剧增长的挑战B.导致小农经济的解体C.启动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D.改变传统的经济政策【解析】选A。明清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以及赋役制度的改革等,导致人口急剧增长,人地矛盾突出,要求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故选A;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是从鸦片战争以后才开始的,排除B;材料并未提

6、及农产品的商品化,排除C;传统的经济政策即重农抑商,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并未改变,排除D。5.明清时期,江南的苏州地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达到了“五年耕而余二年之食”的水平。丝织业出现了生产绫、绢和罗等纺织品的专门织机。这说明苏州地区()A.经济结构已出现变化B.成为江南地区的工商业中心C.社会生产力水平较高 D.丝织业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解析】选C。“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达到了五年耕而余二年之食的水平。丝织业出现了生产绫、绢和罗等纺织品的专门织机”体现了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6.秦汉时期,实行百工长期服役的制度,官府奴婢、刑徒和更卒(官府

7、征发服役者)是官营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百工番役(轮番服役)和工匠雇借制度。这一变化()A.说明工匠对国家依附关系的松弛B.顺应了农业发展的需要C.有利于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D.导致了社会分工的扩大【解析】选A。由材料中工匠长期服役到轮番服役和雇借,可知国家对工匠的束缚逐渐减弱,故A正确;由材料可知这一变化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B错误;材料强调工匠与国家的关系而非手工业生产技术,故C错误;材料强调工匠与国家的关系而非社会分工,故D错误。7.(2020吉林模拟)明朝万历秀水县志记载嘉兴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编之利,居民达七千余家,不务耕织”。清初康熙吴江县志记载苏州吴江县

8、的盛泽镇,以绫绸为业,“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联袂,如一都会”。这些记载表明()A.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B.江南市镇特色经济繁荣C.跨区域性质的长途贸易兴盛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解析】选B。据材料“嘉兴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编之利”“苏州吴江县的盛泽镇,以绫绸为业”可知,这两地丝织业兴盛发达且为当地主业,表明江南市镇特色经济繁荣,故选B。8.(2020石家庄模拟)唐代出现了“街使”等新型城防力量,其职能以街道为核心展开,主要负责维持治安、保护公共设施、稳定风俗、禁止侵占街道等。许多中央官员纷纷兼任此职,后逐渐成为固定官职。这反映出当时()A.官僚机构臃肿B.治安形势好转C.坊市

9、制度松动D.市镇经济崛起【解析】选C。据材料“维持治安、保护公共设施、稳定风俗、禁止侵占街道”说明存在街道被占据现象,表明严格的坊市界限有所松动,故选C;据材料“中央官员纷纷兼任此职”说明是兼职不是重叠机构,排除A;据材料“新型城防力量,其职能以街道为核心展开,主要负责维持治安”说明治安形势变得复杂,需要新的管理机构,排除B;据材料“新型城防力量”可知是城市不是市镇,排除D。9.商朝王室设置“多贾”一职,为王室购买奇珍物品,管理王室商业,并允许多贾参与祭祀祖先的仪式;唐宋时期,设置市舶司,管理海上对外贸易。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A.重视对商业的管理B.工商皆本思想发展C.商人地位不断提高D.海

10、外贸易空前发达【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商朝王室设置官员管理王室商业,唐宋时期,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均体现了对商业管理的重视,故选A;工商皆本思想是在明清时期提出的,排除B;材料中并未涉及商人地位,排除C;材料中的措施是加强对商业管理,并未说明海外贸易空前发达,排除D。10.东汉末年徐干说:“民数者,庶事之所自出也,莫不取正焉,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器用,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该材料说明了()A.国家通过掌握人口来分配土地B.国家控制人口以利于国家的运转C.农民的赋税徭役负担极其沉重D.国家财政收入与支出都有所增加【解析】选B。根据材料“民数者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器用,以制

11、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可知,通过掌握全国人口,作为国家划分土地、征发赋役、制作器物、制定禄食、组织军队的依据,这些都属于国家管理的内容,故选B。11.明清时期,苏杭等地的棉布、丝绸及日用杂货等运销各地;江西“民间所用细布,悉从苏松芜湖商贩贸易”;山东兖州府“服食器用,鬻自江南者十之六七矣”;广东英德县墟市“苏杭杂货齐备”。这可以用于说明,明清时期()A.全国统一市场已基本形成B.长途贩运带动贸易繁荣C.封建经济独立性逐渐削弱D.生产专业化程度在提高【解析】选A。从苏杭等地的棉布等产品运销各地、江西所用细布来自苏松芜湖、广东英德县农村的集市上有来自苏杭的杂货等信息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

12、,贸易往来频繁,逐渐形成了全国性的统一市场,故选A。12.(2021承德模拟)据道光徽州府志载,徽州府开垦荒山棚民,租佃期限很长。耕垦山场的劳动者,“一棚之人不下数十”,其来源大多是外地,“随时短雇帮伙工人,春来秋去,往返无定”。这可用来说明,道光年间徽州地区()A.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加强B.农业经济获得较快发展C.社会秩序需要严格把控D.农业生产存在雇佣关系【解析】选D。由材料“随时短雇帮伙工人,春来秋去,往返无定”可知农业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的现象,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B;材料信息与社会秩序无关,排除C。【拔高训练】明朝万

13、历年间的东南省份,佃户在获得永佃权的基础上,可以对自己佃种的土地自由买卖、典押,取得与地主“同等”的地位;有的佃农将自己佃种的土地,转手租给别人,自己成为“佃主”。这个现象表明()A.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B.社会等级差距日益缩小C.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解析】选C。佃农可以将所租土地自由买卖、典押,也可转手租给别人,说明佃农经济独立性倾向增强,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削弱,故选C;明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仍是封建性质的生产关系,“根本变革”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佃户获得的永佃权只是土地经营权,并不能说明其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社会等级差距日益缩小,B属于过度推断,排除B;永佃权是关

14、于土地经营权的,土地兼并是关于土地所有权的,佃户将所租土地转给别人并不意味着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排除D。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但如齐民要术天工开物这样的记载工艺的著作很少,像宋应星这样愿意去调查、总结工匠劳作经验写一部天工开物)的士大夫太少了。而宋应星能这样做,也是因为他科举失利:万历四十三年、四十七年,宋应星两次入京参加会试,都没有考中。此后,他又于天启及崇祯初年再试,均告失败,从此遂绝科举之念这才有时间和精力写这类大官们不屑的“闲书”。即便如此,宋应星也只是一个旁观者、总结者,不是进行实际

15、操作的大工匠,能实操的工匠多是文盲、半文盲,自然无法将工艺理论化。材料二西欧的封建主在辖区内高度自治,各封地多是世袭,西欧的“世官”制延续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工匠与农民、商人处于平等的地位,一些平民家庭的俊秀子弟也愿意去学手艺,有些工匠家族则是数百年不衰,工艺一代超越一代。而且由于没有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封建主彼此竞争,工匠阶层和商人阶层有更大的生存空间,优秀的工匠可以脱颖而出,凭手艺过上好日子,并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各作坊和工场可以联合起来形成行业协会,维护本阶层的利益。与中国工匠单打独斗,甚至祖传手艺不传外人相比,欧洲的工匠较早地出现了组织化和职业化。到了工业革命时,英国等国有了专利保护制度,更是鼓励工匠进行技术革新,不断改进工艺个人一项技术的发明或革新可以让几代人过上富足的生活,反观中国,技艺高明的能工巧匠在官吏面前只是唯唯诺诺的草民。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西方制造业的特点。(3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制造业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方制造业发展的认识。(3分)【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齐民要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